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琛



摘要:1+X證書制度通過育訓結合等模式拓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探索將“X”證書融入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中,通過“X”證書標準分析、職業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分析、“三教”改革、校企合作、產教互融等方式,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能力遞進,X向拓展”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高職;工程造價;1+X證書制度;融合路徑;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1)05-0040-05
工程造價專業是以管理學、經濟學、土木工程等多學科為主導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交叉的邊緣學科。我國在工程造價領域實施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凡是從事工程建設活動的建設、設計、施工、咨詢、工程造價管理部門等單位,在建設項目中的計價、評估、審核、控制及管理等崗位均需配備基準數量的造價專業技術人員,因此工程造價專業人才需求大,截至2020年1月,全國共有443所高職院校開設工程造價專業。探索1+X證書制度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能力遞進,多向拓展”的課程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的精準對接,是職業院校提高技術人才培養質量的迫切需求。
一、1+X證書制度背景與邏輯
(一)實施背景
職業教育是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是人通向職業的橋梁[1]。起初職業教育以學歷教育為主,無法提供有效的職業能力證明,導致畢業生在職場上適配性低,職業能力普遍受到質疑。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實施“雙證書”制度,即實行學歷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探索解決上述問題。“雙證書”制度在探索中不斷變革,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就業競爭力的提高和職業教育的深化改革等做出了貢獻,為后續職業教育的深化改革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但隨著各個產業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推行了近30年的“雙證書”制度出現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1.現行職業資格證書體系覆蓋面窄
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行業的轉型升級,帶來職業類型和社會分工快速迭代發展。近年來新的職業和就業崗位大量涌現,然而新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卻沒有實現同步開發、更替[2]。同時,“放管服”改革深入職業資格領域,2016年以來已先后分七批取消了434項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削減比例達70%以上。因此,科技創新引發大量的新職業新崗位的出現且資格證書開發速度滯后,同時大量職業資格被清理取消,這兩大主要原因導致現行職業資格證書覆蓋面狹窄,無法滿足對人才能力評價的需求。
2.證書對技能評價結果預測效度不高
我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從1994年發展至今,職業資格證書的開發管理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管理體制,培訓考試和頒發管理分屬不同的部門,缺乏統籌安排。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主體對職業資格證書出現了多元化的需求,大量的社會機構涌入證書培訓及頒發市場,各自為政獨立開發各類資格證書,造成證書內容的交叉重復,評價口徑不一,對人才技能評價預測結果效度低,導致職業教育“雙證書”制度在大量的含金量參差不齊的資格證書面前無所適從。
3.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互融的局限性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設立之初主要是為了企業內考工升級的需要,因此設置了工作經驗門檻,多數證書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才能考取。因不滿足工作年限要求,職業教育的學生在校期間是無法參加資格考試的。“雙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的改革深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因服務于不同的主體,有著不同的邏輯標準和適用規則,兩者的互融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3]。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進步,時代需要一個新的制度來解決這一問題,1+X制度應運而生。
(二)實施邏輯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第一次明確提出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職業教育同時具備教育和職業的雙重屬性,以崗位能力培養為導向,兼顧學歷教育的基本教育功能[4]。職業教育作為受教育者和職業的重要載體,既要面向企業又要面向學校,兼顧雙方主體不同的教育需求。1+X證書制度的實施邏輯就是基于企業、學校不同的教育需求的融合。“1”指學歷教育,是技能人才培養的基礎,“X”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基于“1”而拓展的職業能力。“1”與“X”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既尊重學歷證書的國民教育功能,又滿足社會就業服務需求,成功實現了職業與教育雙重屬性的融合統一。(見圖1)
二、“X”證書與現有高職工程造價人才培養方案的融合策略
(一)“X”證書與現行造價專業教學標準的分析與融合
1.分析路線
“X”證書要與現行造價專業教學標準融合,必先要對若干與專業相關的“X”證書與教學標準進行解碼分析,挖掘雙方的外在表征,從源頭解構1+X 證書制度的本質,分析異同,找到融合的路徑[5]。
從現有91種“X”證書中梳理出與工程造價專業相關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裝配式建筑構件制作與安裝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數字創意建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4種證書(見表1)。使用文本分析法先將這4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份專業教學標準進行解碼分析,后采用NVivo11質性分析工具,對5份文本材料進行要素抽離解析,構建分析維度,分析對比后歸納核心框架,尋覓1+X的切入路徑(見圖2)。
2.解碼與對比分析
通過對5份文本解碼分析,4份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中僅“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及職業道德要求,其余3份均按“工作領域→工作任務→職業技能要求”提出相關等級標準要求(見表2)。
通過解碼分析發現,5份標準的節點主要體現在職業等級、職業素質、職業知識、職業技能。下面就這4個節點一一對比分析,歸納框架,尋求融合路徑。
(1)職業等級分析。職業等級對接不同教育層次及從業人員的經驗時長,根據崗位活動范圍、職責大小、難度高低或技術復雜程度來劃分,體現同一職業能力的不同技能水平。除專業教學標準外,4份職業技能標準中均涉及職業等級水平,包括初級、中級、高級,高級別涵蓋低級別的職業技能要求。初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申請者分為兩類: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從事相關工作的行業從業人員;中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申請者分為兩類:高等職業院校在校學生、具備初級證書且相關工作經驗1年以上的行業從業人員;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申請者分為兩類:應用型本科及以上在校大學生、具備中級證書且相關工作經驗3年以上的行業從業人員。與“工程造價專業教學標準”對比分析,匹配對應等級為中級(見表3)。
(2)職業素質分析。職業素質是職業人崗位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修養等方面。基于5份標準的文本分析,僅專業教學標準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識圖2份職業標準中提及了職業素質,且表述具有普適性,沒有體現專業特點。3份標準中提及的職業素質涉及理想、精神、修養、傳統、發展等五方面,其中“遵紀守法”“誠實信用”“團結協作”等職業修養方面得到普遍重視,出現頻次達40%,占比較高(見表4)。
(3)職業知識分析。職業知識是技能等級標準重要的科學指標,不同專業知識分類略有區別,一般有了解、熟悉、掌握3個程度。對照5份標準的職業知識內容,僅專業教學標準與建筑信息模型技能等級標準2份文本明確提出了針對性的知識要求,其余大部分包含在職業技能表述中。按知識的特性編碼分析,包括技能工具、技能原理、技能規律、技能操作4個維度,其中技能操作參考節點為11,數量最多(見表5)。
(4)職業技能分析。職業技能是指學習者通過一定時長的學習和訓練獲取相關崗位所需的專門技術和能力,是從業人員就業的根本,也是5份標準文本的核心內容。根據所學技術和能力的習得程度,考取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現專業的精細化分工,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客觀需求。基于5份標準文本的解構編碼分析,職業技能劃分為一般型技能、專門型技能、綜合型技能3大維度。從節點數量上來看,專門型技能、綜合型技能這兩個維度上的技能得到充分體現(見表6)。
(二)融合路徑分析
1.基于崗位能力、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構建“能力遞進,X向拓展”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專業教學標準中主要的實現平臺,“X”證書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的融合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構建課程體系[6]。基于對4份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造價專業教學標準在“職業等級、職業素質、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等4個維度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專業教學標準側重的是整個專業所涉及的主要崗位技能教學內容標準,包括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強調行業范圍內某一新技術、新工藝對應的典型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等級要求,包括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較少涉及職業素質。專業教學標準涵蓋了某些等級的職業技能標準,如“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初、中級等級,要求與“工程造價專業教學標準”中的相關內容有重疊。因此,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是對專業教學標準的優化和補充,滿足行業快速升級發展中出現的新技術、新工藝對技能人才的要求。
因此,課程體系應結合專業特點,確定主要工作崗位(見表7),梳理典型的工作任務,分析崗位及工作任務所需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及職業素質,在此基礎上確定專業學習核心領域,設計學習情境(見表8),構建課程體系。工程造價專業“能力遞進,X向拓展”的課程體系由職業基本能力課程、職業專項能力課程、職業X拓展模塊化課程構成(見表9)。基于崗位和工作任務構建課程體系,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2.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積極推進“三教”改革
1+X證書制度旨在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職業能力與工作崗位的精準對接。課程體系是其實現平臺,“三教”的深化改革是重要保障。教師是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其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我們以學校二級管理試點為契機,開展績效工作改革,將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擔任學生導師等納入教師考核評價范疇;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促進專業帶頭人提升專業水平及行業影響力;實施專任教師企業輪崗制度,對普通教師實施“學歷教育+企業輪訓”的培養辦法;出臺兼職教師培訓和管理辦法,要求兼職教師在提高教學能力的同時牽頭做教學研究項目;落實每月集中研討和備課的制度,定期開展團隊成員互相聽課和觀摩教學活動,實現共同提高,形成有效的傳幫帶運作機制。
深化“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模式創新,開發資源支持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性學習、游戲化學習,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在網絡化的教學互動平臺上,使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成為主要教學模式。在考核機制上,建立起以專業能力考核為主、同時兼顧職業素質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評價,既考核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又考核職業態度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結合學生的網絡學習成績,體現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
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互聯網+教育”為背景,創新教材形態,開發與職業等級證書相結合的時代教材。對已建成的省、市、校級精品課程、網絡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及資源庫進行升級改造,拓寬資源數量并提高質量,使教學資源精準對接課程要求,滿足項目教學、情景教學、模塊化教學的需求。
3.深化校企合作,成立產業學院協同育人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積極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充分調動各方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積極性;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針對造價行業全過程管理、信息化等發展趨勢對工程造價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現狀,依托行校企協同育人中心,通過互利共贏的運作機制吸引和匯聚行校企三方資源,校外打造一批育訓結合的高水平實訓基地,校內成立產業學院,架起行校企深度融合的橋梁。通過有選擇地將企業真實項目案例引入教學,實現課堂教學與工作任務的對接,構建項目化模塊式課程體系。
三、相關思考
1+X證書制度與課程體系建設、“三教”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建設緊密結合,可以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需求的精準對接。現階段的1+X制度還處于起步階段,涉及學校、培訓評價機構、企業等多個利益相關方,協調難度較大。加之“雙證書”制度前期實施時間長,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遺留問題較多,如何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銜接,還需權威部門出臺相應政策。目前,工程造價行業唯一的職業資格是住建部頒發的“造價工程師”。2018年7月,住建部發布《造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規定》,指出“造價工程師分為一級造價工程師和二級造價工程師”, 即增設二級造價工程師,將二級造價工程師考試規定為全國性的注冊管理職業考試,提升了職業資格門檻。因不滿足工作年限要求,在校學生在校期間是無法參加二級造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的。因此,目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社會認可度低、與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關系不明確等問題,可能是1+X制度執行實施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2][4]孫善學.對1+X 證書制度的幾點認識[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72-76.
[3]杜怡萍,李海東,詹斌,等.從“課證共生共長”談1+X證書制度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4):9-14.
[5]潘海生,李陽.職業教育1+X證書的外在表征與本質解構——基于15份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文本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6):5-12.
[6]王艷豐,張丁華,朱金鳳.“1+X”證書制度下高職寵物類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9 (35):21-25.
(責任編輯:楊在良)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1+X Certificate System of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Che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dong Guangzhou 511483, China)
Abstract: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expands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and strengthens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employmen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how to integrate the "x" certificate into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innovat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bility progressive and x-oriente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x" certificate standard analysis, the professional post ability analysis, the typical work task analysis, "three education" reform,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tc.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ngineering cost; 1+X certificate system; integration path; cours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