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文
【摘要】我國農村初中學校現行傳統的管理模式,在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之初表現出了極大優勢,但是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其內在的種種不足逐漸顯露出來,對我國目前農村初中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產生制約。本文就我國農村初中學校管理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創新我國農村初中學校的管理進行深入探討,以期對促進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健康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農村;初中;新型管理
隨著新時代社會文明與經濟的進步與發展,尤其是素質教育、現代教育、創新教育的不斷興起,傳統的農村初中學校管理對于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已經不能夠完全適應。并且,在我國不斷深入改革教育的過程中,傳統管理的弊端逐步地暴露出來,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健康發展。如何創設我國農村初中學校新型管理,成為了當前農村初中學校管理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農村初中學校傳統管理的弊端
我國農村初中學校現行較為專制的初中學校管理,它在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之初表現出了極大優勢,但是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傳統的農村初中學校管理模式,由于這種模式高度集權,忽視了學生的需要,導致了學生叛逆心理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校管理的難度;過于追求行政命令和統一要求,造成了學校在管理運行方面“形式化”,不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并且嚴重打擊了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傳統的農村初中學校管理越來越不能適應新時代的學校教育發展求,特別是不能夠滿足現代教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發展要求。
二、創設農村初中學校新型管理的策略
(一)轉換管理理念,以學生為本
初中生的自我意識開始不斷發展,自尊心和人格獨立性也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而顯著增強。進入到初中階段的青少年,正是他們人生的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期。伴隨著生理發育的迅速變化,青春心理也開始萌動起來。他們逐漸打破了兒童模式的束縛,開始體驗感受一些自己從未見過的東西,對一些事情或問題也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與看法。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日益增強,他們迫切地希望擺脫成年人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以成人自居。當他們感到或者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行為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比如,借助抽煙、喝酒等一系列成人化的不良行為來顯示自己已經是一位成人。因此,在學校管理模式上,應該做到以學生為本。關心學生的需求,使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地位平等。在日常管理中,要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強化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滿足中學生的個體發展規律。例如,針對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學校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不同的興趣社團以及興趣課程。對于在某方面有著特殊才能的學生,學校應該重視培養其優點與長處。在班級上,如果有數學特別好,但是英語特別差的學生導致其成績較差,不能夠對學生進行過分批評指責,而是鼓勵他們發展數學特長,在日常學習中提高英語水平。把學生當作與自己地位平等的成年人來看待,給予學生一定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學生的叛逆情緒,發揮其優勢特長。
此外,為了維持生活,農村初中生許多父母長期外出務工,導致一些青少年成為留守兒童,這些都造成了農村初中學校許多學生情緒波動起伏較大,內心較為敏感。許多農村學生在進入初中后,會變得不愛講話,把自己真實的想法隱藏起來。對于家長的詢問,孩子的態度往往十分冷淡,或者不耐煩。在這一階段,一方面孩子對父母隱藏了自己的內心想法,另一方面又希望父母能理解自己。因此,除了傳統的家訪活動,學校可以進行家校互聯,學生給家長的一封信等系列活動,拉近學生與家長的關系,使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到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對于學校的管理,提出合適的建議,從而形成家、校、生共同管理。
(二)加強教師團隊建設,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學校教師作為學校管理上重要的一份子,促進教師自身素養的發展,提高教師團隊整體水平和能力的發展是學校管理制度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一個優秀的教師自身通常擁有著極高的理論素養,如果一個教師缺乏專業素養,對自己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都不能夠充分了解,沒有掌握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將會出現更多的問題。教師要加強對理論知識的了解學習,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了解新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持續不斷地提高自身理論素養,不斷擴展完善自身原有知識體系,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此外,教師要加強自身對所學理論的理解運用,在日常教學運用最新的教學理論,從而達到完善課堂效果、提高中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增強閱讀能力、更好地理解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目的。例如,學校可以有目的地開展相關活動,可以是教學方法研討會、教案大比拼、公開課等等一系列活動,學校也可以定期請教育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通過網絡或者是講座等形式,傳授教學理論,更新教育理念。推動教師教學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
(三)創設和諧校園,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青少年處于身心不斷發展階段,認知和情感方面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身心要求也在逐步地提高。創設美麗文明的校園環境,可以滿足青少年對美好事物的需要,激發想象力。通過美好的校園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內在心理品質,達到管理的目的。
此外,除了物質上的校園環境建設,也要增強對農村初中生心理環境的凈化。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劇烈變化的階段,但是又缺乏情感體驗,不能夠很好地排解自己的心理負面情緒。初中生在進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思想的不斷發展,交友的數量也在逐漸銳減,缺乏朋友的開導會進一步加劇初中生內心的負面情緒。學校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積極向上的學生課外活動,創設出樂觀向上的校園文化。形成志趣相投的活動群體,在活動過程中初中生可以尋找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朋友之后,他們會更加積極樂觀,富有朝氣。在校園活動社交過程中,發展青少年的社會交往能力。同時,在校內開設心理咨詢室或者設置網上心理問題咨詢程序,幫助農村初中生凈化心理環境,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時代的發展變化,深入展開的新課程改革以及持續推廣的素質教育,給傳統的農村初中學校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為了提高農村初中學校辦學的整體水平,就必須創設新型管理方法。不斷改革、不斷發展我國農村初中學校管理,從而促進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建新.試析農村初中學校的新型管理[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7):186-187.
[2]韋善輝.強化初中學校新型管理的策略研究[J].科學導報,2015(12):6.
[3]李學明.初中學校管理的內涵分析和對策探討[J].新校園(中旬),20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