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媛
摘? ?要: 本文研究美育的內涵,從古希臘古羅馬到中世紀、文藝復興到十八世紀、德國古典美學時期與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四個發展階段,對西方美育思想的發展,進行梳理和研究,以期為進一步深入開展美育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 美育? ?美學? ?審美鑒賞力
一、美育的內涵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席勒于1795年出版的《美育書簡》中首次提出“美育”概念,是西方美學思想史和教育發展史上對美育思想的第一次完整論證。指出美育“是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①(116)。
二、西方美育思想的發展進程
首次提出“美育”概念并進行完整論證的是十八世紀末的席勒,但西方美育思想的源頭可回溯至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
(一)古希臘古羅馬到中世紀:西方古代美育思想的源起
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音樂凈化靈魂的主張,強調音樂的“美育”凈化作用,認為音樂分剛和柔兩種風格,“不同的音樂風格可以使審美主體產生不同的美感活動引起性格的變化,使人恢復內心能力的和諧,促進身心健康”②(30)。畢達哥拉斯學派注意到藝術對人性格和心理的教育作用,提出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柏拉圖認為詩歌和音樂在內的藝術可以培養人勇敢和智慧的品質,美育的基本意義在于提高人的智慧和增強辨識能力,幫助人類撥開現象的迷霧達到永恒與不朽的理念本體。柏拉圖美育理想中顯示的是一種向本體復歸的崇高之美和理性之美,與其生活在重智慧、重個體價值的民主城邦國家雅典相關。對于美育過程,柏拉圖認為是由“感性美”至“理性美”再至“美本身”的螺旋式遞進過程。亞里士多德批判地繼承了柏拉圖的美育思想,摒棄了柏拉圖的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堅持科學唯物主義美育觀。雖然沒有明確地在教育觀中提出“美育”概念,且美育思想在教育觀中非獨立存在,是與德育、體育等融為一體的,但亞里士多德從肯定文學藝術的社會作用出發,明確地把文學、音樂、繪畫等列入教育內容,并提出它們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實際上是肯定美育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用,導向理想和諧社會的建立。
進入中世紀后,基督教神學占統治地位,關于美、美學、美育思想的一切描述都與上帝相關,上帝是美的根源和最高形式。受到以普羅提諾為代表的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中世紀美學思想呈現宗教神秘主義特點,教會對文學藝術的仇視和壓制,使中世紀美學和美育思想處于基本停滯的狀態。取而代之,以圣奧古斯丁和圣托馬斯為代表的“經院派”學者,“把美看成上帝的一種屬性”“上帝就是最高的美”③(215),看中美的自然事物,鄙視藝術作品。一直到但丁,美學和美育發展停滯的局面才出現轉變。但丁的美學思想是中世紀美學向近代美學的重要轉折和過渡,美育思想具有較強的倫理性,美中融入對善的追求和對人性自由與解放的人本主義追求。
(二)文藝復興到十八世紀:西方近代美育思想的發展
文藝復興標志著西方近代美育思想的開端,到十八世紀這段時期是西方美育實踐先行于美育觀念的時期,美育思想和美育理論在美育實踐中得以發展。
與中世紀基督教會認為文藝是傷風敗俗的不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和學者認為文藝具有教訓、娛樂和感動大眾的社會功用,促進人類生活完美。美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美與善的關系被突出提出,成為普遍討論的話題。薄伽丘用近代語言創作了新型作品《十日談》,達·芬奇、拉斐爾用文藝創作實踐推動了人本主義歐洲美學發展。
十七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逐漸衰退,西方文化中心從意大利轉移到法國。法國十七世紀新古典主義運動以笛卡爾和布瓦羅為代表,建筑在法國理性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美學是理性主義的美學,與哲學緊密相關。笛卡爾對美學和美育問題的探討停留在探索階段,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他在《論音樂》中提到聲音的美及音樂對人的感動作用,沒有越出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窠臼。布瓦羅在《論詩藝》中表現了美的絕對價值和文藝的理性規則,但他看中的美是重技巧輕內容的,是新古典主義的基本信條之一。
與法國新古典主義幾乎同時期發展的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和美育思想,走的是與新古典主義完全不同的路徑,建立在否認先天理性觀念、強調經驗、情感、想象的浪漫主義基礎上,以霍布士、洛克、休謨、博克等為代表的經驗主義美學家把美感和情感的研究提到首位,對法德兩國之后的啟蒙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法德兩國美學思想的發展。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繼續,在文藝領域表現為反新古典主義,以盧梭、伏爾泰、狄德羅為代表,其中狄德羅的影響最大。狄德羅認為文藝是理性的,美和真是同一的,美有現實基礎,更重要的是文藝和美要能給人帶來活力感受和強烈情感沖擊,要深入農村生活并反映勞苦大眾呼聲,提出“美在關系”和“美在情境”說,認識到美的社會性。
十八世紀德國啟蒙運動中的美學和美育思想家以鮑姆嘉通、溫克爾曼和萊辛為代表。鮑姆嘉通在1735年發表的博士論文《關于詩的哲學沉思錄》中首次提出建立美學的建議,在1750年出版的《美學》第一卷中首次用“Aesthetica”命名美學,主張美學應成為獨立學科,將美學定義為“感性認識的學科”,被稱為“美學之父”。“鮑姆嘉通不但是為美學學科命名的人,而且建立了從詩學發端,包孕繪畫和音樂元素在內的一整套美學思想體系”④(58)。他提出以美的方式思維,實現感性認識的完善。溫克爾曼是近代歐洲最早對古希臘造型藝術認真研究并熱情贊賞的學者,指出希臘藝術杰作的優點在于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同時提出美不是只有一種風格,而是隨著時代變遷呈現不同的,對當時的審美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他引導人朝深處感受,朝深處思想,扭轉了新古典主義時代的那種斤斤計較規則的呆板浮淺的風氣”③(300)。萊辛是德國啟蒙運動高潮時期的代表,通過《拉奧孔》否定溫克爾曼古典藝術靜穆的特點,提出人的動作才是藝術的首位,建立了德國美學人文主義思想。
(三)德國古典美學時期與十九世紀:西方近代美育思想的成熟
德國古典美學時期以康德、歌德、席勒、黑格爾為美育思想的代表。康德主張“知情意”即哲學、倫理和美學三方面達到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調和,因此他在1790年出版的《判斷力批判》中提出“審美判斷力的批判”,認為審美活動不是單純的感官愉快和刺激,而是一種判斷力,這種判斷力的主要內容是情感或快感。提出音樂、繪畫、雕刻等藝術都屬于“依存美”,依存于感官吸引力和主體情緒,與欲念有關。康德認為美感具有“普遍可傳達性”,是可以傳達和共享的,實際上從社會角度為美育的可能性做了闡述。康德的美學思想是具有辯證性的,試圖通過批判把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統一,形成“理想美”,為浪漫主義運動打下了基礎,影響了歌德、席勒和黑格爾的美學觀。但康德的美學觀點也存在矛盾性和不徹底性,建立在物品對立的二元論哲學基礎上,在審美趣味和天才、自然美與藝術美等方面將對立絕對化。
歌德的美學理論是唯物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來源于豐富的藝術創作實踐和經驗。他認為藝術根據自然又超越自然,藝術作品要能夠凸顯個性特征,藝術的最高成就是風格。與歌德感性的具體的美學觀不同,席勒更強調抽象的理性的美學觀。席勒美育思想的系統呈現是1795年出版的《美育書簡》,認為人除了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外還有第三種沖動“游戲沖動”,游戲沖動通過藝術和美,調節前兩種具有悖論性質的沖動,促進人的完整和諧。席勒是最早提出審美教育的,指出審美教育可以使人實現精神上的解放,形成完整的人格,獲得自由和全面發展。
黑格爾沒有關于美育的專著,但僅《美學》一書中可一窺其美育思想。黑格爾美育思想的核心出發點是“藝術并不是一種單純的娛樂、效用或游戲的勾當,而是把精神從有限世界的內容和形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絕對真理顯現和寄托于感性現象,總之要展現真理”⑤(335)。美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藝術欣賞,發揮凈化和教育作用,通過美的感性形象顯現真理,“只有改善人類才是藝術的用處,才是藝術的最高的目的”⑤(64)。黑格爾指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可見他認為藝術美育的作用大于自然美育。黑格爾對美學和美育的最大貢獻是融辯證發展觀于其中,把藝術發展同“一般世界情況”相聯系,提出藝術與特殊時代、民族相關,提出“情致說”,對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藝理論有重要影響。
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西方美育思想除德國古典美學大放光彩外,還有俄國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美學、德國以立普斯為代表的“審美的移情說”、意大利以克羅齊為代表的“藝術創作與欣賞相統一”“直覺即表現亦即藝術”等美學流派與學說,豐富了同時期西方美學和美育發展的內涵。
(四)二十世紀:流派繁多的現當代西方美育思想
二十世紀西方美學流派繁多、百家爭鳴。前期以精神分析學派、現象學、早期法蘭克福學派、西方現代神學、美國實用主義思潮和西方現代教育理論中的美育思想為主,涉及哲學、神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維度。后期以伽達默爾、哈貝馬斯、哈羅德·布魯姆、理查德·羅蒂等當代重要思想家的美育思想為主。
西方美學從近代轉向現代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盛行于歐美各國的精神分析美學,“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生命動力和創造活力為中心,顯示出一致的追求傾向和共同的思想特征,并成為現代西方美學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前提”⑥(109)。該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突破傳統美學理性的框架,主張人的無意識與本能沖動在藝術創作和審美欣賞中的決定作用,具有強烈的非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藝術創作和審美活動可以發泄和轉移性欲被壓抑的痛苦,使人獲得緩沖和滿足,促進人性升華,達到美育作用,幫助人達到較高的審美境界,實現個體人性美與社會和諧美的平衡統一。同樣體現人本主義的美學流派還有以海德格爾和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美學及法蘭克福學派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強調“否定性美學”,本雅明考察“韻味”藝術在現代社會的演變,哈貝馬斯強調“社會交互理論”⑦(119),均批判性地表現出對人類存在價值和人類文化前途命運的思考與關注,認為藝術應作為革命和反抗的工具,拯救現代社會逐漸喪失的人性。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新托馬斯主義美學,受中世紀托馬斯·阿奎納神學理論影響,在美學上主張藝術活動和美是上帝給的神秘直覺,宣揚無意識、有神論、直覺主義,具有宗教神秘主義色彩。
與非理性人本主義美學流派不同的是,二十世紀以卡西爾符號學美學、索緒爾語言學美學、列維-斯特勞斯結構理性美學、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為代表的,借助科學理論或方法研究美學問題的流派。索緒爾語言學的出現,使美學研究將文學藝術創作的關注點從外部研究逐漸轉向作品本身內部結構研究。在索緒爾基礎上,列維-斯特勞斯進一步強化了形而下的結構理性美學研究思路,具有明顯的反主體性傾向,認為“自我并非審美主體,而是作為他者的他者在審美,即超自我”⑧(8)。藝術滿足人類精神層面的感性需求,是對自然和文化的調和。阿恩海姆發展了格式塔心理美學,提出藝術鑒賞者要發揮審美的主觀能動性,與藝術創作者共同整合藝術作品,實現對作品的二次建構。
二十世紀西方美學思潮第三種是介于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之間,將非理性審美心理與科學審美方法相結合的折中主義美學流派,以桑塔亞自然主義美學“美感”、杜威實用主義美學“經驗”、英伽登現象學美學“本質還原”、伽達默爾解釋學美學“解釋學經驗”為代表。其中,伽達默爾在解釋學美學中,將美育立于本體論基礎上,提出藝術作品是主體經驗過程的一部分,意義存在于主體對作品的自我理解中,即“視界融合”,藝術作品是產生審美教化最主要的途徑,為西方傳統美育注入開放視角和新的活力。
除了以上三大思潮,哈羅德·布魯姆將“美育”視為維護文學經典的“審美自主性”方式,他認為審美教育是文學教育的核心,通過情感使大眾審美由“感覺的美”上升到“感情的美”,使讀者獲得精神滿足和美的享受。理查德·羅蒂的美育和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審美倫理思想中,賦予審美倫理功能,主張“文學文化”代表的審美原則與倫理原則相互貫通,強調建立一種以個體自我創造與豐富為特征的審美生活⑨(99)。
歷經兩千多年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西方美育思想正面臨新的發展環境——人工智能環境,必將呈現新的發展態勢。
注釋:
①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②戚霞.莊子和畢達哥拉斯美學思想比較[D].延吉:延邊大學,2007.
③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
④劉娟.鮑姆嘉通美學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⑤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⑥徐良.精神分析美學的崛起與西方美學的現代轉折——在尼采和弗洛伊德之間(上)[J].齊魯藝苑,2020(1).
⑦侯敏.現代新儒家與法蘭克福學派:人文美學的主題遙契[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
⑧王博學.列維-斯特勞斯美學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9.
⑨李立.“文學文化”與倫理的審美生活建構——理查德·羅蒂倫理學思想的美學向度[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
參考文獻:
[1]吳海慶.柏拉圖與孔子美育思想比較[J].殷都學刊,1997(2):89-93.
[2]魏育龍.亞里士多德的美育思想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3]李淑云.奧古斯丁與阿奎那美學思想比較分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29):59-60.
[4]岳介先.黑格爾的藝術美育論[J].美與時代,2003(10):4-6.
[5]姜丕之.黑格爾論美與美育[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6):23-28.
[6]寧妍.從格式塔心理美學視角解析《赫索格》的文本構造[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315-321.
[7]蘇春生.二十世紀西方美學思潮概觀[J].山西大學學報,1989(4):47-52.
[8]張學文.索緒爾對二十世紀西方形式美學的影響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9.
[9]張穎慧.伽達默爾審美教化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10]劉京辰.哈羅德·布魯姆的審美教育觀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5.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美育視域下的新時代高校德育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文號:D/2020/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