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豬養殖業是畜牧業發展進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推動畜牧業乃至農村經濟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生豬養殖效益日益凸顯,但在養殖中,生豬疾病常有發生,既會影響豬群的健康生長,還會加大養殖戶經濟損失,做好生豬常見疾病的預防是關鍵。該文對生豬常見疾病類型展開綜合論述,并提出針對性防治措施,為保障生豬養殖業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生豬;常見疾病;流行病學;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1.036
Epidemiology of Pig Disea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bstract:Pig breeding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ven the rural economy.In recent years,the benefits of pig farming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and most farmers have also joined the ranks of pig farming.However,pig diseases often occur in pig farming,which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pig herds,but also increase farmers'economic losses,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event the common diseases of pig.In this paper,the types of common diseases in live pigs were discussed,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ig breeding industry.
Keywords:live pig,common diseases,epidemiology,control measures
引言
生豬疾病一直是困擾生豬健康養殖的首要問題,生豬發生疾病后,對自身體質、豬肉制品質量均會造成重大威脅。相關人員需綜合分析生豬疾病的根本成因,并采取高效防治手段,最大限度上減少生豬疾病對生豬生長的影響。
1 豬氣喘病
1.1 主要癥狀
生豬在感染氣喘病后,會出現伸脖、咳嗽等典型癥狀,同時還會咳出分泌物,在喂養環節,生豬間歇性喘氣更為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生豬咳嗽、氣喘等現象越發嚴重,進而表現出抑制采食、精神不振、體重減輕、不愿行走等癥狀,一旦生豬發生氣喘病,如未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還會導致全群豬感染。
1.2 防治措施
1.2.1 免疫預防
免疫預防是降低生豬氣喘病發生率的重要舉措,可選擇弱毒凍干苗進行免疫。仔豬第1次免疫接種應在7~15日齡進行;第2次免疫接種則在2~3月齡進行[1]。每年8—9月是接種疫苗的最佳時間,每年免疫1次即可。在接種疫苗后的1~2周,生豬就會形成抗體。
1.2.2 藥物治療
如養殖場條件允許,要及時隔離患病生豬,并單獨飼養母豬;如養殖舍條件有限,要合理利用藥物控制病情。每到春、冬季,更是生豬發病高峰期,若此時生豬表現出瘦弱、咳嗽等現象,可在飼料中摻入恩諾沙星、鹽酸土霉素等藥物,連續防治4 d,間隔18 d再次給藥,以降低生豬患病率。如生豬已感染氣喘病,要采取高效藥物進行治療,通常可肌肉注射泰勒霉素、卡那霉素等抑菌性較強的藥物,每日注射2次,直至生豬飲食恢復正常再減少藥劑用量,持續一段時間后停止注射。一旦出現大范圍感染現象,要在生豬飲水和飲食中摻入治療藥物,如病豬癥狀嚴重,則需聯合用藥[2]。
2 豬瘟
2.1 主要癥狀
非洲豬瘟不僅具有一定的變異特征,而且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DNA病毒,病毒通過復制傳播并威脅養殖場生豬的生命安全。一般患病生豬血液、排泄物中均會攜帶大量病毒,病毒喜低溫、不喜高溫,病豬血液在55℃時,就會在30 min內降低所有病毒的感染力。豬瘟主要分以下三種類型:第一,急性型。大多數生豬在發病過程中均會出現此類型疾病,急性型病癥潛伏期為2~3 d。第二,慢性型。當生豬急性病癥逐漸轉慢就可稱之為慢性型,染病生豬體溫忽高忽低,呈弛張熱型,并伴有停止采食、腹瀉便秘交替出現、機體消瘦、貧血、步態不穩、被毛雜亂等癥狀,一少部分病豬四肢、耳尖、尾端還會呈紫藍色或壞死現象,慢性型豬瘟的病程在1個月左右,生豬多因衰竭而死[3]。第三,溫和型。溫和型豬瘟對斷奶仔豬、架子豬的易感性較高,通常不會表現出顯著癥狀,病癥輕微但持續時間較長,病豬可表現出食欲降低、皮膚淤血或壞死癥狀,與其他類型相比,溫和型死亡率較高。
2.2 防治措施
2.2.1 強化豬舍衛生環境管理
為保障生豬健康生長,降低豬瘟發病率,要做好養殖場衛生環境管理工作。及時清理豬舍內部的污染物及雜物,嚴格遵守消毒制度,科學飼養。還需根據豬舍養殖情況,創建衛生防疫制度,采取封閉式管理模式,非養殖人員不可進入,進出豬舍前后均要采取嚴格清潔消毒措施,避免帶入豬瘟病毒。還要對豬舍進行通風,提高空氣質量,做好溫濕度的管控工作。因生豬排泄物含有大量的細菌,如長時間得到不清理,就很容易滋生病菌,影響生豬免疫力,因此,可建立相應的排污設施,優化生豬養殖環境[4]。
2.2.2 加強免疫
首先,采取規范性免疫接種措施,嚴格管控疫苗的運輸和保存,在開展免疫工作的過程中,需在獸醫部門的指導下進行,可為生豬注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定期監測生豬抗體,明確免疫效果。其次,在疫苗注射環節,要按照說明書合理把控注射劑量,如注射量過大,不僅對緩解豬瘟癥狀無有效幫助,還會加重生豬病情。
2.2.3 深入落實監測排查工作
隨著規模化養豬業的日益發展與壯大,養殖數量更是逐年飆升,使各地區豬種調用工作量得以顯著增加。加強疫病監測排查力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非洲豬瘟防控工作中的問題,盡可能抑制非洲豬瘟疫病的傳播與蔓延。對當地生豬養殖、交易、屠宰等場所進行認真排查,加強非洲豬瘟疫區周圍養殖場的排查力度,并如實記錄各項排查信息及排查結果。
3 豬水腫病
3.1 主要癥狀
換季時節是豬水腫病高發期,其中以斷奶仔豬的易感性最高,通常會分散發生,如合理掌握治療時間,就可有效提高仔豬的存活率。豬水腫病對仔豬的危害性較大,養殖人員要做好日常的防范工作,豬染病后會在多個部位出現水腫現象,其中以眼瞼、臉、耳根、頸部水腫最為明顯。在發病初期,病豬可表現出精神不振、結膜充血、食欲減退、慵懶等癥狀,一部分病豬還會出現共濟失調現象,如肌肉顫抖、抽搐、口吐白沫,嚴重時四肢呈游泳狀,此時若強行驅趕病豬,病豬就會出現步態失衡、左右搖晃、呼吸心跳加快等現象。
3.2 防治措施
3.2.1 預防措施
首先,一旦發現患病生豬,要將其與健康豬分開飼養,并對豬舍進行全方面消毒。為最大限度降低斷奶仔豬的發病率,還要及時更新飼養方案。其次,保證斷奶仔豬每日攝入的營養均衡,避免仔豬出現暴飲暴食等現象,強化仔豬飲食管理工作,合理把控仔豬每日進食量。再次,要給斷奶仔豬投喂易消化、易吸收的飼料,并在飼料中摻入維生素E、恩諾沙星等藥物,更好地預防仔豬水腫病。
3.2.2 治療措施
仔豬水腫病的治療期越提前,治療效果越好。一方面,中藥治療,中藥主要包括大蒜10 g、防風9 g、白術5 g、生姜10 g、蒼術10 g、云曲7 g、車前草10 g、滑石9 g,將以上藥物研制成粉,添加于仔豬日常飼料中。另一方面,西藥療法,按照0.8 mL/kg體重劑量,給患病仔豬注射水腫抗毒注射液,如仔豬病情嚴重,還可注射痢菌凈與卡那霉素,達到利尿的目的。
4 結束語
生豬疾病是阻礙生豬養殖業規模化發展的首要因素,要綜合分析生豬疾病發生原因,提前采取預防措施,從根本上降低生豬疾病發生率。同時,了解生豬各類型疾病的發病癥狀,生豬一旦染病,可在第一時間內采取針對性療法,促進養殖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茂生.生豬疾病的流行病學及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29(5):112.
[2] 方杰,李中滿,毛均舟.生豬疾病的流行病學及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6):118.
[3] 金利文.探析生豬養殖中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9,15(12):92-94.
[4] 江光輝,胡浩.非洲豬瘟疫情沖擊下生豬養殖戶生產恢復行為研究:來自江蘇省的經驗證據[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1,20(2):227-237.
作者簡介:劉開柒(1972-),男,漢族,貴州甕安人,大專,獸醫師,研究方向:非洲豬瘟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