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明
隨著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體育教育教學模式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體育教師作為體育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需順應時代變化,不斷提升自身素養,以其精湛的業務能力提高工作實效,讓學生在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體育教研室(以下簡稱文登區體育教研室)始終將體育教師專業能力培養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3+”培訓模式,即3個級別教研活動、3項扶智工程、3節類型課展示,加強教師專業引領,促進全區體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
一、“3+”培訓模式構建
文登區體育教研室根據教師教齡和年齡的結構,有針對性地設置了“3+”培訓模式。培訓模式1,在全區體育教師中開展“三級教研”活動,實施區級教研、伙伴校教研、校級教研活動,引領新時代體育發展新方向,提升全區體育改革的理論基礎和教科研能力;培訓模式2,重點打造中青年教師骨干力量,實施“三項工程”——讀書工程、基本功工程、教學工程,提升中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助推體育教育教學發展;培訓模式3,新崗教師的“三課展示”即亮相課、展示課、達標課,通過每學年的3次磨課,讓新崗教師“掛牌上崗”。
二、三級教研,整體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一)區級教研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每學期在開學初,全區體育教師分學段在指定學校召開體育學科主題教育教學研討活動。通過主題研討,使體育教師明確本學期課堂教學關注點,了解本學期工作重點,有計劃地實施個人成長規劃,創新性地開展新學期體育教育教學工作。
1.課堂教學引領,啟迪教學新思維
研討活動圍繞每學期課堂教學的關注點,確定研討主題,如“技能+體能”高效課堂、“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問題化研究、德育一體化,等等。研討主題以城鄉各一節優秀課例展示的形式,為文登區體育教師指明本學期課堂教學的主方向。以“技能+體能”高效課堂為主題的研討會為例。觀課前,6大伙伴校(1所直屬學校+3所農村學校為同一伙伴校)針對研討主題,從練習密度、運動負荷等觀察角度進行分工,收集數據。課中,2名執教教師分別將軟排自墊技術和跳繩練習、投擲技術和跳躍練習進行整合,“技能+體能”融合、將高效課堂的研討主題展示得淋漓盡致,觀課教師從中收集數據,獲取新理念、新方法。觀課后,先進行數據統計,然后以“主講教師談設計思路與課后反思—伙伴校評課—教師提疑建構—名師點評”的形式,為教師課堂教學定標、立標,啟迪教師教學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使文登區體育教師明確“技能+體能”融合發展的課堂教學方向,促進了城鄉教師專業素養均衡、優質發展。
2.分享經驗,博眾所長,為己所用
每學期初的研討活動,均設有提高學生體質水平這一主題,選取體育課堂教學工作成績優異的學校和教師,從“如何提高學生體育測試成績,如何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如何促進后進生提高素質”等方面分享經驗做法,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引領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工作中明析方向、提質增效。以提升教學成績為例,根據上一學年體育非筆試成績,選取城區、鄉鎮第1名的教師,從交流日常課堂教學到每日的體育活動的組織實施等方面做具體介紹,讓教師們有路可尋,有法可依,整體推進區體育教師專業素養。
3.總結反思,跟蹤指導,激發內驅力
每學期學科會對上學年的優課比賽、優質課比賽、伙伴校教研、教學視導、小專題的結題答辯、教學常規檢查、教學技能培訓達標等教研活動以及區體質健康抽查和區非筆試測試情況,進行前后2年的縱向對比和各校校際間橫向對比的數據分析。對突出的教師和學校,以表揚激勵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內驅力。對存在問題的教師和學校,提出整改策略,實施跟蹤指導,激發教師內驅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如,對教學成績薄弱的學校和教師提出課堂教學方面的6個做到:(1)目標引領教學;(2)技能+體能高效課堂;(3)課堂運動負荷,練習密度40%~60%以上,平均心率140~160次/min;(4)2種“課課練”(隊列隊形、體能)齊全;(5)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高;(6)實施“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會后通過隨機聽課和達標課的方式跟蹤指導,激發教師課堂教學專業能力成長。
(二)伙伴校教研協同教師專業成長
農村學校師資面臨體育教師少、年齡偏大等問題,為均衡師資力量配比,彌補短板,文登區以市直屬4所小學、5所中學為中心校,根據各學校教師配備情況,將區內中小學合理劃分伙伴校區域,中心校分管業務校長、主任及體育教研組長,負責區域伙伴校教研活動。學期初,中心校制訂伙伴校教研方案并共享于區體育教研群中,各學校根據方案實施教研活動,促使城鄉教師專業成長協同發展。
伙伴校每月舉行1次集體教研,教研員親自到場指導活動,每次教研進行“2節課例+2項專業基本功”的展示與學練,執教者需要提交本課教學設計、闡述設計思路,參與研討的全體教師需提交觀課量表并撰寫觀課反思,各伙伴校教研組長負責將每次教研的過程性材料于1個工作日內上傳給教研員備查。如,選取伙伴校中的1所學校開展集體教研,伙伴校全體體育教師匯集于此,先觀摩2節展示課例,然后選取專業基本功中的2項項目進行集體學練,緊接著由執教者闡述課的設計思路以及上課后的體會,觀課教師依據觀課量表分別陳述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會后,執教者撰寫教后反思,完善并分享教學設計,參與教師撰寫觀課反思。伙伴校集體教研不僅鍛煉了執教教師的備課和說課能力,而且有效提升了參與教師的看課、評課能力。
區域化的教研活動普及面廣、實效性強,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教師個人基本功提升為基礎,引用學科會的探討模式,全面扎實地提升教師的個人業務能力,促進城鄉體育教師隊伍專業能力優質均衡發展。
(三)校級教研互促教師專業成長
校級教研活動每周1次,由校內教研組組織開展。每年的10月下旬至12月由區教研中心統一安排,教研員深入各學校進行教學視察、指導。首先,各學校根據配檔安排,展示2節常態課,以學校體育教研組為主,展示完整的觀評課過程,教研員全程參與觀評課,檢驗教師教研能力和水平。其次,教研員查閱教研記錄、集體備課、小專題研究、個人備課、個人聽課等材料。最終,教研組對教研情況、各項常規材料進行綜合評定,確定各學校課例展評分數和排名,作為區教體局考核各學校教學質量的依據。以常態促發展,從細節看成效,進一步推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三、三項工程,夯實中青年教師專業能力
中青年教師是體育教育教學發展的主力軍,應由內至外全面提升其內涵和素養。在全區體育教師參與的學科主題研討會和伙伴校教研等培訓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中青年教師進行重點發展,以期其快速成長為骨干教師。
(一)讀書富腦推進工程增“智”
建立全區中青年體育教師讀書QQ群,該群為讀書任務推薦和反思提交載體,有效保障了全區中青年體育教師讀書工程的推進。
1.抓普惠式閱讀
每周二、周三上午8:00~9:50為共讀一本書時間,由教研員或名師在QQ群中向中青年教師推薦閱讀書目章節,內容來自于教育專著或《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中的文章。當日工作結束前,教師要在QQ群中提交每人的讀后反思,然后由名師進行點評推優,中青年教師進行品讀學習。通過“撰寫心得—骨干評價—推優分享”的方式,引領中青年教師思考、內化。
2.行加壓式閱讀
每月第1個工作日,向中青年教師推薦“有字”之書——現行課程標準、教材、專業刊物等讀物,月末在QQ群中提交閱讀痕跡照片和不少于1500字的讀后反思。依據每學期全國各地進行的直播研討會或講座,引領中青年教師讀“無字”之書——名師課堂實錄、專家線上講座等,觀看結束后1個工作日內提交不少于1500字的反思。通過做批注、記筆記、寫反思等文字撰寫,豐富中青年教師的內涵底蘊,提升中青年教師文字功底。
3.推領軍式閱讀
將全區中青年教師分成10人小組,每個小組選定1名指導教師和組長,從教研員到名師,領銜中青年教師讀書。每學期組織1次小組內讀書分享交流會,由組長確定時間、地點,并主持組內10人依次進行小組內的現場分享,指導教師進行點評。教研員參與各組活動進行聆聽并總結。通過“推薦—領讀—交流—實踐”的鏈條模式,帶領中青年教師讀身邊專家專著,如文登區正高級教師呂兵文的著作《三十年為體育微笑》《體育教育的智慧行走》《中小學體質教學質量檢測機制的研究》等;讀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書籍,如于素梅的《上課的門道》系列叢書,理清“讀、思、行、悟”這一主線,從價值觀發生改變,由被動變為主動,由任務式變為自發性,切實提升內在素養。
(二)基本功培訓達標工程增“能”
體育教師扎實的基本功是有效展開教學的基礎。區教研中心組織中青年教師分學段每月進行基本功培訓達標活動。
1.錄標準動作視頻
讓不同專業的有經驗的教師,按照指定項目,錄制標準動作的小視頻,并將該視頻發送到區體育教研群中,中青年教師可隨該視頻進行日常學練,通過線上跟學,規范動作標準,強化基本功。
2.抓現場技能達標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抓穩、抓實技能達標的實效性。首先在教研群中確定達標項目,并推送標準動作視頻,中青年教師跟隨視頻進行自我動作完善的練習,然后確定統一時間和地點,進行展示達標賽,技能達標率控制在90%。沒有過關的教師將在下個月的展示達標賽中進行補考。中青年教師在“樣本觀摩—個人練習—定時展現—評改跟進—品鑒過關”的同時,將內化吸收的內容,遷移運用到班級學生的學練指導中,促進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
(三)教學水平提升工程增“色”
區體育教研室從“備課、上課、賽課”三方面入手,促使中青年教師立足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水平。
1.教備課
每學期,中青年教師備課不少于20節。利用區體育教研群,提供優秀的詳案樣表,組織中青年教師集中學習;依托近年區教研中心“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由“師父”對“徒弟”一對一指導,學校集體教研進行多對一指導,在“明確環節—學習流程—弄懂意圖—小試牛刀—跟進指導—及時修正”的過程中教給中青年教師怎樣備1節合格的體育課。以課堂教學的開始、準備、基本、結束4個部分的設計為例,要求每部分活動的階段目標要明確、設計意圖要清晰、各環節活動的時間分配要合理、重難點解決手段要有效。特別是課堂設計中的問題、預設與評價部分,要求采用不同顏色的文字呈現,便于指導教師開門見山地點評。最后,中青年教師再進行修改完善。在不斷學習—實踐—再修改的過程中,逐步提高中青年教師的備課能力。
2.學上課
每學期,中青年教師通過區市級公開課、送課下鄉、主題研討會、伙伴校教研、網絡平臺觀摩等形式,聽評課記錄不少于25節。集百家之長,培養他們從學習模仿到領悟吸納,形成自己的知識,并逐步形成個人教學特色。
3.重賽課
每學年組織1次區級中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以小學40min、初中45min的完整課例展示形式為主,要求執教年限在5年之內的教師參加。在教研群中,教研員提前1周確定課題內容,比賽當天現場抽簽決定出場順序。各校通過校內競爭評選出1名參賽選手,參加全區的角逐,給中青年教師提供充分展現自我的平臺。采用“指定課題+異校實課”的形式,鍛煉中青年教師課堂的駕馭能力等。各學校重視賽課提升過程,從最初中青年教師談個人的設計思路到教研團隊的思路梳理,從個人的構思修正到教研組的精細指導,在無數次的磨課中促進中青年教師不斷成長。
四、 三課展示,奠基新崗教師專業能力
針對每年招收的新崗教師,制訂1年的試用期。在試用期間,區教研中心挑選區榮獲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的體育名師,對新崗教師一對一地從學科知識、課堂教學、基本功等方面進行精準指導。同時,加強成長過程的管理,發放“備課”“上課”“聽課”等指導手冊,定期組織師徒幫教“反芻”會,開展亮相課、展示課、達標課三課展示活動,對合格教師發放達標證,讓新崗教師“掛牌上崗”。
(一)學名師上好亮相課
抓住上崗第1個月的茫然期,采用“兩集中”和“兩強度”的方式指導。“兩集中”,做到時間集中,結合師徒課程調制特設課表,錯開重疊時段,使徒弟有充分課時進行聽課和準備亮相課;內容集中,以同課異構形式,選擇導師所上課題中的任意1節,取長補短,加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探尋提質增效的最佳途徑。“兩強度”,做到指導時間的高強度和試講頻率的高強度。每月新崗教師聽導師2節課,講1節亮相課,導師逐課審閱與指導,課后形成有效反思。
(二)重反思上好展示課
通過定時、定量、定期的馬拉松式課例推送、觀摩、品悟活動,使新崗教師快速進入教師角色。每學期向新崗教師推薦20節名師課堂教學實錄,課程教學實錄來自威海智慧教育云平臺以及省級、國家級資源平臺的“一師一優課”,新崗教師針對每節課撰寫觀后反思。1學期結束后,新崗教師要準備1節區級展示課,課題由新崗教師自定,由教研員和指導教師觀摩評價,作為試用期業務能力考核的重要依據。
(三)多歷練講好達標課
文登區在年底組織1次新崗教師入職演講和1節課例達標課,設置優秀、合格2個等級,由教研員和導師團組成評委組,針對新崗教師1年的教學成果進行評定、分析、指導,成績列入培訓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考核中。入職演講15min,內容以這一年的收獲、所思所學為主;課例達標課主題由新崗教師依據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教材內容自我選擇。在多層磨課的狀態下,逐步提高新崗教師體育專業授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