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活態博物館是一種新興的博物館學,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以來,首先在西南、北方等少數民族區域發展。本文挖掘活態博物館理念應用于城市的版本,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原住民的生活以及存在的優劣勢等方面進行闡述。筆者在對國內外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活態博物館理念的研究內容進行梳理,認為活態博物館理念必須建立在原真性保護的基礎之上,并提出相應的開發策略,為今后活態博物館應用于城市的開發建設提供借鑒的可能性。
關鍵詞:活態博物館;保護與更新;應用
活態博物館理念是在生態博物館理論基礎之上形成的。
1971年,法國人弗朗索瓦·于貝爾與喬治·亨利·里維埃首次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通過探究地域社會人們的生活及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發展演變過程,進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就地保存、培育、展示,從而有助于地域社會的發展,生態博物館便是以此為目的而建設的博物館。我國生態博物館理念多誕生于西北少數民族區域,特點是人口少、地域范圍廣、自然風貌多樣等。而活態博物館則主要是城市的延伸,多處在城市人口密度高的區域,有大量的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特點是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等。
活態博物館對歷史地段進行保護與更新的思路,歷來將古今并重、以人為主、動態保護作為主要特征,本質是社區更新。活態博物館理念吸收了傳統博物館學的精髓,并實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另外,活態博物館理念弱化了博物館的范圍,注重整個歷史地段的保護,維護歷史街區獨特的生活環境與集體記憶,這對于歷史街區更新、恢復活力、保持地區特色和街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國外“Eco-museum”理論發展概況
1.1Eco-museum的理解
Eco-museum是一種社會環境均衡系統,是公眾參與社區規劃和發展的一個工具,在管理上使用所有的手段和方法來準許公眾以一種自由和負責的態度理解、批評政府面對的問題。居民作為社區的核心組成,他們的活動引發社區的展示。在生態博物館理念定義之后,在各個國家引發熱潮,并在自身需求之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976年,里維埃對Eco-museum的理解被廣大專家學者所接納,他的“生態博物館:一個進化的定義”(The ecomu-seum,an evolutive definition)在這一年首次見諸文獻,后在1978年和1980年經過了兩次的修訂。所以,活態博物館的理念具有更加廣闊的內涵,強調保護文化遺址的原真性、完整性。
1.2國外社區博物館的發展
1971年,第九次國際博物館協會于巴黎召開,喬治·亨利·里維埃 (Georges Henri Riviére)和雨果·德·瓦蘭(Hugues de Varine)向當時的環境部部長伯吉德匯報了博物館學的新發展,加入了“eco”的概念。最終,伯吉德贊成生態博物館理念(Eco-museum)。
1972年,聯合會議明確里維埃對于生態博物館的定義。在后面的幾年里,里維埃又分別論述生態博物館的定義,繼而豐富了生態博物館的內容,增加了環境說明、社區的作用、博物館扮演的角色等。里維埃認為生態博物館是自主更新的,這樣才能讓社區持續發展,即便后期沒有外力的介入,也能夠在時代的發展中存留下來,并保留其本來的特色與歷史。
在這理論發展之后,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和學者也豐富了生態博物館理念。里瓦德提出了傳播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的不同組成的公式,直接顯示生態博物館對于內容的展示與傳承。展品的范圍不同,其內涵也不一樣,并且具有集體記憶這類展品。
挪威在20世紀初開始注重遺產地連帶的環境保護,維護遺產所產生的條件;1940年,哈森等人探討了生態博物館的起源。
生態博物館的本質是社區參與。意大利學者毛里齊奧·馬吉(Maurizio Maggi)于2001年列出了100個生態博物館的相關術語;同年,他用特爾菲方法(Delphi Method)調查不同人群對生態博物館和社區概念的理解,比如引出過去與未來、價值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內部價值(當地社區)與外部價值(更廣的社區概念)的平衡等問題。
二、國內活態博物館發展概況
1985年,安來順將“Eco-museum”翻譯為“生態博物館”,這使得生態博物館理念附帶的范圍與內涵縮小。此后,研究進展不斷豐富。余壓芳分析了國內外的研究情況,并且從建筑學的角度認為,生態博物館對傳統村落遺產有實質性效果;楊儷儷認為生態博物館對衰退的文化和傳承有積極意義;吳偉峰通過廣西生態博物館的調研,提出生態博物館管理模式的要求和建造的過程需要注意的事項,并提出社區居民的重要性,生態博物館應具有其展示功能,而且未來也會走向標準化;李于昆強調原生態的村落與自然風貌所具有的價值與意義,對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與傳承應采用可行的選擇和有效的途徑,保護社區文化遺產資源。
汪芳則從城市的視角引入活態博物館理念,并以無錫古運河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將傳統博物館與活態博物館要素一一對應:建筑實體為整個街區,藏品由各文化資源要素組成,參觀路線是個街巷走廊,展品解說是產品解釋。杭州小河直街歷史街區就是活態博物館的實踐,并將博物館的表皮簡化為“零”,用無形的“容器”,最大限度地包容歷史街區的文化遺產。
三、活態博物館的重要元素
3.1空間元素
空間元素是活態博物館的實體組成成分,主要是公共建筑、街巷結構、不同的空間風格和自然景觀等。不同時期的空間結構與歷史建筑共同構建歷史街區。活態博物館以原真性保護為前提,繼而通過發展的方式更新街區,對建筑物的更新逐漸符合整個歷史街區,并且滿足城市化進程的需求,提供相應的社會功能。空間元素作為靜態的展品,不僅僅具有建筑歷史價值,更重要的是集體記憶的載體,具有當地居民豐富的情感,將演化為動態的記憶展示。
3.2集體記憶
活態博物館中的集體記憶為歷史街區的動態展品,隱性地表達出方言、神話故事、老字號以及手工藝,豐富的內容正是街區居民所擁有的價值觀。歷史街區中的集體記憶是獨特的文化遺產,對其價值的提煉與文化的傳承并融入到現代生活中,形成文化傳承,并不是對陋習等的簡單舍棄,更應該是順應時代的需要,將有價值的文化遺產保留下來。集體記憶存在于社區居民的生活中,是長期的烙印,舉手投足間就是文化的展示。歷史街區的文化傳承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
3.3社區居民
社區居民生活在街區,是活態博物館的重要基礎。他們是社區的居住者,也是文化的沉淀者,對于社區的文化價值具有天生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活態博物館的最終形態就是社區居民自主管理,對社區產生文化認同,最后實現活態更新。由于活態博物館的良好運行需要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所以,社區居民應該培養主動保護街區的意識,才能持久、活態地更新歷史街區,這對社區居民的文化素養也有一定的要求。
中國活態博物館的建設帶有中國特色。城市在高速發展,而部分區域的發展卻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社會功能的缺失、人流的高度密集導致該區域發展較為緩慢。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這是一個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最具城市特色的區域不應逐漸消失。發達國家現有的活態博物館因具有強大的資金保障和社區居民的高度參與,所以易形成活態博物館的自主保護;而目前我國活態博物館的建設主要靠政府的財政支持,資金供給方式較為單一且不太充足,當地居民的文化素養也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參與度不高。因此,活態博物館的建設者和倡導者應對社區居民進行宣傳引導,讓他們扮演主人的角色,引導居民實現社區的自主更新與良性發展。
所以,活態博物館建設首要的是原真性的保護。作為社區發展的底線,空間元素與集體記憶作為博物館的展品在保護性的原則下,可以作為旅游產品激發社區活力、為社區居民等提供動力,但仍需要維持保護與發展的平衡,使社區可以在城市發展中進一步煥發生機。
(作者簡介:陳潔,研究方向:景觀設計。第一工作單位:常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第二工作單位:浙大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