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淼婷
摘? ?要: 佛教經典《五燈會元》在推動佛教傳播的同時對漢語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作用。以中華書局1984年版蘇淵雷點校的《五燈會元》為底本,采用描寫、解釋和歷時的研究方法,結合歷代文學作品,對《五燈會元》和現代漢語中語義不同的同一成語進行研究,發現成語語義演變的主要方式包括:在本義的基礎上產生引申義、比喻義及感情色彩發生變化。語義演變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佛教化和世俗化。此外,促使《五燈會元》成語語義演變的三個主要原因是:人類認知水平的發展、對成語字面意義的誤解誤用及文化的相互交流。
關鍵詞: 《五燈會元》? ?成語? ?語義演變
一、引言
自漢末以來,佛教逐漸與中國文化相融合,至宋代,佛教文教事業空前發展,禪宗著述大量增加。北宋景德年間釋道原編撰《景德傳燈錄》以記載禪宗語錄精要,此后又相繼產生了《天圣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及《嘉泰普燈錄》。后僧人普濟將這五部禪宗燈錄進行整理,擷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共二十卷,名為《五燈會元》。此書既是一部從國外傳入我國的重要佛教經典,又是一部重要的語言學著作,書中的一些成語在現代漢語中被人們廣泛使用,其中一部分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的語義與原著有所不同。這些成語形式簡練、意蘊豐富,語義演變的過程反映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對這一過程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目前,關于禪宗成語的專門性著作有袁賓、康健主編的《禪宗大詞典》[1],該詞典主要收錄中國禪宗文獻中八千余條常見詞語,為禪宗成語的相關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此外,雷漢卿的《禪籍俗成語淺論》[2](40-45)對俗成語的定義進行了界定,并從來源、構成要素和結構等方面對比了俗成語與雅成語的不同。《五燈會元》成語研究的相關成果包括:袁賓的《〈五燈會元〉口語詞探義》[3](77-81)、滕志賢的《〈五燈會元〉詞語考釋》[4](90-91)、張錫德的《〈五燈會元〉詞語拾零》[5](43-49)、李旭的《〈五燈會元〉詞語札記》[6](29-31)等。這些研究成果結合大量文獻、方言等材料,考釋了《五燈會元》中個別詞語的語義,對增補辭書中失收的詞目或義項有重要意義。本文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聚焦于《五燈會元》成語語義如何演變這一問題進一步開展研究。
本文以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的由蘇淵雷點校的《五燈會元》為研究底本①,沿用溫端政先生對成語的定義,即成語是“二二相乘的表述語和描述語”[7](290),采用描寫、解釋和歷時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結合歷代文學作品,研究《五燈會元》中成語語義的演變過程,歸納語義演變的主要方式和特點,并分析語義演變的動因。本文的語料來源于《中國基本古籍庫》[8]及現當代著名文學作品。
二、《五燈會元》成語語義演變的方式
對比《五燈會元》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9](1987年版)及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成語大詞典》[10](2012年版),筆者發現《五燈會元》中一些成語的語義與世俗文獻中的語義相比發生了變化。變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在本義基礎上產生了引申義,第二種是在字面意義上產生了比喻義,第三種是成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改變。
(一)成語的引申義
在《五燈會元》中,一部分來源于禪宗語錄的成語在佛教文化與漢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中,為了滿足人們的表達需要,在禪宗語義的基礎上延伸出世俗語義。這些派生出來的世俗語義與本義相關,是對本義敘述范圍的擴展和延伸,是本義的引申義。佛教成語引申義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通過縱向比較、研究記錄這些成語的歷代文學作品,才能把握語義演變的線索。
1.逢場作戲
出自《景德傳燈錄》第六卷(并見《五燈會元》第三卷):“師云:‘石頭路滑。對曰:‘竿木隨身,逢場作戲。”[11](129)這是一段禪師之間的對話,寫鄧隱峰在拜訪石頭希遷禪師前,師父告誡他石頭希遷考驗學人的手段高深莫測,就他目前的能力還不足以經受石頭希遷禪師的考驗。但鄧隱峰自認為學習多年,對各種斗禪機的手段了如指掌,悟道在心,不拘時地,可以像走江湖的藝人一樣,遇到適合場合隨時可以展現自己的學識。
在禪林中,稱云游四海之僧眾為江湖,“逢場作戲”指江湖僧人只要遇到合適的場所,就能展現自己對佛法的妙悟;也表示江湖藝人隨時隨地表演才藝。例如:宋·許及之《涉齋集·卷七·次韻宣甫約元宵入城不至》:“剪彩試燈新樂事,逢場作戲舊豐年。” 明代引申出“湊熱鬧、隨俗應酬”之意,例如: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我輩今日逢場作歡,系是彼此同袍,十分大有勝負,忒難為人了”。這是書生丁湜犯了賭癮后,開設賭局,勸眾人湊熱鬧玩耍時的言語。清代“逢場作戲”引申為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例如:清·鄒式金《雜劇三集》:“諸公請了,非是俺不勝技癢,正是逢場作戲,休得太認真了。”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逢場作戲”還指在男女關系上輕浮和不負責任的態度,例如:張潔的《無字》中:“過去的女人從記憶里一一走過,不,與這一次相比,都有點逢場作戲的意味。”[12](147)
2.呵佛罵祖
《五燈會元·第七卷》:“此子已后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11](372)佛家主張佛性在于內心,認為依靠嘴里說的和心里想的所謂佛圣祖師消除妄念,實際上是對內心清凈佛性的污染,所以禪師們常用此語接引學人有所超越,敢于突破前人所悟之道的約束。
“呵佛罵祖”這一成語進入世俗文獻后產生了引申義,明代以后形容人無所忌憚,蔑視權威,敢作敢為。例如:明·卓發之《漉籬集·卷十一序二》“不必復問神理法脈于先輩,而自謂與中郎呵佛罵祖之意可同日而語乎!”再如,清·黃宗羲《與友人論學書》:“故用微之,訾毀先儒,呵佛罵祖是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之故智也。”以上兩例中“呵佛罵祖”的意義由佛教典籍中專指“不囿于高僧大佛的觀念,自己悟道于內心”延伸到“作詩和寫文章時,不畏懼權威,肆意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一語義,表義范圍擴大,是在本義基礎上產生的引申義。
通過增加詞的義項可以為新生事物或現象下定義,一詞多義有效避免了創造新詞給人們交流帶來不便。成語語義延伸的目的是對新生事物或現象進行敘述,在成語本義的基礎上派生出新的語義是滿足人們交流需要最簡便的方式,同時豐富了成語內涵,增強了成語在語言運用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二)成語的比喻義
“比喻義是語的比喻用法逐漸固定下來所形成的意義”[7](138),《五燈會元》中一些成語的比喻義代替本義承擔了表意作用并得以流傳,這部分成語的字面意義就是本義,所敘述的內容多是具體的事物或現象。進入佛經后,教徒根據成語本義與佛教內容的深層聯系,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在本義之上形成比喻義形象地表達佛教的抽象概念,之后這些比喻義傳入我國并被廣泛使用。
1.百尺竿頭
本義指百尺高竿的頂端,是古代的一種雜技,需要爬到竿子的最上面進行表演。如,宋·陳思《詠上竿伎題中書壁》:“百尺竿頭裊裊身,足騰跟掛駭傍人。”該成語進入《五燈會元》后比喻修行達到極高的境界后仍不斷努力以求更進一步,如:“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百尺竿頭”的比喻義被傳入世俗文化中指人的學識和修養到達很高的境界后仍不懈努力、精益求精,例如,明·莊昶《莊定山集》:“百尺竿頭,更須努力一步。”再如,清·鄭觀應《盛世危言新編·卷十四》:“百尺竿頭,再須進步。”
2.單刀直入
本義為“拿著刀徑直走入”。《五燈會元》中比喻拋開一切語言文字和知識見解,直抵內心領悟佛法的真諦,是禪家傳授和接受道法的特殊方式。如:“若也單刀直入,則凡圣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11](522)宋代以后,世俗文獻中保留了“單刀直入”的比喻義,譯為“不繞彎子,直截了當”,例如:明·張師繹《月鹿堂文集八卷》:“善乎能始之言,單刀直入,一棒打殺,不可入諸語言文字。”
成語的比喻義和引申義都是對本義的延伸,不同之處在于成語的引申義產生后,本義仍具有表意作用并且和引申義一同流傳下來。比喻義不同,產生比喻義的成語本義一般是對具體事物或行為的敘述,當所敘述的事物隨社會的發展滅亡后,這部分成語的本義隨之消失,只有比喻義流傳了下來。
(三)成語感情色彩的改變
成語因被賦予某些情感后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與歷代世俗文獻相對比,《五燈會元》中一些成語的感情色彩隨著人類情感的發展而改變。
1.看風使帆
也作“看風使舵”,出自《五燈會元》第十六卷“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11](1038)。指傳授者根據被傳授者的資質和能力隨機應變,采取相適應的教授方式和內容因材施教,含有褒義的感情色彩。如:宋·圓悟克勤《碧巖錄·卷七》:“世尊會看風使帆,應病與藥,所以良久,全機提起。”其中“看風使帆”與“應病與藥”同義連言,包含隨機應變、對癥下藥的意義,為褒義詞。
清代該詞包含了貶義用法,形容一個人處事圓滑,看眼色和形勢做事,沒有堅定的立場。例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即衣冠名教中,講說道學、夸談經濟者,少什么看風使舵,臨危下石之人?”此處“看風使舵”表否定意義,釋義為:處事圓滑,看勢頭的變化改變態度,包含墻頭草的貶義色彩。這一意義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也有體現:“連曉荷都看出點來,亦陀是兩面漢奸,看風使舵。”[13](344)因此,“看風使帆”一詞在漢化過程中,概念意義沒有發生變化,指隨形式的變化而變化,但感情色彩變化明顯,由褒義詞變為貶義詞。
2.半斤八兩
出自《五燈會元》第十一卷:“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11](916)這段對話中蘊聰禪師意在啟示學人,要想去除迷惑、煩惱、嫉妒甚至仇恨的感情,就要知道半斤和八兩一樣重,人的本質沒有任何差別,佛性都是平等的。此處體現了禪宗的“人人皆可成佛”“見性成佛”的觀念,不包含感情色彩,應理解為中性詞。
南宋時“半斤八兩”包含了貶義的感情色彩。例如,南宋·九山書會才人《張協狀元》:“(凈)少我那房錢到嗔。(丑)罵得我教人怎忍。(末)你兩個八兩半斤。”這一處寫華祿子因房錢與店婆爭吵,一個無理取鬧,一個咄咄逼人。意在表明兩人的丑惡嘴臉,誰也不比誰好到哪去,此處包含明顯的貶義色彩。“半斤八兩”一詞的感情色彩由中性詞變為貶義詞,本義客觀形容兩事物不差上下,漢化后中性詞用法基本淘汰,一般用作貶義詞,指兩者都不怎么樣。
“看風使帆”的感情色彩由褒義變為貶義,但本義仍指隨機應變,“半斤八兩”的感情色彩由中性變為貶義,但本義仍指兩者地位相等,不差上下。因此,成語的本義是核心,感情色彩作為附加義,變化并不能改變成語的本義。
三、《五燈會元》成語語義演變的特點
《五燈會元》中的常用成語語義演變途徑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來源于世俗文獻,進入《五燈會元》后成為佛經用語,且語義發生改變,用于表達禪宗意義;第二種是直接來源于禪宗語錄,是禪師們上堂說法教化學人時所創造的,隨著佛教不斷在中國傳播,佛教文化和漢族文化深入融合,這些禪宗成語進入人們的日常交際用語表達世俗義,這兩條演變路徑體現了《五燈會元》常用成語語義演變的兩個特點,即佛教化和世俗化。
(一)佛教化
佛教化指一些源于世俗文獻的成語進入《五燈會元》后,在佛教文化的影響下,被借來表達佛教意義,使成語的語義發生改變。
1.回光返照
原指太陽落到地平線下時,由于反射作用,天空呈現暫時的發亮現象。《五燈會元》中這一成語的語義有所不同,如“汝等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記吾言”[11](531)。這句話意在接引學人收回向外尋求佛道的目光,轉而關照自己的內心。體現了佛教中“佛性在于內心,本性即是佛性”的思想,“回光返照”這一成語由世俗文獻進入佛經后語義被佛教化。
2.壁立千仞
源于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其山惟石,壁立千仞。”本義形容巖石高聳峻峭。進入佛經后,語義發生改變,《五燈會元·第十七卷》:“洞山門下,有時和泥合水,有時壁立千仞。”[11](663)“和泥合水”是禪宗用語,指禪師通過口耳相傳將直接經驗告訴學人,導致學人憑借他人的經驗修養佛性,忽視了悟道成佛的關鍵在于內心的體悟。“壁立千仞”與“和泥合水”語義相反,指僧人修行時不借助外力,從本心出發直接達到了佛教教義的最高境界,體現了佛教“頓悟”的思想。“壁立千仞”這一成語進入佛經后,為了滿足佛教的表達需要,語義被佛教化。
世俗成語佛教化體現了漢民族語言對佛教的影響,有助于漢民族文化的傳播。利用已經被人們接受并使用的成語表達精深的佛法,有助于加深人們對佛法的理解,加快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二)世俗化
世俗化與佛教化相對,指一些出現在《五燈會元》中的佛教成語在傳播過程中為了順應人們日常交流的需要,從禪宗的專門用語演變為世俗的常用成語。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一部分成語的語義在漢化過程中發生了改變。
1.見兔放鷹
出自《五燈會元·第十六卷》:“護圣不似老胡,拖泥帶水,只是見兔放鷹,遇獐發箭。”[11](1077)鷹是一種猛禽,捕兔時準確有力,在游獵時,看見兔子就放鷹追逐。禪宗用來比喻接引學人時能應機說法,隨機應變。又如:宋·圓悟克勤《碧巖錄·卷三》:“問一答十,舉一明三,見兔放鷹,因風吹火。”此處“見兔放鷹”與“因風吹火”意思相近,均體現隨機應變之意。漢化后,這一成語的語義改變,指看見利益就及時采取行動,競相爭取,例如: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當今世情,何人不趨炎附勢,見兔放鷹,誰肯結交窮秀才?”
2.現身說法
本為佛教用語,指佛力廣大,能現身各種形體演說佛法,出自《五燈會元·第一卷》:“度諸天眾,說補處行,于十方界中,現身說法。”[11](3)后來這個成語語義被世俗化,比喻用親身經歷勸導他人,如:明·鄭元勛《媚幽閣文娛二集卷三》:“人到●自見,眉公先生固自現身說法。”此處寫人往往局限于自己看見的東西,因此眉公先生用親身經歷勸導別人。又如,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如今現身說法,就拿我講,兩個指頭就輕輕兒的給你提進來了。”
世俗化是佛教語言本土化的必然選擇,是佛教成語語義演變的重要特點,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對佛教語言的影響,有助于豐富漢語的詞匯系統。
四、《五燈會元》成語語義演變的原因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流行,佛教文化逐漸被廣泛認可,與漢民族文化呈現融合的趨勢。在佛教本土化過程中,受漢民族風俗文化和語言習慣的影響,一些來自佛經的成語,語義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與各個時期人類不同的認知水平,人們對成語字面意義的誤解誤用及佛教文化與漢族世俗文化的互相交流密不可分。
(一)人類認知水平的發展
《五燈會元》中的成語大多源于禪宗公案,意義深遠,具有口語色彩,能被人們接受并廣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程度和科學水平不同,各個時期人們對同一成語的認知存在一定差異,促使成語的語義發生改變。同時,認知新事物需要人們創造新的成語或者通過引申、比喻等手段延伸已有成語的語義以滿足表達的需要。
1.信手拈來
出自《五燈會元·第十四卷》:“昔日德山、臨濟,信手拈來,便能坐斷十方,壁立千仞。”[11](886)本義指僧人們通過游歷四方積累大量的閱歷,才能參透佛法真諦,將佛法大義熟稔于心,達到應用自如的地步。后來,人們認識到“信手拈來”用到寫詩、做文章時恰到好處,使該成語的用法得以延伸,形容寫詩作文時可以隨意運用已積累的豐富材料,下筆流暢自如。例如:宋·陸游《劍南詩稿·秋風亭拜寇萊公遺像(二)》:“巴東詩句澶州策,信手拈來盡可驚。”此詩寫陸游感嘆寇準的詩句看似隨手拿來卻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抒發了敬佩之情。
2.隔靴搔癢
出自《五燈會元·第八卷》:“問:‘圓明湛寂非師意,學人因底卻無明?師曰:‘辨得也未?曰:‘恁么則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11](476)在佛教六識說中,人的六種心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依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而產生。只有全面修行,才能在合適的時機體悟本性和真理,達到身心清凈解脫自在。此句中學人認為只要修心修的好就能辨別是非,達到安然自得的開悟境地,這是對佛教教義的片面理解。因此,契穩禪師指出他理解片面、不透徹。“隔靴搔癢”一詞由此得來,指對佛教義理的理解不透徹,沒有抓住要點。
漢化后,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隔靴搔癢”一詞被借用來泛指人們在說話、寫文章時浮于表面,沒有抓住關鍵。例如,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癢;語貴灑脫,不可拖泥帶水。”此處指作詩時表情達意應透徹,不能沒有關鍵。“隔靴搔癢”一詞所指的對象由佛教義理擴展到說話和寫文章。
此外,人們認知的發展對成語語義演變的影響還體現在成語感情色彩的轉變上,例如:“見風使帆”,本義有褒義色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強調個性,主張堅持己見,反對看形勢做事、沒有立場的人。因此,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見風使帆”這一成語演變為貶義詞,用于比喻做事圓滑,沒有立場的人。
(二)誤解誤用成語的字面意思
佛經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使更多人看懂佛經,大量利用已有的文字解釋深奧的禪宗義理。因此,禪宗語錄中成語的字面意義往往是對一則典故的概括性敘述,是對事物和行為過程的描述。實際上是用通俗易懂的四字格形式表達深奧的佛法大義,成語所表達的語義比字面意義更加豐富,是成語字面意義產生的引申義或比喻義。這些字面意義與本義不完全相同的成語在長時間的漢化過程中容易使人望文生義,對成語的理解產生偏移,致使語義改變。
1.敲骨吸髓
原作“敲骨取髓”:出自《五燈會元·第一卷》:“昔人求道,敲骨取髓。”[11](44)本義出自神光斷臂求道的典故,指僧人們舍身求道的精神。后用來形容對百姓的殘酷剝削。從字面上理解,“敲骨吸髓”意為敲斷骨頭,吸出骨髓,容易使人聯想到慘烈、殘酷的場面。漢化過程中,人們逐漸忽略這則成語背后的典故,根據主觀認識以“敲骨吸髓”的字面意義理解這則成語,造成語義改變。
2.唯我獨尊
這則成語源自佛教中關于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傳說,相傳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能站立,一周后就能走路,并且步步生蓮花,他遍觀四方,一手指著天,一手指著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里的“我”指佛性,因此“唯我獨尊”是說唯佛獨尊,例如《五燈會元·第四卷》:“問:‘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如何是不揀擇?師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11](203)漢化后,人們漸漸忽略了這則成語的出處,按字面意思將“唯我獨尊”的意義理解為狂妄自大。例如,明·臧懋循《元曲選·錦云堂暗定連環計雜劇》:“孤家看來,朝里朝外,唯我獨尊,若要舉事之時,那一個敢道個不字兒的,俺就著他立生災禍,身家難保。”又如《官場現形記》:“張太太一向是‘唯我獨尊的,如今聽說要拿家當分派,意思之間以為:‘這個家除了我更有何人?便有點不高興。”
3.灰頭土面
頭臉沾滿灰土,原為禪宗行業語,指修行者悟道以后,為了宣說教義普度眾生,投入塵世中,不顧塵世的污濁,奔波勞頓的樣子。《五燈會元·第十一卷》:“問:‘如何是清凈法身?師曰:‘灰頭土面。”[11](691)漢化過程中人們逐漸忽略了成語的本義,按照字面意思將“灰頭土面”理解為蓬頭垢面,污穢不堪。例如:宋·白玉蟾《武夷集·卷五》:“灰頭土面無人識,木食草衣嫌俗紛。”又如,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四十五雜文》:“石叢內一隱者,灰頭土面。師作禮,不答。問,亦不語。”
不了解成語典故、成語的字面意義易導致人們望文生義,理解產生偏差,產生誤解誤用義。但在社會約定俗成的語言機制下,這些誤解誤用義被人們熟知、使用并流傳至今,促成成語語義的演變。
(三)文化交流對成語語義的影響
佛教成語傳入中國后,在本土化過程中不僅受到了漢民族語言習慣的影響,還對漢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在相互碰撞和融合中使成語語義發生了改變。
一方面,佛教成語的傳入豐富了漢語的語匯系統,主要體現在數量上,例如:“騎驢覓驢”“敲骨吸髓”“不可思議”“唯我獨尊”“呵佛罵祖”“現身說法”“隨波逐浪”“呵佛罵祖”“雪上加霜”“超凡入圣”“豁然開悟”“舍邪歸正”“尋言逐句”“和泥合水”等成語都源自佛教經書或禪宗語錄,伴隨佛教思想傳入中國,之后又融入漢民族各個生活領域當中,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這些成語的語義逐漸固定下來,最終成為漢語語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豐富了漢語的語義表達。很多世俗成語進入佛經后成為禪宗用語,用于表達佛教思想,在世俗義的基礎上產生了佛教義,如上文提到的“壁立千仞”的本義指巖石高聳,“回光返照”的本義描述的是一種自然現象,這兩個世俗成語進入佛經后都用于表達佛教“人的本性就是佛性”“佛性在于內心”“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再如,“百尺竿頭”“青天白日”“電光火石”等成語,進入佛經后產生了比喻義,將具體形象的語義抽象化以表達佛教思想,并且隨著語義的不斷發展,這些成語的比喻義取代本義并流傳于漢民族文化中,被人們廣泛接受和使用。
成語語義演變原因多種多樣,實質上都是為了滿足人們語言交際的需要,因此,除了成語自身結構、要素的變動外,還要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才有可能探求成語語義演變的真正原因。
五、結語
《五燈會元》選取唐宋時期五部禪宗燈錄中的經典語錄,整理成冊,對漢民族語言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一部分人們在日常交流中經常使用的成語來源于此書或經此書語義發生改變。
本文通過考釋部分成語的本義,梳理語義演變過程,分別從成語語義演變的方式、特點和原因這三方面對《五燈會元》中的成語進行研究。《五燈會元》中成語語義演變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本義基礎上產生引申義、比喻義及感情色彩發生改變。佛教化和世俗化是《五燈會元》成語語義演變的主要特點。促成《五燈會元》成語語義演變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人類認知水平的發展、對成語字面意義的誤解誤用及佛教文化與漢族世俗文化的相互交流。
注釋:
①該書以景宋寶祐本為底本,以清藏本、緒藏本為參校本,是當前研究《五燈會元》較為權威的版本。
參考文獻:
[1]袁賓,康健.禪宗大詞典[M].武漢:崇文書局,2010.
[2]雷漢卿.禪籍俗成語淺論[J].語文研究,2012(01).
[3]袁賓.五燈會元口語詞探義[J].天津師大學報,1987(05).
[4]滕志賢.五燈會元詞語考釋[J].古漢語研究,1995(04).
[5]張錫德.五燈會元詞語拾零[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04).
[6]李旭.五燈會元詞語札記[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1).
[7]溫端政.漢語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8]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M].黃山:黃山書社,2005.
[9]王濤等.中國成語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10]成語大詞典(單色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
[11]普濟.五燈會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2]張潔.無字(第三部)[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2.
[13]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
[14]蔣宗福,等.五燈會元白話全譯[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5]劉潔修.漢語成語考釋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16]朱瑞文.成語探源辭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