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



摘? ?要: 涼山彝族雙語教育的生存與發展,必然與涼山彝族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資源、多樣的生存現狀密切相關。雙語教育,在涼山彝區不僅是一種教育教學手段,更是傳承傳播彝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文化傳承功能的具體體現。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作為涼山彝區唯一的彝漢雙語本科教育學院,在專業設置、師資隊伍、教材編寫、特色專業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與創新,正是充分考慮了涼山教育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所做出的教育選擇結果。但在資金投入量、師資專業性、與就業銜接性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因此,涼山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高度重視高校彝漢雙語教育。因為,這不僅關系到涼山彝區語言教育發展未來,更關聯到新時代涼山彝族適應現代生活的融入程度。
關鍵詞: 文化生態? ?教育選擇? ?高校彝漢雙語教育
教育既然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必然離不開生存的生態土壤和社會背景。因此,涼山高校彝漢雙語教育的生存與發展必然與涼山彝族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資源、多樣的生存現狀密切相關。雙語教育在涼山彝區不僅是一種教育教學手段,更是傳承傳播彝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文化傳承功能的具體體現。研究彝族高校雙語教育便是將其置于獨特的天地、人文相互作用的復雜關系中,從歷史和現實出發,從生存和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出發,才能發現涼山彝族高校雙語教育的全貌。
一、涼山彝區文化生態環境
美國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Julian Steward)于1955年在《文化變遷理論》一書中闡述了文化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被視為文化生態學誕生的標志。國內學者據此理論進行了中國化、本土化研究,認為“文化生態主要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體從事文化創造、文化傳播及其他文化活動的背景和條件,文化生態本身又構成一種文化成分”[1](9),“文化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耦合即是文化生態”[2],“文化生態是一種文化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綜合”[3]。以上觀點都強調文化與環境的相互影響與制約,是自然環境與文化環境的耦合。
自古以來,彝族先民的主要聚居地在金沙江南北地帶,雖然地理環境相對惡劣,但涼山州內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及民俗資源卻相當豐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彝族人民創造了自己的語言文字,涼山彝語隸屬于彝語北部方言,內部存有差異不大的三個次方言:圣乍次方言、義諾次方言、所地次方言(包括阿都話)。彝文是一種十分獨特、古老的音節文字,又叫“爨文”“韙書”。一個字形代表一個意義,在外形上獨立成塊,有點、橫、豎、橫折等結構。1980年國務院批準在四川彝族地區試行《彝文規范方案》,將8.9萬余古彝文統一成規范的彝文字,以表音為主,共819個字。1992年又施行了地方性法規《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2009年進一步修訂規范了彝語文在涼山的學習、使用和發展。
由上可知,我們考察涼山雙語教育的文化生態環境,除了涉及彝族歷史、涼山地理、涼山政治經濟狀況外,還應包括彝族語言文字、彝族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正因為這些要素的影響,或促進或阻礙的互動關系,才使涼山彝族雙語教育的發展在西南地區頗具特色。
二、涼山高校彝漢雙語教育
西昌學院是涼山州內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彝語言文化學院是校內唯一開設雙語教育的二級學院,前身是1988年籌建的原西昌師范高等專科彝文系,至今已有29年的辦學歷程,為涼山彝區培養和輸送了近4500多名合格的彝漢雙語各類人才。
(一)“彝語文+”專業的開創性設置
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從涼山教育的文化生態實際出發,于1992年開始實行“彝語文+”滾動式招收數理化專業學生,為涼山彝區培養急缺的中小學彝漢雙語理科教師。2003年起,緊緊圍繞“學科融合,注重應用,多語并舉”的辦學思路和“以彝語言為載體,根據穩定、改造、交叉、提升的原則,穩固師范教育,拓展民族文化、基層管理、應用科技等跨學科教育”的內涵定位,在課程設置上強化彝語文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師范技能實訓和彝族文化實踐,逐步實現了彝學學科向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發展。2008年后,彝語言文化學院在鞏固原有專業的基礎上,尋求新的專業增長極:彝漢雙語本科教育從單一的語言文學專業向“彝語文+”多專業方向發展;彝漢雙語專科教育則從僅有的二類模式彝語言文學、數學專業創造性地向一、二類模式的彝漢英語、彝漢生物、彝漢物理、彝漢化學等多專業方向拓展。
如今的西昌學院彝學院專業建設從建院(系)之初單一的彝語文專科專業,發展成為“滾動式”小批量多學科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行政管理(彝加)、數學與應用數學(彝加)、水利水電(彝加)、動物醫學(彝加)、農學(彝加)、財務管理(彝加)、生物教育(彝加)、化學教育(彝加)、英語(彝加)、旅游管理(彝加)、計算機技術(彝加)、土木工程(彝加)、煙草(彝加)本科專業;園林技術(一類模式)、數學教育(一類模式)、語文教育(一類模式)、學前教育(二類模式)、園林技術(二類模式)專科專業,涵蓋了文、理、管、工、農5個學科門類,初步形成了一個以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國家級特色專業為核心的雙語專業方向群。
(二)雙語師資的合理性搭配
彝學院現有專職教職員工34人,從職稱結構看教授4人,副教授4人,講師16人,助教10人。從年齡結構看,50歲—59歲6人,40歲—49歲3人,35歲—39歲9人,35歲以下16人。從教師的學歷層次看,博士(含在讀博士)5人,碩士研究生26人,大學本科3人。
(三)特色專業的創新性建設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是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的國家級特色專業。該專業2007年取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被評為四川省特色專業,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1年被列為四川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4]。為了打造該專業,彝語言文化學院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努力:
1.該專業開設了“彝族古代文學”“現當代彝文文選”“現代彝語”“彝族文學概論”“彝族民間文學”“彝漢雙語寫作與實踐”“彝英語言對比研究”“彝族傳統文化”“彝族宗教概論”等特色課程,一方面推動了彝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特色課程的學習,更了解涼山本土的生態文化環境,更好地服務地方。
2.為了培養出合格的彝漢雙語人才,彝語言文化學院還建有虛擬仿真實驗室1個、語言實驗室1個、同聲傳譯室1個、特色文獻資源庫1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鼓勵教師進行雙語教學創新和科研。
3.積極推動特色雙語自編教材的建設,從2010年陸續推出《現代彝語》《彝英會話實訓教程》《彝英語音比較研究》《實用彝語》《漢彝翻譯理論與實踐》等高質量自編雙語教材。
努力打造線上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的建設,現已建設有“彝族民間文學概論”省級線下課程,“現代彝語”“彝族古代文學”等混合式課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院實現了全院所有課程的網絡教學,極大推進了學院特色課程的網絡化、信息化發展。
(四)高等教育的職業性發展
教育的職業性指“教育為學生的職業作預備,為社會各行各業提供合適的人才,為國家和家庭培養出良好的公民與家庭成員”[5]。彝族高等教育的職業性主要指學生合格畢業前的各類指導,還包括為畢業后求職、工作、創業所做的各類學習指導。為適應社會發展對彝語言文學人才的需求,彝學院大力改革傳統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如用“現代彝語”“基礎彝語”“彝語會話實踐”“普通話”“大學語文”等課程保證學生掌握雙語的同時,每個專業都增設了“申論”“公務員基礎知識”“行政能力傾向測驗”“面試技巧”“彝族傳統文化”“說課評課”“教師語言藝術”等課程建立既適合時代發展和培養創新應用人才的要求,又具有民族語言文學特色的課程體系。另外,學院專門設置“創新創業指導辦公室”,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實施,以及為后期項目孵化進行技術指導。
三、涼山高校彝漢雙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雙語教育建設資金仍然不足
長期以來,涼山高校彝漢雙語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盡管彝學院充分利用中央財政和省教育廳、西昌學院的撥款建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彝漢)專業,但仍然低于省內其他高校的專業建設資金投入,造成學院基礎設施(主要是學生宿舍)、教學設備無法及時更新,不能真正在每一門課程中落實現代化教育手段,多媒體教室供不應求、維護更新跟不上的現象頻頻出現,影響高校雙語教育的發展。
(二)“彝語文+”專業師資引進困難
盡管彝學院開設了多個專業方向的課程,并能及時根據彝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調整相關方向和專業課程,但專業雙語師資隊伍建設仍然面臨很大困難,主要表現為“彝語文+”專業的不斷拓展與現有師資隊伍學緣專業結構相對單一之間的矛盾沖突。
彝學院現有教師學緣結構相對單一,畢業于民族院校(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有23人,約為全體教師的67.6%,教師畢業專業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含彝語言文學專業)的有15人,占比約為44.1%。
其次,由于客觀條件和西昌學院人才引進的專業規劃,彝學院難以在“彝語文+”專業方向上引進相關人才,因此近幾年人才引進工作受到極大的影響。此外,院內一線教師缺少出國訪學或到國內外高層次大學的交流機會,視野與教學手段受到局限。
(三)雙語優勢在就業中尚未得到足夠重視
由于民族之間語言文化的差異、學校辦學條件和專業設置的影響,彝族大學生在計算機、外語等方面與漢族學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極大制約了彝族學生的就業。彝語言文化學院的強項學科,如彝語、彝漢翻譯等,除了教師、翻譯等崗位之外,針對性的崗位設置較少,并逐漸出現了學歷升級的需求。因此,彝族大學生要與其他專業的州內外漢族學生一起競爭有限的職位,就業壓力大。
針對這種狀況,在彝學院2014級畢業生與2015級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行政管理(彝漢)專業的176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在“你喜歡上彝語課嗎?為什么?”這一半開發性問題上,135人選擇了“愿意”,占比76.7%,原因有:強化民族認同、有利于彝族文化傳承、作為彝族的本分、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等,其中82人認為應加強彝語學習,增加課時。從以上調查學生的主觀意愿來看,絕大多數學生愿意學習母語,接受母語教育,了解彝族傳統文化。但進一步調查后發現,這些選擇愿意學習彝語,并希望增加課時的同學上彝語課時并不如預期般認真努力,考試成績也不理想。到了大三,學生主要把精力放在考試科目上,如《行測》和《申論》,甚至有同學在“彝漢翻譯理論”等專業雙語課程上課時間段看公考書籍,理想與現實相悖。
四、余思
隨著涼山彝區與外界交流與接觸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高校彝漢雙語高等教育的發展。一方面,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高校彝漢雙語教育中。另一方面,希望能在招聘雙語教師、出版自編教材方面給予政策性支持,以便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文理彝漢雙語師資隊伍。幸運的是,社會精英和彝族教育者也看到了目前的問題:如果學生在學校掌握的雙語能力在就業中未得到重視,就必將挫傷學生學習和學院辦學的積極性。從2016年開始,彝族學者陸續開始向涼山州州委州政府反映該情況,并極力主張在涼山彝區公務員和教師公招中加入彝語考試。多方不懈努力迎來了涼山州政府2018年第4號文件,明確規定要健全雙語教育畢業生就業機制。10個彝族聚居縣在鄉鎮公務員考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時,必須加試彝語文。州級和安寧河流域5縣1市根據考錄、招聘職(崗)位需求,加試彝語文,考分按比例折算進入筆試成績。考生根據實際,可自主選擇是否加試彝語文。
學者指出:“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優秀人才不僅應當在本族自治地方擔任黨政干部,還應當被選送到沿海和中部地區各省市任職,要在少數民族當中培養出有魄力、有眼光、有能力的新一代政治領導人,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中能夠看到各少數民族的身影。唯有出現這樣的局面,各民族在自信心、話語權和決策參與權等方面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平等。這一人才培養工作只能落實在少數民族教育事業上。”[6]涼山高校彝漢雙語教育的發展不僅是民族教育的一種教學手段,更是傳承傳播彝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文化傳承功能的具體體現,關聯著新時代涼山彝族現代生活的融入程度,應給予高度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鄧先瑞.試論文化生態及其研究意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
[3]魏美仙.文化生態: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一個視角[J].學術探索,2002(4).
[4]“彝語言文化學院國家級特色專業情況簡介[EB/OL]. https: //www. xcc. edu. cn/yyywhxy/365605/365609/4663 17/index.html
[5]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識與人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6).
[6]馬戎.從現代化發展的視角來思考雙語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3).
本論文為四川省社科聯項目“涼山彝族文化傳承與教育選擇”、西昌學院教改項目“教育生態視野下民族地區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文化自覺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