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師對精彩的好課的認識是這樣的:精彩的講解、熱烈的討論、響亮的掌聲、完美的結束。“精彩”最怕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去衡量它,一旦形成就容易僵化甚至走極端。精彩的課也許確實有以上一些特征,但并不是有以上特征的就一定是好課。大音希聲,大成若缺,冠軍總是跑在掌聲之前。好課也許不具有很多人認為的精彩點,外表甚至顯得拙樸。
一、它也許沒有頻繁的掌聲
“不錯”“你真棒”“很好”,這是很多教師對學生慣用的評價語言,甚至在公開課上學生一回答完就來點掌聲,其實這一開始能給人一點振奮,久了不免有點審美疲勞。
于永正老師說過,“實指性越強,學生越聽得明白,激勵性就越大”。恰當的評價才能給受評價者良性刺激,評價過高或者過低都不能收到好的激勵效果。對學生的評價當然要注重激勵性,但要激勵有因,有針對性才能收到良好的評價效果。“不錯”“你真棒”“很好”并非不能用,但有些必須給出理由,否則這樣的評價過于寬泛,怎么能達到激勵效果呢?好課里的評價應該是中肯的,如“你口齒清楚,聲音洪亮”“你能另辟蹊徑,很有創見”“條理清楚”等,這樣學生不僅得到了表揚,而且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些什么優點。不一定要用贊美詞,同樣是表揚,但收到的效果卻截然不同。
好課上教師要注意傾聽每位學生的回答,對于回答得不太好的學生能給出中肯的建議,學生聽后有所觸動、感悟。這一點教師應該做到,但是實際公開課里又有多少教師真的做到了呢?原因主要在于,教師并沒有仔細傾聽、發現問題,或者只是為了“粉飾精彩”一帶而過,一律給予贊美和掌聲。好的課堂上,不管是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還是建議性評價,都必須是教師經過諦聽、思考、辨析之后給出的,絕不是輕率地制造出一份熱鬧。
我曾就一些公開課上教師提問的后續處理進行過觀察,也就是學生未能很好回答教師的提問,觀察教師的后續處理。我發現很多教師在啟發誘導無果后,就另尋優秀的學生來回答,獲得掌聲和課堂“高潮”,卻把先前不會回答的學生“晾”在一邊了,一直到下課,他們都落寞在一隅。我聽過肖培東老師的很多課,他也會遇到回答不好的學生,但是當其他學生回答完畢后,肖老師會重新回到那位學生身邊,鼓勵他重新回答,于是我看到很多失去勇氣的學生再次鼓起了勇氣,很多當時沒有聽懂的學生后來經過思考獲得新知,很多有自卑退卻心理的學生突破了自我。響亮的回答在課堂回蕩!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動——在座聽課的老師沒有一個不會感動。這不再是僅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直抵心靈、成長的教育。不放棄任何一個,傾聽學生,需要的是教育的境界和底氣,需要的是相信學生也相信自己。
二、它也許沒有繽紛的課件
黃厚江老師把PPT“滿天飛”的課堂稱為“P課堂”。很多教師覺得上一堂公開課很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居然是做課件累。多媒體確實能給授課帶來便利,但它也是雙刃劍,對課堂有很大的制約和干擾性。它的形、聲都是具體可視可聽的,心理學里有先入為主的規律,學生一旦接受了第一印象,后面的想象、創造就會大受制約,思考和辨別亦受到干擾。比如語文教學里講究“不求甚解”,當繽紛的多媒體替代了想象和解讀,課堂雖然多了現代的氣息,但少了韻味和回味。而過于繁雜的多媒體課件制作牽扯了教師很多精力,使他們反而對授課內容鉆研不深。葉瀾教授認為好課的標準之一就是“好課要常態”,這樣的課還叫常態嗎?
其實好課并不是看用多少媒體,而是看這些媒體和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情境適不適應,操作是不是簡約,是不是能對教學效果發揮最大效益。以前在沒有任何多媒體的教室里也同樣培養了人才,現在我們有了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但也不能丟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好的板書美觀大方、靈動快捷、文化味濃、質樸可感,應該是優課的一大亮點。但我發現,現在的課堂,很多教師就在黑板上貼字替代板書,少了課堂的靈動和漢字文化的熏陶。
一堂好課,多媒體是提升學生記憶、理解、感知、想象的工具,而不應阻礙這些的實現。
三、它也許沒有各式的合作
當下合作探究被推崇,于是乎課堂逢提問必小組討論,每逢公開課便圍坐成圈,好像沒有這樣的形式就不算新理念課堂。一堂真正的好課,它也許沒有圍坐熱烈的討論,也許沒有課堂激烈的辯論。合作探究不是萬金油,好亂涂一氣,要從問題、內容、時機等方面看是否需要。有的學習環節是需要靜思、涵泳、品味的,而當課堂被各式的“合作探究”充斥,就只能產生有活動沒有體驗、有熱度沒有深度的結果。如《荷塘月色》的精彩句段,《背影》的流淚情節,都是適合涵泳和品味的,如果圍坐一起七嘴八舌大加論證一番,則完全破壞了文本的意韻。
一堂學生靜思、默念、涵泳的課堂,靜水流深。因為不管合作探究與否,都是為了調動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思維活動過程中判斷、推理、演繹,而要實現這些,很多時候是需要“沉浸式”學習的。所以,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應在“不可被替代時”才去使用。
四、它也許沒有“圓滿”的收場
一堂課,該學的知識學生似乎都掌握了,學生都大聲說“耶”,教學任務圓滿完成,這樣的課看起來似乎無可挑剔。同樣一堂課,師生帶著思索下課,因為問題的答案不止一個,因為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理解,因為還有另外一種假設、很多個“也許”,讓師生久久回味,難以釋懷,學生期待著下一課……這是師生共同探究的結果,是教師引導啟發在學生中的生成。前一種課是教師下結論,也就是黃厚江老師說的“傳遞結論的課”,不可能再有“可能”。這兩種課哪個更具有魅力呢?很顯然是第二種。因為這是有思辨質量的課,是有生成和拓展的課,更是民主和開放的課。師生通過民主科學的探究,打破了“圓滿”,反而走進了更為廣闊的世界。這是有生命力的課。其實,優秀的教師不但要有能力營造課堂的圓滿,更要有勇氣和智慧打破這個圓滿。
葉瀾教授認為好課是“有待于完善的課”,因為這樣的課才是真實的。再完美的“假課”都談不上有課堂生命力。追求課堂的完美并沒有錯,我覺得這個完美應該是完美調動學生活動、思考、參與,學生全員全程參與你的課堂活動,全身心投入你課堂的每一個環節,而不是答案的完美,不是既定任務按部就班完成的完美。
“心素若簡浮華去”,美女不打扮,好課“不精彩”。它也許靜悄悄的,也許很“土”。但正因為它去掉了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浮塵,反而顯現了真實課堂的質樸,盡管顯得不精彩,但它脫離了花拳繡腿的喧囂浮躁,實則暗流涌動,其實貨真價實,這正是它返璞歸真的最美華彩。請還課堂以樸實的精彩,學生只有置身這樣的“真課堂”才能學做真人。我們呼喚這樣的課堂,我們需要這樣的課堂。
(錢藝林,南通市海門區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226100)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