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秋銀

摘 要:學生群體的抑郁頻發,影響了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針對這一現象,本文主要從“防”與“治”的角度進行闡述說明。在“防”方面,從了解自己、改善處境等方面做好抑郁易感群體的預防工作;在“治”方面,著重闡述認知心理輔導中的技術和方法,改善抑郁學生的負性情緒和思維。
關鍵詞:抑郁;情緒;認知;自動思維;心理輔導
一、抑郁概述
抑郁是一種持續性的心境低落,表現出“三低”癥狀,即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近年來,學生群體的抑郁頻發,在中學生群體中,它更是較為常見的心理失調表現。處在這種狀態下的學生生活、學習、人際等方面都受到較大沖擊,因此,對學生群體抑郁的“防”與“治”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抑郁易感性群體的預防
當心理輔導老師經過了解和評估,發現來訪者只是暫時受由現實情境引起的抑郁情緒的困擾,或心理輔導老師發現該學生為抑郁的易感性群體,這個時候雖然來訪學生并非有抑郁癥,但仍需進行引導,注意增強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對抑郁癥進行心理預防。具體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預防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1)引導學生面對、了解自己真實情況。當學生因為情緒問題來訪,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能真實地坦露,特別是自己身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自己平時的情緒處理方式等等,同時,輔導老師也可借助一些心理量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例如SCL-90等,對學生的心理狀況更好地了解。當輔導老師發現學生平時的人際交往、情緒宣泄等存在問題時,應引導學生思考,嘗試幫助疏導。
(2)向來訪的學生傳遞一些預防的科普知識?,F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抑郁癥存在誤解,認為心情不好就等于抑郁癥。此時,輔導者要向來訪學生傳遞一些抑郁癥的相關知識,解除存在的認識誤區,同時避免學生隨意給自己貼上“我有抑郁癥”的標簽。
(3)因人而異,制定預防措施或計劃。抑郁的發生多與個體本身的個性特征相關,大多心思比較細膩敏感,對自身健康過分關注,當有刺激性的因素或事件發生時容易誘發。幫助易感人群進行預防時,要考慮學生個體性差異,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方面考慮制定預防措施或計劃,同時有所側重,例如,對人際關系敏感自卑的學生重點幫助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幫助獲得友誼。
(二)預防內容
(1)改變抑郁的處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雷區”,即自己非常敏感、在意的事情,幫助抑郁的易感人群要注意不要陷入自己的“雷區”,或者意識到這樣的“雷區”存在并去調整它,是一個重要的預防點。例如,當學生總是行為退縮,不主動加入人群,但同時覺得“我是一個人,我被拋棄了”,容易產生孤獨感和拋棄感,進而產生消極情緒時,輔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發現自己人際互動中可以調整和改變的地方,主動一些去加入群體,則這種容易讓學生感到有抑郁情緒的情境會有所變化。
(2)找到合適照料人,建立信任者關系。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社會人,有一定的社會網絡,對于絕大部分份學生來說都有關心和愛護他們的人包括父母、朋友、老師等。我們可根據學生的信賴來找到相應的照料人,讓來訪的學生在生活當中有出現情緒問題的時候當自我調節不了時可找信賴的人傾訴,求助身邊自己信賴的照料人。當然,有部分學生因情緒問題來訪只是想有人聽他說一說,因為生活中沒有能讓自己好好傾訴的人,這提示我們應當學會傾聽。
(3)參加一項鍛煉計劃。運動是抑郁的天敵,特別是有氧運動。人體內的5-羥色胺、內啡肽與我們機體的愉快程度相關,而運動能提高5-羥色胺的含量(慢跑90分鐘能提高一倍5-羥色胺的含量,長期慢跑能增加它的活動力),同時,運動能促使身體分泌更多的頭腦嗎啡內啡肽,對個體的情緒調節起到重要作用,使之心情愉悅。因此,讓抑郁癥易感性個體或抑郁癥的學生堅持參加一項鍛煉,對抑郁的學生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4)建立積極思維方式,改變認知方式。理性情緒療法認為,人的情緒并不是由事件直接導致的,而是由我們的認知起作用的,同一個事件,不同的認知會帶來不同的情緒和行為。“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是三種常見的不合理認知?!敖^對化要求”的認知通常有“應該”“一定”等字眼,例如,學生“這次考試我應該考第一的”的認知,可調整為“這次考試我盡量考第一”;“過分概括化”的認知帶著“總是”“所有”等字眼,例如,學生“班里所有人都不喜歡我”的認知,可幫助其調整為“班里有幾個人不喜歡我”;“糟糕至極”則是將結果災難化,例如,當學生某次考試失利,他認為“我的人生完蛋了”時,我們可指出“一次考試失利就等于整個人生的失敗嗎”讓其思考,讓學生將認知調整為“這次考試失敗了而已,不能說明我的人生就是失敗的,它的影響沒有那么嚴重”。
三、抑郁癥學生的心理輔導
目前對抑郁癥的治療一般采用的是綜合治療計劃,即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相結合。生理方面主要是藥物控制,特別是當學生被診斷為中度以上的抑郁時,藥物治療是非常必要的,但本文只探討心理方面的干預。
進行心理輔導前,輔導者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觀念:抑郁是病理性的,它像是人“心理上的感冒”?,F實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知道抑郁是病理性的,甚至覺得就是單純由來訪者想太多導致的,總是讓來訪者振作起來。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方式要求和對待來訪者,只會令其無法自拔,更加絕望。
(一)支持性的心理輔導。對抑郁癥的學生而言,支持性的心理輔導是非常必要的。支持性心理輔導旨在加強來訪者對精神應激的防御能力,幫助來訪者控制混亂的思想和感情,重建心理平衡。
(1)傾聽。旨在幫助來訪學生負性情緒的疏導和宣泄,讓學生內心的“滿灌”暫時變得“空曠”,從而能較為清晰和理性。
(2)解釋。采用避免與來訪學生矛盾和來訪者誤解的表述,適時適當地詢問來訪學生自己聽到的信息或意思是否正確,方便更準確地了解來訪者,同時給來訪者以被關注、被關心、被尊重的感覺。
(3)指導與建議。引導學生接受現實,同時積極行動,將“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視為一種生活態度,可指定行動計劃,每日安排一定量的活動,讓自己將“胡思亂想”的時間用來性的,同時也不過度,避免自己過多的壓力。
(4)鼓勵。引導來訪學生認識患有抑郁癥并不意味著從此沒有好生活,因為它也讓我們發現自身可能存在的比較不完整或脆弱的地方,在此時我們發現了,也許是一個健全人格,完善自我的契機。
(5)調整關系。如上文所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社會網絡,如果能將患有抑郁癥的學生的社會支持網絡調動起來,學生應對抑郁癥的資源將變得更加豐富。
(二)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認為個體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據此主要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目的,前文提及的理性情緒療法也屬于認知行為療法,這里主要介紹貝克認知療法中最常用的兩種應對學生抑郁狀態的技術。
(1)識別自動思維。自動思維是貝克認知療法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插在外界事件和個體對它們的情感反應之間的想法,自動思維經常出現并且速度很快,個體往往沒有意識到它的發生,也不會去檢驗和思考其是否有效或合乎邏輯,是一種反復呈現的思維方式。輔導者需要和來訪的學生一起發現其出現焦慮、悲傷的情緒背后起作用的固定自動思維。通常,需要學生將遇事當時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對其中出現的負性的、消極的念頭進行總結,發現自動思維。例如,一學生一次被老師提問回答不上來,非常沮喪消沉,其背后作用的自動思維可能是“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沒用”等想法。發現自動思維的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是輔導者詢問來訪學生,當對事件作出反應時出現在他們腦海里的想法是什么。通過提問可以讓來訪學生有意識地去識別和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并逐漸學會自己主動識別和發現自動思維。
當來訪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地識別自己的自動思維時,輔導者可布置家庭作業——功能失調性想法記錄表(見圖1),從而幫助來訪者在自己情緒低落的情況下更好地調節自己。
圖1 功能失調性想法記錄表
說明:當你體驗到一種不愉快的情感時,記錄下看起來是刺激了情感的情景(如果情緒只在你正在思考、做白日夢等情況下出現時,請記錄下來)。然后記錄下與情感想聯系的自動思維。記錄下你對這一想法相信的程度(0%,一點也不相信;100%,完全相信。對情感的評估:1=很輕;100=最可能的緊張)。
(2)現實性檢驗。
現實檢驗即對學生心中的負性想法在現實中進行檢驗。認知療法強調對認知的調整和改變,當學生處在抑郁狀態當中時,會產生許多自己想象當中的負面、消極的場面,夸大外在的問題和壓力,認為負面的事情一定會產生,或者一定會產生非常可怕的結果,持續讓自己活在可怕的想象當中。此時,輔導者可以引導學生意識到可怕的最可怕的情況已經被當成事實發生在自己的腦海當中,何不在現實當中試試,說不定結果并未那么糟糕。學生通常在鼓勵之后會稍加嘗試。因往往學生是夸大糟糕的結果,當學生真正對自己想象當中的可怕場景在現實當中加以檢驗,看看自認為的可怕的事情是否真的發生時,現實的相對好的情況可用來推翻其恐怖想象,多次之后,來訪學生通常都會發現很多情況下是自己想得太糟糕,從而達到逐漸改變負性思維和信念的目的。
四、小結
目前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社會的關注,但這也是目前我們國家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的薄弱環節。針對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生群體自我調節能力,幫助學生發現和建立自身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將有效化解抑郁情緒,使易感人群得以對抑郁癥有效預防。同時,我們也需要掌握有效的抑郁輔導方法,對已被診斷為抑郁癥的學生進行輔助性的心理援助,給予支持性的幫助,輔助調整不合理的思維,從而在專業機構治療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作用盡量幫助其走出抑郁心情,感受陽光生活。
參考文獻
[1]侯筱菲.內觀認知療法對抑郁癥患者認知偏差干預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天津醫科大學,2012.
[2]JudithS.Beck.認知行療法:基礎與應用[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