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中學 尹 艷
學習遷移理論倡導利用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和觀念去分析和概括新課題,這個過程就是學習遷移的過程。在應用學習遷移理論的過程中,要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積極展開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方。對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適宜的教學氛圍和情景,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為知識遷移做好準備,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高中生的數學學習以觀察、對比和分析、概括為主要思維方式。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可以通過思考和對比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共同點,這樣學生就能在舊知識、學習經驗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知識遷移。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做好新舊知識之間的對比和觀察,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講解幫助學生更快地進行知識遷移,以此降低新知識的傳授難度,這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還能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例如,在對“函數的解析式”和“曲線方程”進行講解時,就可以與“二次函數”的相關內容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將函數y=f(x)看作是特殊的曲線方程,即y-f(x)=0。再如,教師在對“不等式的解”和“函數值在某一區間內的自變量取值范圍”進行解釋時,可以利用數形結合思想來幫助學生辨析,幫助學生明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做好知識點的分類與整理,這有利于知識遷移和知識體系的構建。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接觸和學習新知識時,既能夠鞏固舊知識,又能夠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學習興趣是支撐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與知識探索的重要動力,學習興趣主要是由感性認識引發的。對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關注學生的感性認識,利用生活化知識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的解題過程更具有趣味性。

數學教師想要提升教學效果與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將重難點問題總結出來,將各章節之間的知識過渡與銜接等羅列出來,形成嚴密的數學知識體系,以便于引導學生完成各知識內容的遷移。
首先,數學教師要有目的地將教材中有關聯的知識串聯起來。比如,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以及三角函數等,它們都具備共同的特點,教師通過深入研究,能夠發現課堂教學都是在探討函數的特征與特質,教師便可以將函數作為綱領,幫助學生展開知識遷移。其次,數學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先帶領學生學習簡單的知識,之后再一步步地加大數學知識內容的難度和復雜性。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覺得每一堂課都能學到新知識,而且新舊知識之間的跳躍度并不大,很容易接受。與此同時,還可以采取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展開知識遷移,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完成新知識的學習。例如,可以先講解直線、圓,再講解橢圓、雙曲線,最后再講解拋物線,這樣安排教學內容,巧妙地過渡新舊知識,應用遷移理論來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與效率。
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從而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活動中更快更好地掌握學習技巧與方法。對此,教師要從實際教學情況與學生學習情況出發,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觀察和對比,并充分挖掘教材,啟發學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