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2+3”模式下中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與需求,分析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現狀,論述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的對策,提出統一英語課程標準、形成梯度性的課程內容、強化教材整合、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增強師生交流、實現科目考核機制的貫通性、實行統一化管理等教學建議,為中高職英語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2+3”模式 中高職銜接 英語課程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2-0048-03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逐漸和國際接軌,高素質的英語應用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升學成為越來越多中職學生的選擇。在職業教育改革背景下,全國各地都在積極嘗試多種形式的中高職銜接,其中以“2+3”五年制分段培養模式尤為突顯。中高職銜接主要是課程的銜接。英語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良好的英語語言應用基礎,還要求學生培養良好的文化素養、提升人文素質。中職學生只有強化對英語課程的重視、打好英語基礎,才能夠在高職教育中快速跟上教學節奏,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由于不同中職學校在教育水平、教育資源以及師資力量等方面相差懸殊,當前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主要存在課程設置不連貫、課程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針對這些情況,為了進一步提升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使其在將來的就業中更加適應社會需求,必須加強中高職英語課程的銜接,對課程標準、內容、目標等進行有效統一,以節約教育資源,提升職業教育的綜合水平,為“2+3”分段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創建良好的實施環境,從而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更多合格的技能型高素質人才。
一、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現狀
(一)課程設置不連貫
英語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學生只有在前期具備良好的學習基礎,形成一定的基礎知識積累,才能在高職教育中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但是在實際的中職教育中,很多中職學校對英語課程的開設不重視,僅僅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年作為公共課程開設,甚至有的中職學校根本就沒有開設英語課程。這種課程設置上的不連貫性,導致學習內容嚴重脫節,非常不利于高職英語課程的正常推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吃力、英語能力得不到實質性的提升。
(二)課程標準不統一
課程標準主要包含課程性質、目標、內容、實施以及評價等指導性信息,是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性評價和考核的主要依據。雖然中高職院校都在英語教學中設置自己的課程標準,但是由于缺乏課程銜接的意識,在設置課程標準時雙方沒有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導致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課程標準出現比較大的出入,使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沒有可以依據的憑證。具體體現在三方面。
1.目標缺乏層次性
科學合理的課程目標對中高職英語課程的有效銜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能夠為其實施效果評價提供依據。但就目前來看,一是中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只是較為籠統地概括為聽、說、讀、寫等應用能力的培養,對具體的教學實施、文化素養、語言能力等方面的教學效果與要求沒有給出具體的規定;二是中高職院校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在目標設置上尚未達成統一意見,致使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性,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不利于學生英語文化素養的培養。
2.教材內容缺乏銜接性
中高職院校的英語教材類型多樣、形式不一,不同的學校在選用教材時,對內容的選取標準不一。有些中職學校選用省編教材,有些中職學校選用國家規劃教材;而在高職院校中,也分為兩種:自編教材和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如果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之間不形成聯動合作機制,容易出現教材內容不能銜接、教學內容重復的現象,嚴重打亂了學生的正常學習節奏。
3.課程評價缺乏貫通性
完善的課程評價是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能夠對課程教學實施的效果進行有效的判斷,進而為今后的課程改進和優化提供依據。課程評價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包括定量和定性兩個層面。當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中職英語教學評價機制,所以中職學校都是結合自身情況,利用過程性和終結性考試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自主評價;而高職院校除了以上兩種方式,還利用英語應用能力等級考試以及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等進行評價。
二、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的應對策略
(一)統一英語課程標準
改變以往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各自制訂課程標準的局面,形成科學合理的課程管理制度,鼓勵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彼此溝通聯系,共同商討課程標準的制訂,并積極鼓勵教師、學生代表、高星級飯店管理人員等一起參與課程標準的制訂。課程標準主要包括目標、內容以及結果。其中目標標準主要是針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而設置的教學要求,需要結合國家以及社會發展需求制訂統一的人才培養標準;內容標準是輸入性指標,主要針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什么樣的知識和技能等提出要求;結果標準是輸出性的指標,是對目標標準的實際踐行效果提出要求。在中高職“2+3”分段培養機制中實現英語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符合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對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制訂具體的課程標準之前,學校要對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專業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和掌握其對英語教學的訴求;認真詳細地對比分析中高職英語教學大綱內容,對內容上不銜接的部分進行整理歸納;積極汲取優秀的職業教育先進經驗,實現英語課程標準和專業課程以及崗位需求的有效銜接。
(二)形成梯度性的課程內容
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在學歷層次上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性。中職教育主要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高職教育而開展的基礎性教學,因此其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只是進行英語基礎能力的培養;而高職教育主要是對職業學生的進階性教育,學歷層級相對較高,教學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學生需要掌握高級飯店運營和管理相關的英語應用能力。由此可見,中職英語和高職英語的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貫通性。因此,在進行課程內容設置時,要從全局出發,保持兩者之前的梯度層級關系,對中職和高職教學內容進行細致化設置。
(三)強化教材整合
選擇合理統一的教材是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的重要基礎。中職教育主要是培養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因此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需要和職業技能有效融合。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教材時,根據“2+3”教學模式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以及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進行靈活性、合理性的選擇。此外,教師還要注重結合職業技能的需求,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創造性處理,實現語言教學和高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專業的有效融合,將英語教學和學生的崗位訴求銜接起來。同時,選擇的教材要具有層次性,在教學難易程度上呈現層級上升的模式。
(四)優化課堂教學模式
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結合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薄弱點,突出教學重點。二是深度分析和整理中高職兩種教材的內在聯系,對中職教材中的脫節內容進行補充教學,實現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上的有效銜接。三是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接受心理等,采取多樣化和靈活性的教學形式,迎合青春期學生的心理需求。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分組競賽的方式,吸引學生充分參與英語課程教學;也可以利用中高職學生喜歡玩游戲的心理特點,創設英語教學情境,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UMU學習互動平臺、微課、視頻、音頻、手機等,在互聯網條件下,設置在線互動環節,用PPT方式呈現上課內容,使課堂有聲有色,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習,讓英語學習的主旋律變成學生的交流、合作、展示和分享,使學生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五)增強師生交流
教師是中高職英語銜接工作的主要實施者和踐行者。英語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對整體的銜接效果有直接的影響。一是教師要緊隨時代的發展需求,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和優化,結合學生的職業需求以及心理訴求,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職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強化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實現語言教學和職業技能的有效融合;二是教師要走到學生群體中去,和學生創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情感交流,切實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以及英語學習需求,以提升課程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課程參與積極性;三是教師注重轉變教學方式,對學生保持溫和的態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實現科目考核機制的貫通性
當前由于中職學校對學生的英語考核方式比較單一,不能和高職院校進行有效的銜接。因此,為了實現中高職考核方式的一致性,要積極推行中職學校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將語言能力測試和英語職業能力測試有效融合,實現對學生學習效果以及知識掌握程度的綜合性評價。與此同時,利用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共享教學平臺,讓學生進行在線預習、課堂參與、考試等,并將其相關的結果數據作為過程性考核的標準之一,實現對中高職學生的全面評價。
(七)實行統一化管理
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形成平等的合作關系,在彼此溝通的基礎上,委托相同的教研室對英語課程銜接工作進行統一化的管理。通過這種方式,為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英語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搭建一條完善的渠道,實現對教學工作的統一規劃,更好地共同協商教學事宜。此外,為了確保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要積極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給予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經費支持,為其創建有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實施“2+3”五年制教學模式逐漸成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為促進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工作的有效實施,中高職學校要對實際問題進行深度研究,制訂科學合理的應對策略,為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創建良好的條件和氛圍,為職業院校學生綜合職業技能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賴秋香,邱鳳秀.“2+3”五年制模式下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路徑探析——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
[2]陳甜.中高職銜接升學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以廣西中高職銜接“2+3”升學制度為例[J].高教論壇,2019(9).
[3]黃小釗.中高職銜接背景下“2+3”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廣西教育,2019(3).
[4]黃小娥.中高職銜接“2+3”合作辦學模式的基本思路與長遠機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5).
[5]劉凱.中高職銜接“2+3”教育模式下控制測量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廣西教育,2017(7).
[6]徐政坤,倪士勇.實施“2+3”中高職銜接的探索與實踐[J].職教通訊,2016(21).
[7]周佩秋.中高職銜接“2+3”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6(9).
[8]黃菲.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下英語課程銜接的思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10).
[9]方玉琴.基于中高職教育銜接的英語課程體系建構研究——以機電類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研究,2014(1).
[10]張秀珊,魏鈴.淺析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的現狀及對策[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9).
注:本文系南寧市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3模式下中高職英語課程銜接的實踐與研究”(編號:2019B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羅火英(1978— ),女,漢族,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