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 本文論述生態保護的緊迫性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辯證分析生態文明與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探討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科技運用。應當運用綠色科學技術,實現綠色制造,發展生態型循環經濟,從源頭上避免污染及生態破壞,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習近平同志? ?生態文明思想? ?科技哲學
一、生態保護的緊迫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年,我國GDP達58786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有些地區不注意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造成了環境問題。
西方發達國家在長期歷史進程中以犧牲環境與資源利益發展經濟,走以環境與資源利益換取經濟增長的道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發生了慘痛的環境污染事件。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樹立保護自然和生態的科學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實現國家各方面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工業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建設生態文明是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綠色生態發展,就是要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上實現人類的發展。人類必須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樹立保護自然和生態的科學理念。“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向大氣、水、土壤污染宣戰,拒絕洋垃圾進入中國,加強治理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2]。
浙江省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發源地。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時,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突破口,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生產,以生態致富,打造綠色浙江,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把美好家園奉獻給人民群眾,把青山綠水留給子孫后代,全面推進浙江的小康建設和現代化建設[3](42-44)。“十三五”時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習近平同志身體力行,帶頭參加義務植樹,并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參加義務植樹,發揚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精神,讓山川大地變綠,讓人民生活環境變美,著力推進國土綠化,建設美麗中國,創造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的福祉[4](6)。“我們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5]。
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推進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扭轉自然生態的趨勢,為全國人民創造優質的自然生態環境。習近平同志的生態文明思想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制度體系,生態環境問題實際是制度問題,習近平同志敏銳地察覺到生態環境的危機源于制度危機。我們國家在之前發展過程中,一直以GDP論英雄,這種考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習近平同志提出“生態紅線”,各級組織都不能僭越這條生態環境保護的紅線,應采用生態文明法律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時代宣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哲學精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遇到了生態危機,習近平同志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探索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發展生態經濟,結合各地地域特點,形成具有各地地方特色的生態建設思想,如“浙江經驗”“海綿城市”“正定旅游”模式等,都是結合當地特色,因地制宜、開拓創新的體現。
經典馬克思主義并未告訴我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發揮其優越性。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合國情,發展生態文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從頂層設計到地方特色,始終堅持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政策具有持續性,每五年會制訂一個發展規劃,十九屆五中全會不僅規劃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還設定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無法比擬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生產,以生態致富,建設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
三、生態文明與科學技術
1.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科技進步不僅帶來了高效率的生產、充裕的物質財富,而且帶來了豐富的精神生活,帶來了人性解放的希望,培根在近代科學的曙光剛在地平線升起的時候,就洞察到了科學是“偉大的復興”的最好的工具,并且喊出了“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傳頌至今的時代強音。隨著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它對現代化和人類進步事業的推動越來越明顯。我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事業,振興產業發展,繁榮國家經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多地看到了科學技術的正面作用,但不能忽視它的負面影響。事實上,科學技術具有正、反兩面的特性,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創造財富,豐富物質生產,但也會破壞環境,引起生態危機等問題。
全球生態體系破壞,碳排放超量,全球氣候變暖,當人類采用高科技發展經濟的同時,自然界也向我們發出了警鐘。總結、反思人類社會工業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生態問題和經驗教訓,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走中國特色的生態治理之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湖南省社科聯主席鄭佳明認為,近代以來,全球經歷了三次大的危機,都引發了人類社會價值觀和文明觀的改變。其中,第三次危機就是生態危機。華東師范大學鄭憶石認為,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將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歸于科學技術的不合理使用,認為科學技術具有肯定、否定兩面特性,應當辯證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
2.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科技運用
(1)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走生態環境良好的生產致富之路,保證世世代代的永續發展。在發展生產、處理廢棄物和處理消費品整個鏈條中,要摒棄以往的資源消耗模式,轉變為生態循環經濟,節約資源,以最少的資源、最低的能耗、最小的污染,發展最優質的經濟,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生態經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一種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優化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全面提高三大產業的發展水平;注重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節約資源,注重資源的永續利用,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統籌城鄉和區域平衡發展,縮小貧富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體現社會公平和人民幸福。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工業,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70%以上,工業排放污染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我國迫切需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增強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以技術和服務為主要拉動力,以信息產業為支柱產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中國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十二五”末降低34%,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1%,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65%提高到79%[6]。“中國制造2025”展現了綠色制造的目標,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使主要工業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之路,保證生態環境的質量與安全,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的、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業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2)高科技在生態修復和變廢為寶中的運用。
緊密圍繞習近平同志“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采用高科技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一是采用新型科學技術修復已經產生的污染和已經破壞的生態,例如:發展新型高吸水性樹脂,將其用于沙化土壤的治理,可以重新長出綠色植被;新型油水分離材料去除海上泄漏的原油。二是變廢為寶,運用綠色科學技術,實現綠色制造,發展生態型循環經濟,從源頭上避免污染及生態破壞,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秸稈、麥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造紙等工業砍伐了大量的森林樹木,新型綠色溶劑體系可以從秸稈、麥稈等廢棄物中提取纖維素,這一科學技術不僅可以解決秸稈、麥稈焚燒的污染問題,還可以避免或減少森林樹木的砍伐;蝦殼、蟹殼等屬于水產品的廢棄物,極易造成土壤和水的污染,可以通過新型科學技術從這些廢棄物中提取甲殼素和殼聚糖,再制備高科技生物材料,同時所得的副產物(廢棄的蛋白)可以用作豬飼料;將產生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當作原料,合成制備新型聚碳酸酯材料,有助于解決工業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等問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解決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以生態平衡為目標,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人類的發展。運用綠色科學技術,實現綠色制造,發展生態型循環經濟,從源頭上避免污染及生態破壞,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的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7-1-20.
[2]施麟,賀迎春.青山綠水共為鄰? ?如何建設美麗中國[N].人民日報,2018-3-1(09).
[3]習近平.生態興則文明興——推進生態建設打造“綠色浙江”[J].求是,2003(13).
[4]習近平.發揚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精神? ?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J].杭州(周刊),2016(7).
[5]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5-9-29.
[6]張莉.解讀《中國制造2025》[J].今日中國,2015(07).
基金項目:浙江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資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科技哲學,No.2019C3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