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珍
摘要:積極探索小班表演區的環境創設和積極參與指導小班表演區幼兒游戲水平是吸引幼兒來到幼兒園的基礎。
關鍵詞:創設、音樂、互動
創設一間屬于孩子們的音樂天地
每當開學來臨之際,老師們都在忙著創設各個區角環境,在創設小班表演區時我們首先要明白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剛剛來園,對于幼兒園的一切都不太熟悉,沒有太多的經驗,作為老師研究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習方式是創設環境的基礎?!?--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就指出,3--4歲幼兒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鳥鳴,風聲,雨聲等好聽的聲音所吸引,喜歡聽音樂或觀看舞蹈、戲劇等表演。經常自哼自唱或模仿有趣的動作、表情和聲調,能模仿學唱短小歌曲,能跟隨熟悉的音樂做身體動作,能用聲音、動作、姿態等模擬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生活情境?!吨改稀分羞€強調,游戲是幼兒極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幼兒自己的生活是其學習的最重要的途徑。正如日本幼教專家吉圓子所說的那樣:“孩子僅僅聆聽語言是不能學到東西的。孩子要通過自身整個身體與外界事物的接觸才能得到教育,通過手及身體的接觸使身心和頭腦運作起來?!弊尯⒆訌挠螒蛑谐砷L。孩子們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發展離不開游戲??梢钥闯鲇螒蛟谟變撼砷L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在創設環境中我們除了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還要給予孩子游戲化的環境?!毒V要》中也指出幼兒的藝術學習中應該在富有探索性、創造性的環境中進行,為幼兒創設自由、輕松、和諧、積極的環境和氛圍。
小班幼兒對于聲音特別敏感,對于聲音的高低,聲音的強弱,聲音的音色都能很好的辨別出來,喜歡用各種各樣的物體敲打出聲音如筷子,小勺來探索聲音。我們可以在表演區里探索出一塊讓孩子尋找聲音的地方,鼓勵孩子搜集生活中的聲音,把收集過來的能發出聲音的東西擺放在表演區,讓孩子和環境就有了互動,適當的更換物體可以讓幼兒有了新鮮感,有了趣味性。這樣孩子們會越來越多的喜歡上這里,作為老師我們可以讓孩子講講自己是怎么發現并找到這個好聽的聲音,比如在清掃落葉的時候會發出沙沙的聲音,孩子們可以拿來能夠代表沙沙聲的物體,如瓶子里裝滿大米等,旁邊還可以附上一片葉子加以說明,告訴孩子。后面來的孩子還可以繼續尋找。其實孩子們在尋找的過程中就是感受大自然中的美。
我們在表演區當然不會忘記擺上各種各樣的樂器,小班幼兒對于樂器愛不釋手,尤其是能敲出不同音色的樂器如馬林巴,我們在表演區可以多投放像這樣類型的樂器,能夠演奏出不同聲音的樂器,在打擊樂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幼兒手偏小,手部肌肉孩子發展,拿不了過大的樂器,因此不適宜投放體積過大的手拿玩具,如大型的鈴鼓。
一、從聆聽到欣賞,感受與表現
前面說的都是環境創設和樂器的選擇,下面我來說說有關小班幼兒音樂欣賞部分。欣賞是需要步驟的,我們要讓孩子先學會聆聽,聆聽音樂的特點,從而感受音樂的美,再從感受音樂的美過渡到讓幼兒用肢體或者樂器把美表現出來。歌曲和舞蹈是幼兒欣賞與感受美最直接的體驗。在選擇純音樂上我們可以從進行曲和搖籃曲進行選擇,進行曲節奏鮮明有動感,幼兒容易掌握節奏特點,搖籃曲節奏舒緩,可以讓幼兒用肢體感受音樂的美。
在樂曲的選擇上作為老師也要對音樂欣賞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節奏感
強的進行曲和優雅的搖籃曲和優美的回旋圓舞曲,它們在表達的感受的時候就是不一樣。比如當我們播放進行曲時,你一定會跟著節奏一二一的進行踏步,是的這就是進行曲,曲調節奏鮮明,多用打擊樂器演奏節奏更為明顯。選擇這個進行曲進行打擊樂的最好的選擇,幼兒容易掌握節奏的特點。進行曲又分為行軍進行曲,戰斗進行曲,迎賓進行曲和與動員進行曲。我們可以讓幼兒選擇大鼓,沙錐等樂器的進行演奏,還可以讓幼兒根據音樂強弱規律在敲打樂器時注意力度的變換,當音樂聲音變小了,幼兒進行小幅度的敲打。當音樂聲音變大了,幼兒進行大幅度的敲打,感受由強變弱或者由弱變強的音樂美感。比如搖籃曲也叫催眠曲,搖籃曲的音樂形象一般都具有溫存、親切、安寧的氣氛。它的曲調比較平靜,舒緩,優美,充滿母親對孩子未來的愛和祝福。幼兒在使用打擊樂時,會選擇一些敲起來比較輕的樂器,比如碰鐘,三角鐵等,在敲打時要輕要緩慢,讓幼兒學會一邊聽音樂一邊敲,感受音樂的美,幼兒還可以晃動身體用肢體感受美感。還有一種曲式叫做舞曲。舞曲是指根據舞蹈節奏寫成的器樂曲或聲樂曲。作為器樂體裁的舞曲,來源于舞蹈的伴奏曲。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的舞曲逐漸脫離舞蹈,發展成獨立的器樂曲。
二、師生互動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區域活動,我認為每一次的區域活動就是促進幼兒學習發展的機會,區域活動就是幼兒在教師準備的環境中進行的自由、自主、自選的活動。幼兒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創設的環境中自由交往、自主操作,或許經驗和獲得發展的?!?--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明確指出,游戲是最適合幼兒天性的活動,是幼兒完全自主、自發、全身心地投入的游戲,因此游戲中的幼兒是積極主動的“自我指導的學習者,”“他們在沒有外部壓力和沒有反饋和欣賞的、純自主的情景中學習”。陳鶴琴先生稱之為“以自動代替被動。自動地學習,自發地學習”,因此學習的效果最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實行)》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孩子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在表演區中作為老師我們要帶動幼兒學習聆聽音樂,帶動幼兒感受音樂再帶動幼兒去表現音樂,在這過程中我們會有這樣的問題,孩子根本不能安靜的坐下來聆聽音樂,打樂器的時候無法打到點上,如果一直敲敲打打孩子很快的就會沒有了興趣,當出現了這些問題我們又該怎么處理?以下是幾個好辦法。
1、用肢體動作感受音樂
首先我們要清楚幼兒的注意力時間很短,幼兒是好動的。我們要遵循幼兒的特點,教師在放一首音樂的時候,作為老師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讓幼兒感染,比如當播放搖籃曲的時候,教師可以把自己比喻成搖籃,孩子們就是搖籃中的娃娃,隨著搖籃一起晃動,在肢體晃動的過程中,要使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進行晃動,其目的就是讓幼兒更好的去欣賞音樂。當播放歡快的音樂時,如歌曲《愛我你就抱抱我》,可以用跳躍的方法,讓幼兒先感受音樂的節奏節拍特點。
2、鼓勵幼兒自主的探索樂器
當音樂欣賞完成后,教師鼓勵幼兒自己選擇樂器,小班幼兒對發出不同聲音的樂器新鮮感特別的強,他們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他們很少用音樂來選擇樂器,我們鼓勵他們大膽選擇作為成人不要進行干涉,如果他們選擇的樂器適合音樂的表現我們進行鼓勵,如果不是和我們讓幼兒繼續選擇,讓幼兒通過聲音來尋找,教師這個時候也要選擇一種樂器,因為幼兒能力有限,在音樂的表現上還有所欠缺,教師可以帶動幼兒,成為合作者。
3、激發幼兒探索樂器的新玩法
有時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慢慢的來到表演區的孩子越來越少,他們的興趣也慢慢的減少。他們對表演區的樂器的敏感度也慢慢減少。出現這些問題作為老師你有沒有想過究竟是為什么呢?其實我認為就是創新問題,樂器玩法沒有創新,一個東西長期使用總會讓人覺得沒有新鮮感,一味地單一化會讓孩子很難再感興趣。因為幼兒的學習特點是在游戲中進行,我們可以讓幼兒盡量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樂器,除了教會他們正確的使用的方法,我們可以根據音樂的月段特點,如音樂的A段選擇一種樂器,音樂的B段選擇一種樂器進行演奏,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演奏更加讓幼兒感興趣,“挑一挑摘桃子”,如果“桃子”永遠在一個位置,永遠都能摘到,跳著跳著就沒有了意思,我們為何不把“桃子”變換一下位置呢,變化了位置孩子才更具有挑戰性更感興趣,作為老師學會觀察孩子,知道每一位孩子的能力在哪,這樣才能把“桃子”放到更適合孩子發展的地方,這才是教育的真諦,幼兒游戲水平的水平。
區域活動強調的是幼兒的自由、自主的活動。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幼兒創設適宜的黃精、提供適宜的材料,通過物化目標的材料引領幼兒的活動,或者通過與幼兒的共同游戲間接實現對幼兒的指導。
藝術是幼兒的精神世界,藝術是幼兒對生活的感觸,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藝術形式,音樂它是一種美化心靈的藝術,在音樂中孩子們可以自由的展示自己,樹立自信,讓孩子們在音樂的海洋中成長,讓孩子用心去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妙聲音吧,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為孩子創建一個這樣美好動聽的音樂活動表演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