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進行語文主題拓展教學,可從意義的聯接、文化的感悟、審美的能力、情感的延續等視角,最大程度地豐富文本,充實資源,拓寬時空,組織開放立體的綜合性語文學習,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文化素養與精神境界。
關鍵詞:主題拓展;跨界融合;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4B-0061-03
三十多年前,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教學效率低,效果差,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讀書太少。大量閱讀并非盲目地貪多求快,首先要解決讀什么的問題。依托統編語文教材,根據人文主題與要素主題進行閱讀拓展,拓展的內容除了文學,還可以綜合藝術、歷史、哲學、科學……;除了詩文,還可以有童謠、歌詞、故事、劇本……;除了名家名篇,還可以有學生練筆;除了單篇,還可以是整本書。其次,要解決怎么讀的問題。數字手段可以實現閱讀內容的批量推送和閱讀時空的優化組合;課堂教學可以實現閱讀指導的精準、閱讀實踐的豐富和閱讀思維的深化。
在三年的數字化背景下小學語文主題拓展閱讀實踐的項目研究中,我們對主題內容進行了研發設計,不斷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一、主題拓展,有效率的積累,讓閱讀內容走向豐富
精讀文本后,根據主題整合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習的空間,讓相關的一個或多個文本進行碰撞或多元閱讀,逐漸讓閱讀豐厚起來,實現學生知識和精神的構建。如《牛郎織女》的教學便引入了不同的版本,學生從教材(葉圣陶版)讀到的是勤勞善良的牛郎、心狠手辣的王母,而在其他版本中還能讀到玩世不恭的牛郎、嚴格要求的王母,從而對人物的認識更加的多元,也領悟到民間故事是老百姓口耳相傳的,其間會進行再創造。教學中同時還補充了其他三大民間故事,在對比閱讀中,學生對民間故事的主題思想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整個教學過程中用到了比較豐富的數字技術手段。講述故事情節,運用數字化技術,以電子繪本的形式展示了生動有趣的畫面,激發了學生的靈感,他們聲情并茂地講述心中的《牛郎織女》;比較故事特點,運用資源包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中國四大民間故事,比較這四大民間故事的異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其對民間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議論故事人物,提供不同版本的“牛郎織女”故事,讓學生品讀,重新評價人物,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與質疑能力;理解故事內涵,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繼續架構心中的“牛郎織女”。
二、跨界融合,有內涵的積淀,讓閱讀形態走向多元
學生在基于文本的拓展中進行信息提取、對比分析、整合提煉,與多種形態的學習資源相遇,積極暢游在跨學科、多維度的主題拓展學習中,進行著學習與創作,重構自己的知識技能、審美素養、文化內涵與精神品質,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同一主題下的音樂、美術等對文本的補充與融合,不斷豐富學生心中立體的意象。
《牛郎織女》一課教學中,借力數字技術的輔助,補充了《牛郎織女》的繪本,在繪本中回顧故事情節,同時接受繪畫藝術的熏陶。教學中教師推送了四大民間故事,使學生初步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梁祝》小提琴名曲、《白蛇傳》經典京劇片段以及《孟姜女》的動畫片,分別以直觀的音畫效果,對視覺、聽覺產生強烈的沖擊,幫助學生構建起多維立體的感受,加深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認識。
這樣的習得與感知的效果,也許并不能即刻以顯性的成績等形式呈現,但一定會作為一種隱形的知識,即這種文化的感悟、審美的能力,如破土前的筍芽兒,在靜靜蟄伏,孕育力量。
三、實踐驅動,有創意的表達,讓閱讀活動走向綜合
文本學習只是起航,理解內化與創意表達才是終極目標,結合自身實際來呈現多樣的學習成果,讓語文實踐活動驅動主題閱讀,使得課內外閱讀相互補充,相得益彰,讓學生的知、情、意、行綜合素養獲得全面發展。《父愛之舟》教學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點來選擇性地呈現學習成果。讀一讀:我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課文的理解,并向心中的對手發起挑戰。演一演:我想與小組成員合作,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 找一找:我想積累更多的關于父愛主題的詩歌、文章、歌曲等。思一思:我想獨立為自己設計一項作業。這樣的實踐性作業既對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感悟能力有所訓練,又讓學生將各自的收獲用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行分享。學完《燕子》,教師讓學生嘗試創作關于燕子的童謠,對燕子進行主題性的研究,拍一拍、畫一畫、折一折、寫一寫自己心目中的燕子,并用繪本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理解與傳承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優化。
課文只是個例子,教師要善于借助例子,實現課內向課外的遷移,學習向生活的遷移,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走出課堂,繼續思考,從而提升綜合素養。
從實際課例出發,進行拓展閱讀,借力數字技術,確立教學目標,學生的閱讀體驗得到最大化的豐富,訓練更集中扎實(見表1)。
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多內容、多形態地閱讀拓展,在各個方面收獲頗豐,例如古詩《村晚》教學中拓展了一系列的牧童詩、文、曲、畫,學生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思維力以及音樂鑒賞能力。欣賞了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童曲》,學生這樣寫道:
開始音樂十分具有跳動感,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牧童的活潑、頑皮。我仿佛看到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一個牧童正躺在牛背上,嘴里叼根狗尾巴草,無憂無慮地曬著太陽。湛藍的天空中,幾朵白云悠閑地飄著,牛兒們在低頭吃草,柔和的太陽光照耀大地,照在牧童身上。小牧童在牛背上時不時還翻個身,調整著最舒服的角度。忽然,音樂戛然而止,稍等片刻,又傳出了急促的高音。那牧童仿佛看見了一只蝴蝶,于是立馬翻身下牛,前去追趕。跑著跑著向前一撲,蝴蝶沒抓住,自己卻摔了一個狗啃泥,倒在了松軟如棉被的綠草地上。此時此刻,音樂早已回到了歡快的第一樂章。小牧童回到老牛邊上,躺在“綠色的地毯”上。遠離城市的雜亂無章和喧囂,在這寧靜祥和的大草原上,一個自由自在的牧童在打著盹。畫面、音樂、時間……都仿佛在這里被定格住了。
另外,學生自己也不滿足于一篇課文的學習,而是通過一篇,從各個層面進行拓展。比如學習課文《京劇趣談》,他們研究了京劇名人、京劇臉譜、表演方式、四大行當、經典劇目等;學習古詩《村晚》,閱讀欣賞了牧童畫、牧童文、牧童詩、牧童曲以及其他的牧童藝術表現形式;學習課文《燕子》,了解了有關燕子的品種、生活習性、生存現狀、民間故事、名家名篇……思維圖印證了學習方式改變帶來的學習效果質的提升。
基于數字化背景的語文主題拓展閱讀改革實踐帶來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一個主題+X個文本,一類形態+X類審美,一種表達+X種呈現,豐富語言文字的實踐體驗,提高綜合藝術審美修養,實現閱讀教學質與量的雙提升。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數字化背景下小學語文主題拓展教學的實踐研究”(CJK-Z2020054)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2-20
作者簡介:徐潔萍,溧陽市外國語小學(江蘇溧陽,213300),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