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莘光學校 尹 晶
在教育改革開始逐步實施以后,教師開始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深化。所謂“核心素養”,指的其實就是學生在教育過程當中所接收到的知識和能力、方法和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而核心素養的培養,指的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以及知識掌握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等。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除了要有綜合性的成長以外,還要和數學學科的特征相連,所以具體內容指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數學建模能力、直觀想象能力、數學運算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
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需要培養的不僅僅是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數學教材當中擁有著多種多樣的知識,其思維的擴展,也會隨著教材的內容發生變化。而學生一旦擁有了這些良好的思維品質,就會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但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會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教育觀念下,教學內容只依賴教材上的例題,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學手段也不夠新穎。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初中數學課堂整體的教學效率無法提升,學生也會因為數學的抽象性和復雜性,而降低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指的其實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高效的課堂構建需要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師要改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把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探究意識和反思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在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過程中,教育育人要求也發生在轉變,評判學生的標準不再只有學生的成績,還有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傳統的教學課堂當中,學生的思維能力總會受到束縛,整體課堂效率比較低,而基于核心素養構建初中數學課堂,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擴展,課堂整體的效率也會不斷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會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下發生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也不再單一,從而明確課程的教學方向。
當前學生的成績不再成為評判學生優秀與否的標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成為了現代化教學的教育目標。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教師開始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的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里,也開始把教材知識和實際生活連接起來。而這種教學情況上的轉變,除了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擴展以外,還讓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獲得了提升,學生能夠通過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當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強化自己的數學綜合能力。
傳統的教學過程里,教師大都比較注重教材知識的講解,但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學習的目標發生改變,學生需要自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既然能夠提出問題,那就說明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擴展。而教師如果想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就需要從現實生活出發,聯系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如:小杰和小麗在400 米的環形跑道上比賽,小杰的速度是每分鐘360 米,小麗的速度是每分鐘320 米,如果兩人同時同地反向出發,問幾分鐘后兩人再次相遇?這是實際生活中學生非常熟悉的 “相遇問題”,大部分學生在思考之后能比較容易地解決問題。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只是局限在這個問題,而是可以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如下變式改編,來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數學興趣:
變式1:小杰和小麗在400 米的環形跑道上比賽,小杰的速度是每分鐘360 米,小麗的速度是每分鐘320米,如果兩人同時同地同向出發,問幾分鐘后兩人再次相遇?
變式2:小杰和小麗在400 米的環形跑道上比賽,小杰的速度是每分鐘360 米,小麗的速度是每分鐘320米,如果兩人同時同地同向出發,問幾分鐘后兩人第二次相距100 米?
這道例題還有更多的變式類型,本組例題的變式訓練使學生對行程問題中的“相遇”“追及”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更清晰,思維訓練更豐富,基本達到了使低年級學生理解用方程思想處理應用問題的要求,提升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
和小學生相比,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教師可以基于教育改革的要求,改善自身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增強與同學之間的合作,并且在合作的時候,深化自身的學習基礎,提升自身的探究意識、思考能力以及匯總整合能力。

(1)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2)一次函數圖像上是否存在點D,使得△BCD 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點D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通過(1)(2)兩題,幫助學生鞏固雙基,由于初步接觸函數幾何題,要適時引導全體學生對此類問題的分析。但此類題目的綜合性較強,應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同時讓學生將思維能力的提高落到實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讓小組在理解題目的基礎上繼續生成新的問題,進行例題的變式。
變式1:一次函數圖像上是否存在點D,使得△BCD 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點D 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變式2:是否存在點D,使以點A、B、C、D 為頂點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若存在求出點D 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課堂中老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小組環境,利用小組合作進行多變式,多發散,充分發揮小組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理解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發散。
到了初中階段,數學知識更加抽象。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會越變越大,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能在教師講授新課后,能理解課中的概念以及方法。但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無法理解概念背后的含義,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整合知識點,通過直覺歸納出形似的幾何模型,以便于學生熟悉模型、記憶模型,提高學生整體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九年級第一學期第24 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學習中,同樣可以利用圖形的形狀讓學生歸納出幾何模型。可以是A 字型、X 字型、蝴蝶型、子母圖、三角相等型、雙高圖型等。

微課可以依照學生的不同情況對數學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對即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教師則可以利用微課幫助學生回顧上一節課的知識,并為需要講述的課程內容做好課前預習準備。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構建初中數學的高效課堂,需要教師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優化自身的教學方式,創新自身的教學手段,這樣才能夠讓課堂變得更高效。在實踐的過程里,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小組合作,增強學生合作意識,注重學生差異,擴展學生思維,依托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