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獻
摘 要:家國情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培養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教師將其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中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文章首先簡述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接著重點從歷史教材、歷史問題、歷史人物和生活理念四個方面探討家國情懷教育的滲透策略,以期為高中歷史教師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策略;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6-0028-02
歷史是高中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對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促進作用。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歷史學科內容,積極闡述歷史學科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情感。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歷史教師要注重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滲透,從歷史教材、歷史問題、歷史人物和生活理念出發,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體會和感受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下面簡述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并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
1.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自己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與責任感。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國家和人民的情感,幫助高中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是古代的文天祥,還是近代的鄧世昌,他們都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始終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們高尚的品質能夠對青少年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2.推進德育工作順利進行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新時代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培養學生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引導學生追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推進德育工作順利進行。
3.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歷史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能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內容有大致認知,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中國歷史,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對傳統思想文化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領會中國歷史的深層內涵,培養艱苦奮斗、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實踐策略
1.利用歷史教材,滲透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的有效滲透應該以歷史教材為基礎,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對歷史教材進行仔細分析,梳理其中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無論是古代史還是近代史,歷史教材的大部分知識點都彰顯著深厚的家國情懷。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增強學生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與歸屬感。
例如,教學“抗美援朝”的時候,教師可以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著重向學生介紹抗美援朝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歷史教材為基礎,重點闡述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并介紹一些相關細節,讓學生加深對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下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跡,結合教材內容,深刻體會英雄人物的愛國主義情感。
2.巧設疑問,滲透家國情懷
問題情境是歷史課堂教學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推進家國情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更新教學理念,主動擺脫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注重結合教材內容巧設疑問,從多個層面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分析當時環境中的人和事,提高歷史學科素養。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該重視問題的開放性、指向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知識,發現歷史規律,不要過分限制學生的思維。要通過有效的引導,達到家國情懷教育的目的。
例如,歷史教師在教學“《南京條約》的簽訂”的時候,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個性特點,設置一系列問題,并提供一些史料,引導學生從細節和縱深兩個方面了解這段屈辱史。要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加深對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利用先進歷史人物,滲透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有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與歸屬感。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滲透,應該是無形的,不宜刻意設計,需要教師有機融入。實踐證明,利用歷史人物可以很好地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先進歷史人物的人生故事,引導學生反思和追問,細化各類歷史資料,主動和先進歷史人物進行心靈對話,了解先進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由此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這樣當他們日后走上社會,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就會從先進歷史人物身上吸收和借鑒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在主動分析和思考的過程中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
例如,可以提問學生“20世紀初,我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個時期進步的民族企業家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哪些活動”。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張謇,通過出示相關材料,讓學生感受張謇辦廠的艱辛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甲午戰爭之后,張謇棄政從商,克服各種困難,陸續創辦了很多企業,實踐他提出的“實業救國”的主張。張謇還將企業所得利潤不斷投向教育、文化和慈善事業之中,可見張謇作為企業家對國家有著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與責任感。張謇說過,“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這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在張謇身上,濃郁的愛國情懷得到鮮明的體現。
4.巧用生活理念,滲透家國情懷
高中歷史課程描述了眾多歷史事件,對于高中生來說很多知識點比較陌生,難以認識到歷史知識的核心價值。對此,教師要盡量將復雜的歷史知識以生活化的形式展現出來,延伸知識的覆蓋范圍,更好地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去分析和概括事件的內容與特點,著重關注現階段社會中的重點事件,為生活化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例如,教學“近代生活變遷”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上世紀70年代我國的建筑物、街道和出行的交通工具。而在快速發展的當下,現代化高樓林立,城市街道更加寬闊,交通工具也變為汽車、飛機。這些變化,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每個人當下所享受到的幸福,是一代一代人不斷奮斗得來的,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從而體會到深厚的家國情懷,激發民族自豪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滲透對培養學生核心價值觀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始終將其作為重點,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綜合分析歷史教材內容、巧設問題情境、利用先進歷史人物、巧用生活理念等措施,從多個層面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觀華.家國情懷教育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J].教書育人,2018(35).
[2]何亞波.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2018(09).
[3]顧玲麗.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之誤區和對策[J].中學教學參考,2019(16).
[4]劉向陽.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9(33).
[5]葉少勇.“家國情懷”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途徑初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05).
[6]周劉波.家國情懷:歷史教育的價值旨歸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