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山東省鄒平市文物服務中心藏有兩件漢代綠釉陶盤,這兩件陶盤破碎嚴重,按照文物信息采集、修復實施、檔案整理的修復技術路線對其保護修復。在修復前首先建立文物檔案,文物檔案包括文物的基本信息、影像信息、科技信息、價值評估和保存環境信息;檔案建立完成后,實施保護修復,該階段主要包括清洗、拼對、黏結、補配、刻畫、做舊等環節。
關鍵詞:綠釉陶盤;漢代;保護;修復
一、引言
山東省鄒平市文物服務中心藏有兩件漢代綠釉陶盤,這兩件陶盤出土于鄒平市鄒魏電解鋁廠漢代墓地,破碎較為嚴重,盤1(圖1a)碎為12塊,盤2(圖1b)碎為21塊。兩盤形制大小相當,紋飾相似,經拼合后測量,盤1最大直徑約為38.4、高約3.5厘米,重約2050克;盤2最大直徑約40.6、高約2.1厘米,重2475克。陶盤紅胎綠釉,釉料脫落嚴重,盤面均有五組弦紋,將盤面分為四部分,波浪紋間或填于其中。為增強這兩件綠釉陶盤結構的穩固和實現展示的完整性,2019年鄒平市文物服務中心委托山東博物館對其實施保護修復。為做好這兩件綠釉陶盤的保護修復工作,項目組首先對文物的材質工藝和病害特征分析評估。在此基礎上,利用傳統和現代工藝材料,按照最小干預、保持文物原貌、材料可逆等文物保護修復基本原則的要求,實施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同時,在修復過程中,重視文物修復過程的記錄和修復效果的評估,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修復檔案。
二、工藝與病害分析
這兩件漢代綠釉陶盤屬低溫鉛釉陶。低溫鉛釉陶的胎體以硅元素含量最高,其次為鋁和鐵等元素,表面釉以普通黏土為原料,以鉛的氧化物為基本的助溶劑,降低釉體熔融溫度,以銅或鐵等金屬元素的氧化物為著色劑,在700℃—900℃低溫下燒制而成,從而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澤和色彩。為了做好這兩件綠釉陶盤的保護修復,我們首先對其工藝和病害分析評估。利用肉眼和超景深顯微鏡觀察可以發現,陶盤胎體呈紅色,表面綠釉剝落明顯,利用掃描電鏡——能譜儀[飛納(荷蘭)Phenom XL能譜版掃描電鏡]對綠色釉體分析。其中Pb占42.5%、O占33.9%、Si占9.8%、Sn占3.4%、Cu占2.75%、Al占2.5%,Ca占1.2%,因此可以看出綠釉主體成分為Pb0—SiO2—Al2O3體系,屬于鉛釉。在工藝分析的基礎上,對這兩件綠釉陶盤整體病害評估發現主要病害有表面附著物、斷裂、殘缺、釉面脫落等(圖2陶盤病害圖)。附著物主要是器物出土后未進行細致清理,表面覆蓋有土垢及其他硬結物,部分器物出土后,進行了簡單的修復,包括黏結、補配等。因材料老化等原因,黏結、補配處再次斷裂掉落,重新保護修復前,需對附著在器物上的石膏、膠質物進行去除。斷裂主要是埋藏過程中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的。陶盆存在部分殘缺,之前用石膏補配。釉面脫落主要是釉面成形溫度較低、性質欠穩定,容易發生腐蝕等病害情況。
三、保護修復
綠釉陶盤的保護修復工作主要按照文物信息采集、修復實施、檔案整理的修復技術路線進行。在修復前首先建立文物檔案,文物檔案應當包括文物的基本信息、影像信息、科技信息、價值評估和保存環境信息;檔案建立完成后,開始進入保護修復實施階段,該階段主要包括清洗、拼對、黏結、補配、刻畫、做舊等環節(圖3);整個修復過程中實時進行相關資料的整理保存,做好檔案的記錄工作,修復檔案應當包含保護修復過程中的所有信息。
1.清洗。綠釉陶盤表面附有灰塵、泥土、硬結物等附著雜物,先用毛刷、竹簽適當清理。部分硬結物附著緊密,可以用乙醇或去離子水適當軟化,再用毛刷或竹簽清理,對于仍然無法去除的硬質附著物,可采用潔牙機適當清理。可以清晰看到陶盤上前人修補過的痕跡,前人應該對這兩件陶盤做過黏結和補配處理。根據殘留痕跡和修復時間可以判斷使用的是蟲膠,補配采用石膏,這些殘留修復痕跡需要去除,蟲膠去除主要使用脫脂棉蘸乙醇覆蓋軟化,待膠體軟化松動后用竹簽、手術刀小心剔除。
2.拼對。綠釉陶盤清理完成后開始拼接,兩盤皆存在部分缺失,拼接難度偏大,這一部分也是考驗修復人員耐力的部分。一般修復師按照釉盤碎塊的形狀估計出其在釉盤上的大概位置,再根據茬口慢慢拼合,直至最后拼接出完整器物形狀。
3.黏結。拼接完成后開始黏結,主要使用環氧樹脂黏結,采用先局部后整體的黏結方式。首先利用膠帶、熱熔膠、皮筋、502等對要拼合的部位進行預拼合,臨時黏結加固,待拼合無誤后,選用3A、??怂顾拳h氧樹脂進行滲透加固處理。
4.補配。黏結完成后,對殘缺處以及連接縫隙需補配處理。補配材料采用環氧樹脂、填料、顏料,根據器物底色調和而成,涂抹于殘缺部位。補配面部分固化后,采用雕刻刀等工具進行修整,完全固化后,采用砂紙按目數由低到高進行順序打磨拋光。
5.刻畫。部分補配處需補刻畫花紋。先用勾線筆,按照器物紋樣規律,在補配處勾出線條,再用刻刀刻畫出紋樣。這一步比較考驗修復師的美術功底,若功底較差也可采用透明描圖紙在紋飾處描摹,后在殘缺處刻畫的方式。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應注意不能臆造紋飾。
6.做舊。根據綠釉陶盤表面色彩特征,采用礦物顏料,通過涂、抹、點、彈等技法,以此上色做舊,使補配處顏色與文物本身色彩相銜接,達到渾然一體、修舊如舊的修復效果。
四、結語
早期文物修復使用的材料因時間原因逐漸老化,文物結構的穩定性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在平時文物保管、保護過程中,注意此類文物的檢查與評估,及早發現問題,及早利用新材料和新技術改善文物的保存狀態。
(作者簡介:馬瑞文,工作單位:山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