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峰
摘? ?要: 本文根據新時代對黨的基層組織力建設的要求,以高校組織力建設中“是什么—怎么樣—怎么做”的邏輯思路,厘清高校當前黨組織建設的難題和瓶頸,分析確定組織力中引領力、領導力、凝聚力、執行力、約束力和發展力之間的關系,探究新時代高校黨組織組織力的實踐具體路徑。
關鍵詞: 高校黨建? ?組織力? ?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黨的基層組織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戰斗力的前沿和關口。”[1]
高校黨組織組織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就能使基層黨組織充滿活力,提高高校黨建工作的整體水平,為高校改革、發展和穩定提供強大支撐。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努力做到“四個爭先”(在管黨治黨取得新成效上爭先,在辦學治校展現先作為上爭先,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上爭先,在全面從嚴治黨呈現新氣象上爭先),但是當前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組織生活不認真、不經常、不嚴肅、娛樂化,部分黨員精神上“缺鈣”,三觀“不正”,加強高校基層黨建組織力研究顯得尤為迫切。
一、一些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政治功能“淡化”。一些高校基層黨組織的班子成員,還存在認識誤區,對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關系認識不清,位置不能擺正,難以實現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同向發力,同向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履行落實少,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淡化”,領導核心功能沒有發揮好,在具體工作中時常出現黨組織的政治把關作用沒有充分落實的問題。一些黨務干部缺乏擔當意識,政治能力不強,導致政治功能“淡化”。
二是隊伍建設“軟化”主要表現在基層支部書記這塊,雖然近幾年高校強調“雙帶頭”制度(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黨建帶頭人、學術帶頭人),但是支部書記們任前對黨建工作接觸不多,加之培訓不怎么到位,缺乏黨建工作經歷,對黨建工作效率和效能產生很大影響。有些“雙帶頭人”注重學術忽視黨建工作,對黨員隊伍建設投入精力少,工作壓不實,直接導致黨員隊伍管理不善,很難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特別是在師德師風方面的引領作用。學生黨支部在黨員發展和黨員教育中常出現工作“簡單化”“程序化”現象,導致黨員發展質量下降。
三是制度落實“弱化”。近年來,全黨相繼開展了“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題教育活動,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的制度規矩意識不斷強化。但是部分黨員存在重工作、輕學習的現象;民主集中制落實不到位,部分存在“一言堂”;“三會一課”組織生活執行不到位,隨意性強。
四是工作落實“虛化”。黨建工作統領一切工作作用落實不到位,不能與時俱進地解決實際問題。工作未能統籌,方法老化,落實虛化。特別是廣大師生期盼但是難度較大的工作,工作成效欠突出,實實在在的少。
五是黨建創新“形式化”。部分基層黨組織片面強調年年需創新、事事必創新,沒有關注師生解決實際問題。部分創新不切實際,工作只注重“點”的培育,只注意做“盆景”觀賞。
二、分析影響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相關因素,確定評價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強弱的相關指標
(一)黨組織的引領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進而到強起來的重任,歸根結底是因為黨組織的引領力。引領力說到底就是黨的思想保障,共產黨創立之初的“紅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到“改革精神”等都成為共產黨寶貴的思想財富,指引著中華兒女百折不撓地前行。黨組織的引領力能增強黨組織的領導和執政能力,讓黨的精神深入人心,用黨組織的引領力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前黨組織的引領力的重要體現是培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政治方向[2](68-76)。
(二)黨組織的凝聚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中國共產黨完善的組織體系、嚴明的組織紀律是其他政黨所不具備的特色和優勢。黨通過基層組織的形式融入社會各個領域、各個角落,將人民群眾凝聚在黨的周圍,在黨的政策方針路線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真正做到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
(三)黨組織的執行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要強化制度執行力,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切實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黨組織的執行力是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有效貫徹落實的重要因素,關系到黨的意志和主張的實現,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落實的核心是執行,體現著擔當,體現著實干。執行力的落腳點在執行的意識、執行的本領和執行的責任。
(四)黨組織的約束力
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靠什么管,憑什么治?就要靠嚴明紀律。”也就是黨組織需要有嚴明的約束力,通過黨紀黨規約束黨組織和黨員,讓黨員同志明確底線意識,自覺執行黨內法規制度,對制度有敬畏感。黨組織的約束力首要是按照黨章的要求開展黨組織工作,落實落地“三會一課”提高組織生活的質量,對待組織要求不能作為軟約束,需要強制執行,身體力行,將黨組織的約束力外化于行。
(五)黨組織的發展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為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我們必須登高望遠,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黨組織必須通過自我革命把準社會革命的方向,引領社會革命。中國共產黨把推動中國歷史進步與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緊密結合,通過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在實踐中踐行照亮中華民族復興之路。黨組織的發展力體現了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體現了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引領黨的發展[3](73-82)。
(六)黨組織的引領力
它是組織力之魂,反映政治的引領,充分體現黨組織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黨組織的凝聚力是組織力的基礎,體現了人心的向背,充分凝聚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凝心聚力干工作。黨組織的執行力是組織力的核心,落實戰略目標的擔當,充分展示有效組織和動員群眾抓落實的擔當能力。黨組織的約束力是組織力的保障,保證組織的純潔,充分強化黨紀黨規嚴格考核促進落地。黨組織的發展力是組織力的關鍵,推動事業前行,充分展示了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前行方向。在高校黨組織中引領力指黨組織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凝聚力表現為黨組織文化影響和內在的精神文化;執行力是指黨組織對上級黨組織和本級黨組織方針政策有效落實;約束力是指黨組織建立完善的監督反饋系統和民主監督權力機制;組織發展力是指黨的理論和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進行變革形成良性的發展進程。“五力”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進黨組織的組織力的有效提升。
三、探索新時代高校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的具體路徑
(一)強基固本夯實“內功”
高校黨支部黨是組織工作“最后一公里”,需緊密結合中心工作,活化載體、激發活力,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高校黨組織需以支部建設為抓手,提升組織建設效能,夯實黨建基礎。通過對教師、學生、機關等不同類別的黨支部提出規范化制度化的黨建工作要求,指導各類別黨支部的制定問題清單、整改清單和責任清單,通過清單銷號式工作模式全面夯實組織基礎根基,將支部建設成為學校推動發展、服務師生、凝聚人心的戰斗堡壘。
以“對標爭先”工作為抓手,織密基層戰斗堡壘之網;抓實黨支部“三會一課”,探索建立“一支部一品牌”,推動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確保措施行得通、辦得到、做得實。以規范創新組織生活為抓手,激發組織活力。完善教工支部教書育人模式,實現“雙帶頭人”全覆蓋,促進黨建和業務工作雙提升。完善學生支部榜樣激勵模式,開展尋找身邊榜樣,營造黨內同志比學趕幫超的氛圍。完善機關支部服務和育人模式,開展志愿服務,充分發揮資源和渠道優勢服務學校事業。
(二)責任擔當抓牢“責功”
高校黨支部需將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突出政治功能。引導廣大黨員同志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四個服從”,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
以“頭雁”效應為引領,選優配強支部班子。按照守信念、重品行、有本領、敢擔當和講奉獻的要求配強支部書記,注重把熱愛黨務、教學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師選拔培養成支部委員,擴大后備人才庫,實現黨務與業務同頻共振。將思想引領和科研實踐深度融合,讓“雙帶頭人”的團隊效應顯現,確保“雙帶頭人”后繼有人。
創新黨支部書記支委培養新模式。黨支部書記和支委的思想工作要做到教師和學生的心坎上,需要書記和支委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與時俱進的工作方式。通過支部書記和支委述職強化基層黨務工作者的履職盡責能力,通過黨校選送培訓提升政治理論水平,通過重大任務歷練讓黨支部在具體工作中長本領、增才干。制定定性與定量科學指標考核體系,開發黨支部內在潛能。
(三)整肅風氣實現“硬功”
高校是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更需要整肅風氣,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政治生態。以思想引領為抓手,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黨支部成為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戰斗堡壘,凝聚廣大教師將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融入教育教學,提高育人實效和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思政讓黨支部成為實施主體,真正實現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有機結合。突出黨支部在“三全育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黨建引領優勢,以高質量黨建工作引領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突出協同育人優勢,黨支部出面協同各方力量構建協同育人環境。
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選樹宣傳先進典型評選身邊的感動人物,發揮師德師風先進、大學生標兵事跡示范引領作用,形成高校中可感可觸、根植于心外化于行的價值觀踐行者。進一步讓黨員同志明確初心和使命,為國家的接班人培養貢獻力量。
(四)真抓實干做好“實功”
高校黨支部要真抓實干,不虛張聲勢,重實干和實效。通過推進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一體化融合,同步推進,強化“融合”的理念實現“實功”的做法。堅持黨建圍繞學校的發展中心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做到謀劃有目標同向融合,部署有責任融合,落實有管理融合,檢查有考核融合。將學校系統中黨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干部考評考核等與業務工作緊密結合,用業務工作的成效評價黨建工作,用黨建工作印證業務工作,從而建立起科學全面的從嚴治黨的評價體系。
探索“黨建+”平臺找準黨建與各類工作的切合點。“黨建+育人”將黨建與思政工作深度融合,找到師生職業發展專業素養與課程思政的耦合,突出黨建領導的核心地位。“黨建+文化”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黨建,打造師生的精神家園。“黨建+創新”注重組織引領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將師生創新素質培育作為發展的著力點。“黨建+科技”聯合共建黨支部平臺,深度整合企業和高校優勢資源,解決科技項目研發的關鍵問題。“黨建+服務”開啟引領助推服務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實現黨建助推發展零距離。
參考文獻:
[1]陳永明.新時代高校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9.
[2]王玉柳.城市社區黨組織建設探析[J].行政與法,2020(4).
[3]侯欣.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力國內研究回顧與展望[J].領導科學論壇,2020(4).
項目支持: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黨建研究課題“高校基層黨建組織力提升研究”(0238-E3-0505-20-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