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梅 苗麗 林震 廖哲



【摘 要】本文針對廣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健全、校內創新創業實踐空間不足、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提出“雙向滲透、三方融通”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思路,并論述具體的構建路徑:設置“通—專—選”三級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多鏈條演練”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營造“思創融合、以文化人”的校園文化氛圍;完善“校—院”兩級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內修外引”提升創新創業團隊師資水平。
【關鍵詞】雙向滲透 三方融通 創新創業教育 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7-0040-04
高校是培養知識密集型人才和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重要力量,擔負著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任。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契合“鄉村振興戰略”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主動面向廣西“14+10”千億元重點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廣西創新發展“九張名片”等重大戰略與工程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把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創新創業技能提升貫穿于學生培養的方方面面,構建了“雙向滲透、三方融通”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創新創業人才,為服務廣西供銷合作聯社綜合改革、助力脫貧攻堅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擬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
一、廣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廣西部分高校如廣西師范大學、河池學院、廣西外國語學院等成立了“創業學院”,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率先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但就廣西高校整體水平而言,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仍不夠健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如下問題。
(一)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健全
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廣西高校紛紛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規劃中,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考慮并開設了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創新創業課程,有些高校在學生實習前的大三或者大四開設,也有些學校在大二或大一開設。但是,據相關調查顯示,廣西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仍不健全,存在課程不夠全面、與專業教育融合不暢等問題,未能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二)校內創新創業實踐空間不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搬遷至郊區,距離合作辦學的“企中校”“園中校”越來越遠,導致學生在企業或在園區實踐機會減少。很多高校盡管加強了配套實訓場所建設,新建了“大學生就業創業基地”等,但在創新創業教育上配置的實踐條件和資源依然相對滯后,校內的創新創業實踐條件難以滿足越來越多有創新創業需求的學生的需要。
(三)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廣西高校創新創業教學團隊大都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的現象,尤其是職業院校。相關數據顯示,創新創業教育高級人才匱乏,“雙師”素質教師比例偏低,大部分教師缺乏企業實踐及創新創業的經歷,產品(技術)創新引導能力和創業指導能力較為薄弱。
二、“雙向滲透、三方融通”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思路
為解決創新創業教育中面臨的問題,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結合辦學實際,于2016年9月開始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構建“雙向滲透、三方融通”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雙向滲透”即在專業教育和德育兩個方面都滲透創新創業教育。整合校內外人力資源和創客(孵化)中心實踐資源等,把教學項目和真實創新創業項目融為一體。在滲透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教育過程中,配置校內外“雙導師”協同指導學生運行創新創業項目,更大范圍地培育和發揮學生專長,讓學生能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服務社會,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在滲透創新創業教育的德育工作中,強調文化熏陶育人功能,發揮文化涵養創新創業精神的作用。“雙向滲透”的創新創業教育實施路徑如圖1所示。
“三方融通”即把創新創業課程融入創新創業實踐,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發揮創新創業服務管理效能,為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創新創業活動及競賽的開展提供支持,使得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創新創業實踐體系、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相互促進并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三方融通”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如圖2所示。
三、“雙向滲透、三方融通”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路徑
(一)設置“通—專—選”三級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潛在的創新元素、創業元素,構建專業探索與實踐體驗并舉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根據專業特點設置創新創業課程,確保“通識課—專業課—選修課”三級課程都涵蓋創新創業課程。要注重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依托專業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孵化“新技術”“新服務”“新成果”“新機遇”“新企業”等,把專業教育中的“新”“創”走深走實。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主要有商貿流通專業群、電子商務專業群、服裝服飾專業群、旅游服務專業群、財會金融專業群等五個專業群,由此,學校將創業學、營銷學、商品學等課程作為創新創業教育通識課程,在各個專業群統一部署。同時,在不同專業群設置與創新創業緊密聯系的“專業+創新創業”核心課程。例如,電子商務專業開設網絡營銷課程,服裝專業開設圖形設計課程和服裝銷售課程,烹飪專業開設中餐設計課程等,強化學生專業領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基礎上,為開闊學生視野、強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開設商務談判、新媒體運營等課程供學生選修。相應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如圖3所示。
在教學資源方面,結合專業特色,與企業協同,設法將企業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注重運用移動互聯網、App等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性、參與性,多渠道提高課程資源開放度。此外,選取部分特色課程錄制微課,建立線上教學資源庫,拓展學習空間。
(二)構建“多鏈條演練”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
一是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打造校級創新創業(孵化)中心等。建立大學生創客(孵化)中心,下設“農產品流通服務中心”“桂菜基地”“少數民族服飾基地”等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實踐基地注重與人工智能結合,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深度學習、自主研發、協同創作、將科研產品轉換為商品(服務)的需求。此外,在圖書館走廊開辟閱讀區,放置大量創新創業讀本,方便師生閱讀。
二是依托創客(孵化)中心,設計“遞進式”項目,充分發揮各級創新創業競賽促進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提升效能。過去的創新創業教育過于注重創業能力和創業機遇的挖掘,忽略了創新思維的訓練,此次改革更注重創新、創業思維的訓練,構建了“多鏈條演練”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如圖4所示),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互聯網思維、創新創業能力、競爭意識提供有利環境。同時,設置“課程學習—文化浸潤—實踐鍛煉—競賽展示—項目實戰—辦企業”學習路徑,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成立“產業學院”,將創新思維、創新創業能力融入技術技能培養全過程,設置“方向班”“項目班”“創業班”等不同班級,開展社區電商項目、文化創意項目、跨境電商項目等。校內外“雙導師”以項目為載體,把解決問題作為教學的基本導向,將以師帶徒式的指導方法和問題教學法相結合進行因材施教。按照任務實施流程給各項目組布置任務,發布評判標準及參考案例,并在實施過程中提供指導及幫助,有序推進教學過程。
(三)營造“思創融合、以文化人”的校園文化氛圍
首先,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德育、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融合發展才能順應社會和時代的要求。因此,將大學生德育滲透在學生培育的各個環節。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增加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強調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取得的巨大歷史成就都是注重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另一方面,在所有課程中融入德育元素,把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觀等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此外,設計一套“思創融合”的主題班會課,將“家國天下”的情懷、勇于創新的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誠信做人誠信經商的信念等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傳達給全體學生。
其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重視文化熏陶、陶冶功能,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環境和氛圍中獲得進步。組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和社團,協會和社團的成員在導師的指導下,依托創客(孵化)中心、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實施項目。通過校園廣播、校園融媒體、校園宣傳長廊等媒介宣傳“創新創業明星”,樹立典型,助燃全校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此外,定期舉辦創新創業講座,將創新創業知識輻射到班級、社團,全面激活學生創新創業的因子。
(四)完善“校—院”兩級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健全創新創業指導服務機制,確保“制度、機構、人員、場地、經費”五到位。一方面,設立校級和二級學院(系部)創新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并真正發揮其作用。另一方面,建設創新創業信息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國家政策、市場動向等信息服務,為創新創業教育向創業實踐轉化提供便利。當前各級各地舉辦的創新創業競賽、創新創業活動越來越多,師生創業實踐、創業項目也逐漸增加,運用信息服務平臺能對這些創新創業項目進行動態管理,及時把握項目“設計—孵化—比賽—實踐”各階段情況,以便進行科學引導和評價。
(五)“內修外引”提升創新創業團隊師資水平
探索“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新渠道,面向更多企業單位,選拔人才擔任學生創新創業導師,通過協同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開發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研究創新創業教育情況等提升創新創業師資團隊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一方面,鼓勵校內教師參與社會實踐和各類培訓,修煉內功。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創業項目;鼓勵教師考取相關職業技能證書,如SYB創業導師資格證等;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并為之提供資源;支持教師參與國外學歷及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項目,全方位提高教師創新創業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依托合作企業、優秀校友庫等資源,甄選部分專業知識扎實、創新開拓能力突出、管理及溝通交流能力優秀的人才,兼任學生創新創業導師,打造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師資團隊。不斷豐富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構成,構建全方位、全通道、層級遞進的人才資源庫,定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交流和研究,將研究成果反哺職業教育內涵建設。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堅持以“融合創新”為重點,以“實踐育人”為抓手,以優質信息平臺服務創業實踐,孵化一系列有特色、有亮點、有生命力、有市場效應、能持續發展的創新創業項目,構建并實踐“雙向滲透、三方融通”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豐富了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教學和研究成果,能夠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李文彪,龔芳海,葉亞芳,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融合實施路徑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8(3).
[2]蔣梅玲.廣西高職院校面向東盟地區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與實踐——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福建茶葉,2019(5).
[3]武毅英,楊冬.近20年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的知識圖譜[J].現代大學教育,2019(4).
[4]游曉麗.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雙向建構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11).
注: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三融通帶動一循環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構建與實踐”(2019KY1482);2016年度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圈構建與實踐”(2016MSZ012);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創客理念的網絡廣告課程教學改革”(GXHZJG2017B13);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引領創新研究與實踐”(20JDSZ3049)
【作者簡介】唐新梅(1982— ),女,廣西資源人,碩士,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與建筑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軟件技術、創新創業教育;苗 麗(1982— ),女,山東臨沂人,碩士,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林 震(1965— ),男,廣東梅州人,碩士,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職業教育國際化;廖 哲(1978— ),男,廣西鳳山人,在職研究生,廣西商貿高級技工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德育、體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