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 ?要: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掃盲教育中得到充分運用。本文以湖南農民掃盲教育為考察重點,從動員掃盲學員、組建師資隊伍、籌措掃盲經費三方面探究群眾路線的具體運作和歷史意義。
關鍵詞: 湖南農民掃盲? ?群眾路線? ?以民教民
一、群眾路線與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掃盲教育
(一)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將馬克思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創立、發展的原創性理論成果,并確立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對主體地位、為了誰、依靠誰、怎樣做、如何用等重大理論問題,做出了系統、科學的回答,明確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歷史地位,確立了工作出發點和歸宿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工作立足點是“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工作方法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等內容。群眾路線廣泛應用于黨的各項工作實踐中,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村掃盲教育中。
(二)農民掃盲教育中群眾路線的提出。
與新中國成立前為封建、買辦、法西斯主義服務的反動教育思想截然不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育方針、教育內容和教育部署實現了巨大的轉向,無不充分彰顯人民性。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教育方針是“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教育內容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等為主要任務①(1),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適應于工農要求,服從于工農大眾的利益;教育部署上包括加強工農干部和人民解放軍的教育,推行工人業余補習教育、農民業余補習教育,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掃除文盲的工作等①(20)??梢姡h和政府尤其關注長期被剝奪教育權的工農,迅速將工農教育提到國家議事日程上,并一度成為教育工作的中心和重點。
在農村開展掃盲教育,必須依靠群眾的力量,黨和政府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對此就有充分的認識,在歷次指示中對群眾路線尤為重視。1949年12月5日,在《教育部關于開展今年冬學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在冬學工作的領導中,必須正確執行依靠群眾辦學的群眾路線?!雹伲?)次年10月,在《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情況及各項決定》重申:“工農教育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群眾運動,必須貫徹群眾路線,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依靠群眾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工作。”①(65)
(三)農民掃盲教中群眾路線的具體內涵。
如何在農村掃盲中有效貫徹群眾路線?教育部從教育對象的動員、教學師資、教育經費的籌措等方面進行了更詳盡的規定。動員教育對象需“根據當地具體情況與群眾要求,啟發群眾自覺自愿地入學,嚴格防止強迫命令的錯誤”①(3)。師資方面實行以民教民的方針,“號召動員一切識字的人作群眾教師”①(71),“以發動和組織群眾教師和一切可能做教師的人們擔任”①(67)。掃盲教育經費“應以依靠當地群眾自行解決為主”①(71),政府有重點地予以補助。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農民掃盲教育中群眾路線的探索與運作
(一)力爭學員自覺自愿參與。
1949年,湖南省和平解放,遵照國家相關指示,積極開展以冬學、夜校等形式為主的農民掃盲教育。1950年,《湖南省第一屆冬學運動施行要點》明確了冬學“啟發農民自愿參加”②。作為新解放區的群眾對國家大力推行掃盲的政治意圖理解不夠,當掃盲教育漸次鋪開后,農民對掃盲教育的心態較復雜。有的農民學習意愿強烈,如醴陵縣23完小辦的夜校有220人,“各階層的青年男女、兒童每天不缺課很有秩序地學習”③,湘陰縣6區汨水鄉農民得知開辦冬學,“有三百八十多翻身農民”報名④,但這不是普遍現象,全省“一般農民對學習不大重視”,思想顧慮多,擔心面子問題,憂慮與生產勞動、家務育兒的時間沖突等。針對這種現象,各地通過典型訴苦、個別訪問、開會鼓動等方式發動農民,形成大規模的冬學運動⑤。1951年,在冬學指示中再次強調發動農民群眾“自覺自愿地上學”⑥,隨后在《為貫徹“省府五一年開展冬學工作”指示》中強調從思想上動員群眾。
1952年,全國農民學習“速成識字法”,雖識字率大為提高,但也存在不顧實際條件,急躁冒進的傾向。湖南存在“對農村情況了解不夠,指標層層往下壓”“吸收學員時用強迫命令,后來大量產生缺課、中途退學、夾生、回生、掉隊等現象”⑦。引起了省廳的高度重視,同年,按照國家部署,湖南進行收縮整頓時,將“強迫命令入學,消極不愿學”列入首要考慮的收縮對象⑧。195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在《就各地復課后的情況與工作計劃提出幾點意見》中,措辭更嚴厲:“在組織入學問題上應嚴格遵守自愿原則,不能強迫或強迫命令。”⑨1954年,省廳在《為頒發一九五四年冬學工作指示由》中強調“不得強迫命令”;1956年,在《積極開展1956-1957年掃盲工作》中指出:在宣傳組織農民時,要注意避免過去某些地方發生的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的做法,應通過邊宣傳、邊復課,發展新學員⑩。
可見,湖南結合省情,就如何執行國家“動員農民自愿參加掃盲”的指示精神有著積極探索,在六年多時間里,堅持走群眾路線,對農民參與掃盲復雜心態的把握、對有效動員農民方法的認知、對強迫命令危害性的體察不斷加深。
(二)“以民教民”的師資來源。
師資對掃盲工作的成敗起關鍵作用。與正規的學制教育不同,掃盲師資所需數量龐大,單靠政府聘用專任教師不足以滿足掃盲教學需求。湖南省在農民掃盲師資隊伍的組建和培養中非常注重運用群眾路線,遵循以民教民原則,動員一切識字的人教不識字的人。從事農村掃盲的師資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專職教師(農村舊知識分子居多);二是兼任教師,多由小學教師擔任;三是群眾教師(從群眾中選拔出不脫產的教師,簡稱群師);四是“小先生”。
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農村掃盲師資結構實現了從以小學教師兼任為主、專任教師和群師為輔,到以群師為主、兼師和專師為輔的轉變。1950年,湖南省工農教育座談會明確指出,師資問題基本上遵循“以民教民”的原則,雖然當時群師還未普遍培植,主要依靠小學教師開展掃盲工作,但重視分級分批培訓農村骨干群師。到1951年,全省訓練群師已多達兩萬余人。6月,岳陽縣專任教師145人,兼任889人,群師988人{11},群師人數已超兼任教師。11月,長沙專署做出決定:“抓緊繼續訓練群師、依靠群師”,小學教師只能輔導和提高群師{12}。1952年,“速成識字法”普遍推廣,師資隊伍迅速壯大,全省農村專任教師3809人,平均四鄉以上有一個專師,但全省群師50000人{13},群師的培訓超過任務和實際需要數,群師異地教學、文化低不能勝任等現象較普遍,違背了“就地取材、能者為師、以民教民”的方針,引發了群眾的不滿。1953年,據中央緊急通知,湖南省立即調整師資隊伍,縮減掃盲專干專師隊伍,大量縮減群師并取消其津貼。
整頓后,省廳對群師在農村掃盲中主體地位的認識并沒有變,但對其的選拔和培養等有新變化:第一,群師隊伍急劇收縮。省廳明確全省農民群師應為2667人,通知各縣市“召開全縣(市)性的群師大會,由首長親自向群師作報告,說明所有群師都必須回家生產,盡義務教學”,先調走思想較落后的群師,然后有計劃、有秩序地分批調動⑧。針對留下的群師在培訓時,要注意“用說服教育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幫助不稱職的群師提高,“個別的給予辭退”以優化群師隊伍,通過宣傳培養與提拔新的群眾教師滿足教學工作的需要{14};第二,強調不斷提高群師素養。針對群眾反映部分群師文化水平低的問題,規定對群師進行經常性、制度性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輔導,“群師除由專任教師及兼任教師經常進行輔導外,應利用星期日,每周集中在所在小學學習半天或一天”,由小學教師等系統地提高其業務及文化水平{15}。第三,多途徑提高群師的社會地位。整頓后,不少群師工作積極性受挫,對前途信心不足,政府通過精神和物質獎勵、優秀群師晉升為專師、吸收其列席鄉村一般性干部會議等措施,提高社會地位。
(三)以自籌為主的掃盲經費。
教育經費的籌措是農村掃盲教育面臨的一個難題。新中國成立初期,省和地方財政困難。解決主要依靠群眾。1950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文教廳在《關于冬學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課本及文具學員自備,燈油等粉筆等費用由學員共同設法自籌?!眥16}1951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文教廳在《關于冬學轉為常年農民業余學校的補充指示》中強調,堅決依靠群眾自籌經費{17}。同年,湘陰縣在做經費籌集計劃時,指出:冬學經費包括群師補助費、燈油費、取暖費、教育用具費(黑板粉筆教師用的文具)等,“必須全部依靠群眾,生產節約自行解決”,具體解決的辦法有:通過學員搞副業生產、向群眾募捐、清算貪污分子等,要根據經濟條件,不得硬性攤派,主要依靠群眾解決{18}。
1952年,省廳更詳細地區分了掃盲經費的類型和來源,明確了師資培訓費、資料費、旅差費及專職干部和教師的工作隊薪給等費用,“由省造具預算呈請中南教育部撥發,統籌分配”“農民識字教育經費及勞動人民識字教育經費,均應自籌”“應本革命精神、革命辦法,依靠群眾,克服困難”{19}。同年,湘潭縣群眾靠生產節約、捐獻、出賣廢物等方法有效解決經費問題{20}。1954年,茶陵縣農民掃盲經費完全是依靠學員加強副葉生產解決的,如二區靠山的民校學員靠砍柴、燒炭灰和挑鐵礦,獲利較大,另開荒兩畝多,每年收稻800斤,不僅解決了民校經費,還有錢存入合作社;一區官鋪民校學員組織起來挑石灰賣,以二分提作民校經費;四五區倚江和小溪流,學員組織了業余捕魚隊,獲利也大,個別地區既不靠高山,又不近長流,亦各自發揮生產積極性,加強多種多樣的副葉生產{21}。對此,衡陽在1956年總結經驗是:一是學員貢獻工分,大約每人每年自愿獻出一至一個勞動日,交社隊統一掌握使用;二是免除群師聯絡、送公糧等義務工,補償因教學所誤的工;三是學員自動幫助群師作一些什活;四是組織學員搞副業{22}。
三、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掃盲教育中貫徹群眾路線的意義
(一)理論上,對黨的根本工作方法的豐富和發展。
1949年,中國共產黨結束了近三十年的武裝斗爭,實現由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國家面臨著復雜而艱難的局面,國內,政治上新生政權有待穩固、經濟上一窮二白,財政頗困難,文教方面文盲眾多;國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外交不承認。中國共產黨人不懼艱難,以堅定的信念、超凡的智慧、頑強的決心,迅速在農村開展聲勢浩大的群眾性掃盲運動,把提高農民的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以實現“農民文化翻身”為掃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依靠群眾,解決了學員動員、師資隊伍組建、經費籌措等問題,走出了一條與正規學制教育迥然不同的發展路徑,并掀起了1952年、1956年兩次農民掃盲教育的高潮。在農村掃盲教育中,中國共產黨對群眾路線的理念探索和具體運作,是對群眾路線根本工作路線的豐富和發展。
(二)實踐上,增強農村掃盲教育的實效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掃盲教育有健康的起步,也有超越實際的盲目冒進,還有之后的緊急糾偏整頓等,在梳理其發展歷程時發現,只要背離群眾路線,強迫命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抬頭,就會使農民掃盲工作受挫,群眾明顯不滿。只要真正貫徹群眾路線,堅持人民立場、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農村掃盲工作就能獲得較穩健發展。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村的人、才、物投入掃盲工作中,解決財政緊張、師資短缺等問題,還能增強農民對新生政權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
注釋:
①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第1頁.
②湖南省第一屆冬學運動施行要點,湘潭第二檔案館,48-2-4.
③禮陵縣新中國成立后一年以來的文教工作總結報告,湘潭第二檔案館,48-2-5.
④湘陰縣人民教育館一九五〇年工作總結,湘潭第二檔案館,48-2-5.
⑤湖南省1950年冬學總結,湖南省檔案館,173-1-114.
⑥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一九五一年冬學工作指示,長沙縣檔案館,63-1-11.
⑦蕭敏頌副廳長在專、市重點縣掃盲工作代表會議上的傳達報告,湖南省檔案館,173-1-1498.
⑧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廳通知,湘潭市第二檔案館,48-2-29.
⑨就各地復課后的情況與工作計劃提出幾點意見,湘潭市第二檔案館,48-2-29.
⑩積極開展1956-1957年掃盲工作,湖南省檔案館,173-1-653.
{11}岳陽縣一九五一年冬學調查統計表,湘潭第二檔案館,48-2-11.
{12}長沙專署:關于文教科長會議的幾項決定,希根據辦理,湘潭第二檔案館,48-1-9.
{13}湖南省1952年工農業余教育的基本數字,湖南省檔案館,173-1-1495.
{14}1953年暑假群師業余訓練班計劃草案,湖南省檔案館,173-1-1498.
{15}湖南省一九五三年掃盲工作計劃草案,湖南省檔案館,173-1-1499.
{16}關于冬學工作的指示,湖南省檔案館,173-1-114.
{17}關于冬學轉為常年農民業余學校的補充指示,長沙縣檔案館,63-1-11.
{18}湘陰縣一九五一年冬學具體計劃和步驟,湘潭市第二檔案館,48-2-12.
{19}湖南省一九五二年度推行識字法開展識字運動計劃(草案),湖南省檔案館,173-1-1493.
{20}湘潭縣初期冬學工作匯報,湘潭市第二檔案館,48-2-20.
{21}茶陵縣人民政府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關于一九五三年工農教育工作總結,湘潭市第二檔案館,48-2-37.
{22}對當前掃盲工作的幾點意見,湖南省檔案館,173-1-653.
基金項目: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青年基金項目“共和國成立初期湖南農村掃盲運動研究(1949—1956)”(2016QY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