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博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核心不是道德知識和觀念的傳遞,而是在充分認識德育知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復雜性、內隱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過有道德的、幸福的生活。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原有的觀點,努力理解觀點產生的過程和意義,通過對話等策略使學習者積極地投入學習,并誕生“精彩觀點”。
關鍵詞:兒童;道德與法治;精彩觀點;對話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8-0024-02
一、“傳遞性教學”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
任何年齡階段、發展水平的學生,都會帶著自己原有的觀點進入教學過程,這些觀點有的是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如果忽略學生的原有觀點,把學生僅僅作為客體來塑造,就會忽視深層次的態度、觀念、思維方式、情緒情感的發展。
例如,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一課的教學片段。師:“在公共場所我們應該……?”生:“排隊。”師:“這樣可以保證我們的……?”生:“安全。”師:“除了安全之外,我們還因為什么要排隊呢?”(出示上公交車擁擠的圖片)生:“不排隊亂哄哄,誰也別想上車。”師:“對比一下,哪一種更好啊?”(出示有序上公交車的圖片)學生說:“排隊有序上車好。”教師說:“排隊可以讓我們的公共場所更加……?”學生說:“有序。”
通過教學片段可以看出:“安全”和“秩序”是學生對排隊現象的看法,盡管學生說出了表達觀點的詞語,但教師并不知道學生從哪里獲得了這樣的觀點,又是否認同這一觀點。顯然,教學片段中教師把“觀點”當作“郵件”來傳遞,和學生說來說去也只是說到幾個詞語,就將排隊的意義傳遞給了學生。
二、有助于兒童精彩觀點誕生的對話策略
兒童不是腦袋空空就進入課堂學習的,他們帶著生活中的“自在經驗”——即兒童生活中雜亂的、未經組織的經驗進入課堂。在課堂中,通過“對話”,兒童對原有“觀點”進行澄清、補充或糾正,能誕生新的“精彩觀點”。
1.善于傾聽
(1)聽得出“事實”或“觀點”。“事實”:指事情的真實情況,一般指兒童直接或間接經歷過的生活事件。“觀點”:指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出發,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在課堂中,教師要仔細傾聽,分辨出學生發言中的“事實”或“觀點”。
例如,在“排隊保證安全”環節的對話中,學生說:“有一次買糖葫蘆,有個人沖上來把我擠了。”這是兒童真實的生活經歷,屬于事實。“不排隊會受傷”“兩個人也要排隊”,這是兒童對“排隊現象”的看法,屬于觀點。教師要聽得出兒童表達中的“事實”或“觀點”,只有“事實”羅列、堆積的課堂,發展性不足;只有“觀點”的課堂,忽視了兒童的生活經驗,課堂變得空洞,不夠生動。因此,只有讓觀點和事實建立起聯系,才能讓課堂既生動,又有發展性和思想性。
(2)聽得出真實的“觀點”。教師要聽出兒童真實的“觀點”,并做出積極的回應。如學生說:“有一次買糖葫蘆,有個人沖上來把我擠了。”這個事實背后隱藏的兒童觀點是“我排隊了,還是會受傷”,與“排隊保證安全”這一觀點產生了沖突。這時,教師要引起警覺,補充片面的觀點,幫助兒童誕生“新觀點”,即“人人都排隊才能保證安全”。
2.形成“話題鏈”
(1)個體“事實”和“觀點”的串聯。對于學生發言中的“事實”,教師要聽出隱藏的觀點;對于學生發言中的“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哪些經歷(或經驗)促成了觀點的形成”。如學生說:“不排隊會受傷。”這是學生對排隊意義的看法,即兒童的觀點,但很顯然,教師不知道學生這一觀點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教師要通過對話了解哪些經歷促使學生形成了這一觀點。“你是說排隊可以保證我們的安全,是嗎?”“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那你是怎么知道的?”這樣,教師通過對話能幫助學生澄清原有的觀點,將個人事實與觀點串聯起來,形成“話題鏈”,了解個體觀點是如何形成的。
(2)個體“觀點”和他人“經歷”并聯。如一個學生說出“排隊可以保證安全”這個觀點后。教師問:“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啊?”這樣,能讓個體的觀點與他人“經歷”建立起聯系,將持有相同觀點的個體發言并列起來,讓“模糊觀點”變清晰。在對話交流中,教師還可以用“三色卡”(即三種顏色的卡片),讓沒有發言機會的學生表達出自己真實“觀點”。這樣,將個體發言與全班發言建立起聯系,形成“話題鏈”,能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在交流中澄清原觀點,逐步誕生新觀點。
(3)“觀點”與“觀點”的關聯。在“排隊保證安全”的教學環節,雖然學生說出了“排隊能保證安全”這個觀點,但學生的理解是片面的,需要進一步通過追問來完善觀點。如追問“兩個人沒有危險也要排隊嗎”,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排隊的意義——即對“排隊有秩序”的關注。這樣,自然地把話題由“安全”轉向了“有序”,繼續圍繞“為什么排隊”形成“話題鏈”。
教師創設了兩個情境促進“排隊對每個人都公平”觀點的形成。第一個情境:表演插隊打飯。教師問模擬排隊的學生:“對于別人的插隊,你們有什么感受?”學生說:“不開心,不高興……”教師接著問其他學生:“這樣做對嗎?(插隊的行為)說說你的想法?”學生說:“插隊會讓每個人都后退一位,不公平。”這個情境體驗能讓兒童誕生觀點——排隊對每個人都公平。
而同樣的插隊行為,教師變換情境,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一個同學著急去醫院,想提前打飯,怎么辦?一般來說,學生大多會禮讓有急事的同學先打飯。這時教師問:“如何讓才公平?”這樣,能讓學生思考如何在幫助同學的同時不損害排隊人的利益。方案一是禮讓的學生讓出自己的位置,排在排尾;方案二是需要插隊的學生和隊伍中的每個人都商量,征得所有人同意后可以插隊。同一個情境,第一次的觀點是“排隊規則保證公平”,第二次的觀點是“如何讓才公平”,層層深入,讓學生對“排隊對每個人都公平”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同,進而使其觀點由淺層次邁向深層次。
三、有助于兒童精彩觀點誕生的注意事項
1.聽得出法治教育元素與道德教育元素
很多教師對“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不理解,難以找到課堂中的教育元素。其實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道德”與“法治”不是割裂的,而是共同起作用。因此,教師要體察出教學素材中的“道德教育元素”和“法治教育元素”,將育人作為課程的根本任務來設計與實施。
例如,“大家排好隊”一課中,處理突發狀況時,隊伍里的人主動“禮讓”屬于個人道德層面,是道德教育點;“如何讓才公平”,方法是“換位置”“商量每個人”,指向的是法治教育點。
2.注意凸顯知識學習的情感價值
知識學習的價值有不同層次。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體驗性目標達成,這就意味著在設計與實施中必須要凸顯知識學習的情感價值。
例如,“大家排好隊”一課有的教學偏重于行為操練,強調的是排隊的“方法”和排隊的“行為”。如教師讓學生在教室內模擬男生女生各一列的排隊方法、按身高排隊方法、叫學號排隊方法……這些排隊的行為操練在課堂中再現的意義不大,而在排隊意義的理解上更容易滿足于兒童“說到”的觀點,忽略了兒童對社會秩序意義的理解。
相比“知識”的“實用價值”和“認知價值”,目前教學對于“知識學習的情感價值”給予的關注不夠,施力不強。而追求知識學習的情感價值,有利于兒童誕生觀點,指向其核心素養的培養。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成果是把學生視為知識的創造者,傾聽學生的觀點,并創造條件讓學生誕生精彩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主導作用,對學習者的觀點做出積極的、充滿智慧的回應,以保證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真正讓道德學習回歸兒童的生活,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服務。
參考文獻:
[1]愛莉諾·達克沃斯.“多多益善”——傾聽學習者解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曹金龍.實施以兒童為中心的法治教育[J].福建教育,2019(08).
[3]劉天鶴.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20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