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妍
摘 要:新時期的幼兒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實現國家富強、民主、自由的中堅力量。對于學前教育而言,務必要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其中,引導幼兒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及內涵,強化幼兒的愛國意識及民族自信心。對此,筆者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研究背景,通過一系列創新的教育手段,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學前教育的全面融合。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學前教育;融合;反思
引言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不但要樹立幼兒良好的道德觀念,還需要加強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滲透。中華傳統民族文化中蘊藏著大量的經典文化、優秀精神等,將其靈活地運用到現代學前教育中,促使幼兒教育課程更豐富、更有趣,這對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提高綜合素質等發揮著積極作用。
一、新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學前教育相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個別幼兒教師及家長不重視幼兒傳統文化教育
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一些幼兒教師及年輕家長受到的影響比較大,通常會傾向于引入西方教育理念,久而久之,幼兒的啟蒙教育逐漸失去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尤其是一些幼兒教育存在“非本土化的雙語”問題,其實,對于這種融入西方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而言,能夠借鑒,但是不能夠完全照搬。但是,愈來愈多的幼兒教育在形式、內容、手段等方面呈現出西方化的傾向,這是極其可怕的一件事情。
(二)一些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雖然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很多寶貴的教育資源,不過有一些卻與當前的社會發展不相符。一般存在爭議比較多的有:在古代比較注重“幼儀”或“童子禮”等,這對幼兒的身體動作有著非??量痰囊?,這在當前社會中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古代教育注重體罰,幼兒更是如此,但是卻與現代教育理念及法律相違背;傳統教育中過于注重尊卑,這在現代教育理念中是不被認同的[1]。對此,該如何正確應用中華傳統文化是當前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學前教育相融合需要反思的地方
在現代學前教育工作中,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已成為一個主流趨勢,這也是很多幼兒教育工作者重點思考的一個熱點內容,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其進行探索和總結。
(一)需要處理精華和糟粕之間的關系
在現代學前教育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我們需要認真識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將其中一些消極、頹廢、負面的內容剔除出去,嚴格杜絕“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與現代社會理念相違背的理念灌輸,以便于在對幼兒實施教育前,能夠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傳遞下去。
(二)需要處理灌輸和融入的關系
盡管在西方教育理念中,灌輸式是一個專業術語,不過在古代教育中,有不少與“灌輸”觀念相吻合的做法。例如,施教者具備絕對的權威,往往會運用體罰等手段運用在幼兒教育工作中,這在現代教育理念中是行不通的,因為在現代幼兒教育工作中,灌輸具有強制性的特點,而融入是積極性的,能夠被幼兒主動接納的,所以,在當前的幼兒教育活動中,一定要順應幼兒的性情、尊重幼兒的人格及權利。
(三)需要處理行為規范與價值觀之間的關系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其行為活動往往是自發的,并未形成穩定、成熟的價值觀,也無法對博大精深的文化價值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認識。對此,幼兒教師需要注意言傳身教,向幼兒介紹責任、理想等一些優秀品德。對此,在現代幼兒教育工作中,人格塑造是一個核心內容。不過,一定要注意避免傳統文化中的表面化的行為儀式,不應苛求幼兒的循規蹈矩,由教師及家長做好表率,對培養幼兒健全人格做鋪墊。
三、新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學前教育相融合的路徑探索
(一)在幼兒游戲中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
對于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來說,幼兒教師需要設置具體、清晰的教育目標,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釋放天性,并從中獲得教育。由此來看,游戲已成為當前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開展幼兒區域游戲的過程中,可以將花燈、風箏、布老虎等融入進去,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在語言游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兒歌、童謠、繞口令等,鼓勵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有魅力,真正地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二)引導幼兒以誦讀的方式去了解民間故事
幼兒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鼓勵幼兒進行古詩詞的朗誦,這能夠培養幼兒的誦讀興趣。古詩詞具有獨特的韻味、形態、節奏、韻律等美感,能夠使幼兒獲得潛移默化的熏陶。當然,一些古詩詞里面蘊藏著一些典型的民間故事,幼兒教師在為幼兒進行講解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通過誦讀古詩詞能夠逐步增強幼兒的文化修養。例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鼓勵幼兒對《三字經》誦讀產生興趣;當幼兒犯錯的時候,通過經典講解,使幼兒能夠明白什么是羞恥心;在飯前、睡前等零碎的時間段,可以結合周圍的情景為幼兒講解《嫦娥奔月》、《鋤禾》等蘊藏的一些故事,逐漸讓幼兒理解優秀的文化,并由此展現鄉村獨特的印記,從而對幼兒起到教育與引導的作用[2]。
(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
幼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注重師生互動,并由此來引導幼兒了解民俗和民風。一般來說,很多優秀的傳統道德、節日文化等是與民俗、民風等有著直接的相關性,特別是民俗的儀式感則是幼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路徑。利用體驗式教學活動、良好教學環境的創設等一系列教學方法,鼓勵幼兒在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一些傳統節日中去了解與其相關的民俗文化,由此能夠增強幼兒對民俗文化的認知與理解;通過一些特殊的食材、吉祥物等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由此能夠使幼兒對民俗的儀式有一個更清晰地認識,并從中獲得一些教育和熏陶。
四、結束語
整體來看,若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學前教育的全面融合,則需要注重宏觀與微觀的相互滲透,結合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認知規律、基礎能力等對其實施教育,將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的責任、良知、守禮、理想、真誠、氣節等優良美德傳遞給幼兒,使其獲得更好地發展,為開展成功教育指明方向、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陳燕琳.古之風采 今之幼教——幼兒教育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與開發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00(002):95.
[2]趙玲.古之風采今之幼教——學前教育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與開發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2019,000(008):P.21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