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落實統編教材必讀書目閱讀的要求,我在班里布置了買書的任務。很多孩子第二天就帶著沾沾自喜的神色把自己買來的書向同學們展示。《十萬個為什么》《灰塵的旅行》……厚厚的一摞放在自己的課桌上,猶如是戰利品一樣。其他的同學見了忙問是在哪里買的,價格怎么樣。我也是提名表揚了這些早早完成“購買任務”的學生。然而在班級里的一個小小的角落里,一雙眼睛一直都是暗淡的,那種不易察覺的、微弱的目光一直在閃爍。后來為了好好利用這些書,我還布置學生們每天晨讀的時候都要先拿出《日積月累》來讀,班級里齊刷刷出現在每張課桌上的粉色的書格外醒目。而且就連一直遭同學們嫌棄的小王同學都有了自己的書,說是他爸爸給買的。這就讓一直沒有這書的孩子更加有些不知所措。
這個一直都沒有《日積月累》課外書的孩子是小李。我清楚他的情況,他的父母長年不在家,自己和弟弟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如果說留守兒童是令人同情的,那么他就更讓人心疼了。在農村,別人家的父母時不時地還會和孩子打電話或者視頻聊天,或者幾個月半年就回家一次;然而他已經好幾年沒有見到自己的父母了,打電話沒有人接聽,更別說得到來自遠方父母的叮嚀和疼愛了。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一直維持著基本的吃喝穿的生活水準,文具他都用得很節省。詩集本別人是一頁寫一首,而他則是一頁折成三欄,可以寫十多首詩在上面。他的其他家庭作業本也是如此,字寫得密密麻麻,密不透風。這就讓我猜想到他對自己的文具等儉省到了極致。
在要求全班都要背誦的情況下,他因為沒有書就顯得很“與眾不同”。他是一個心思很細膩情感很豐富的男孩,我想,在他的心里,他一定是有些“過不去的”,但是靠爺爺奶奶解決這個難題似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決定買一本送給他。那是一個很炎熱的中午,我帶著另一個男孩去書店買了這一本書,回到學校,我把書遞給他,同時還有一根雪糕。我說:“這是獎勵給你的,謝謝你讓我每天都讀到這么出色的詩歌。”他也沒有多問什么,因為我說的是實話,他每天的日記詩都是得“優”,我時常在班級里讀他的詩歌。那天中午的自習課,本來是該午休的,我給了他一個特權,讓他在班里把雪糕吃完。其他同學紛紛對他投去了羨慕的目光。我想他是很需要這樣沾沾自喜的“虛榮感”的。
值得一提的是,那天中午,他吃完了雪糕,收拾妥當之后,就打開了一個嶄新的本子,后來我才知道那是他的課外寫詩本。除了有一本每天必寫的“日記詩本”之外,他還專門準備了一本詩本。我路過他的身邊時,看著他奮筆疾書的樣子,我知道他一定是在靈感的驅動下要不得不寫點什么了。
我握住了……
我握住了童年的聲音
回憶著過去
朋友與我的笑聲
我握住了光
每天給我一絲的溫暖
每天給我一絲愛
我握住了此刻的空氣
讓我走進你的心
傾聽你的每一絲氣息
我握住了詩的味道
那是春天的味道
散發著一絲絲的暗香
總有一些關心
在身邊慢慢浮現……
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孩子,他有真摯的情感,他有著濃郁的詩意,而且是隨時隨地都能寫出讓你驚訝的詩句。他和其他孩子沒有什么不同,甚至還會比其他孩子缺少很多的溫暖和疼愛,但是他卻有著比其他孩子更豐富的精神成長。在他的詩里出現最多的詞匯就是“自由、快樂、童年、詩、媽媽”,他無數次地歌詠著這些在他幼小生命里最為重要的東西。他從不會寫詩到完全領悟詩歌的表達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同時還有遠超同齡人的表達水平,這讓我無數次驚訝于他的領悟能力。他曾告訴過我,他總會把寫詩這件事放在所有作業的最后,這樣他就會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他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去某一個地方,比如大樹下,小橋邊,這樣任風吹著,靈感也就來了。我想這樣的一個孩子的獨處時光對于他而言是多么的珍貴!他雖然缺少了父母溫暖的懷抱,可是他在詩里完全以另外一種方式找到了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會寫詩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多了一種表達自己的通道,他可以在思考里,在詩句里重新審視自己,關注自己,這無疑是一份禮物。
作為一個缺少關愛的留守兒童,他是值得我們同情的;但是在讀到了他無數的閃爍著晶亮星光的詩行后,我覺得他又是幸運的。我讀了他太多的關于思念爸爸媽媽的詩句,有時候甚至覺得即便我寫下一整張紙的安慰的話語也彌補不了他缺失的東西。那是一個無底的洞,所有的精妙的語句都無法直接抵達,而他只有借助于詩,或許才可以一點點填平。
我想我送給他的那本書,雖并不是多貴重的東西,但是我想我給他的應該是一個男孩子在班級里的“自尊”。事實證明,這是對的,他以超快的速度,將之前遺漏的內容完整地背誦了出來,而且聲音尤為響亮悅耳。我看到他流利背誦時眼角閃爍的光亮,是那樣耀眼奪目,而又動人。
這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情,小到對于整個班級整個學期來說不過是一粒微塵;但是我卻覺得這件小事足以讓他銘記,這樣一個炎熱的夏天的中午,他得到了愛和在乎。我從事童詩教學這么久,才漸漸明白,其實真正的童詩教學是不能僅僅靠技巧來維持的。在技巧之外,還應該有更多的東西值得我們關注,比如給予理解、包容、關注和喜愛,這樣才會更好地促進教學生成。這是小李這件小事給我的啟示,缺什么補什么,這種直奔主題的教學是應該值得深思的,甚至有時補得“精疲力竭”成了“于事無補”。在與任何一個孩子建立了師生關系之后,我都堅定地認為,傾注自己的愛和關注才是所有教學的根基所在。我曾經無數次在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面前講得口干舌燥,結果他們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絲毫進步,讓我十分沮喪。那時的我太天真地以為自己“法力無邊”“無所不能”,但是現實中學生灰暗的面容給了我一記響亮的耳光。這讓我一度萎靡了很久,不知道怎樣走下去。直到現在,我才恍然明白,先建立“師生關系”而后再談授業解惑,這是一個很清晰的秩序,不可以本末倒置,不然很容易事倍功半。
這一本幾塊錢的書,對于我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于一個急需這本書的孩子來說無比珍貴。而后他奮筆疾書寫詩的樣子其實就是回贈我的最好的禮物。雖然他目前寫詩已經達到高度的自由,本就不需要我去指導,但是這一個中午之于他,會成為溫暖他心靈的一束暖陽。他將自己內心的真摯的情感揮灑在紙頁之上,這才是屬于我的殊榮。
(劉春娥,徐州市賈汪區塔山鎮中心小學,221125)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