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芳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因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新知的機會,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如何組織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學習活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現結合教學實踐,談點自己的認識。
一、創設良好的小組合作氛圍
分好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基礎,應根據學生的認識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通常為四至六人一小組。這樣,縮小了小組間的差別,真正體現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
小組成員的組合要怎樣才能達到有凝聚力?在實踐教學中,我曾經嘗試過,讓學生自己組合,目的是使成員彼此間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動參與、互教互學、合作探討。通過一段時間的合作學習,我發現,小組成員間確實是很有默契,活動也有共同目標,但組間活動效果差別大,有的組在短短時間內就已高效完成任務,而有的組卻絲毫不為所動,無從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學生的組合往往是優生與優生走在一起;調皮的與好玩的走在一起;學習基礎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來,小組的合作就難于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于是,我在尊重學生自愿的原則下,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并適當運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全班學生重新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組間搭配力求做到均衡,無明顯差異,便于公平競爭。并要求各小組的成員相互友愛,坦誠相待,民主平等。學習小組經過合理、優化地重新組合,由學習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明顯見效了。
二、小組合作學習貫串教學始終
(1)復習中創設情境
作為復習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通過全體的討論參與,了解了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及方法。一方面復習了解答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為新課的學習打下基礎,讓學生逐漸解決了新課的重、難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為提高。
(2)新授中啟發心智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引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師生、學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相互評議,以達到訓練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
1.獨立思考:讓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學生在小組合作前必須有一個較為充足的獨立思考時間,在自己原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上感知新知,進行思考,而不僅僅作為小組中的一位聽眾。教師在此時要鼓勵學生。特別是能力中等和較弱的學生,引導其觀察,審題。
2 .組內討論:讓小組內各成員交流各自思考的成果,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形成初步共識,得出結論。
3.讓各個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發表各組的意見。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可以把小組的認知成果轉化為全體組員的共同認知成果,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互相啟發,開拓思維,更可糾正小組全局性的錯誤。
4.引導評價: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議,從而對例題的解題思路及方法進行了概括、小結。小組合作學習中,同樣需要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放”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獨立思考,討論交流,而后因適當的“收”,集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小結,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同時質疑問題,以求開拓創新。
(3)練習中提高效率
“精講多練”一直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努力實現的教學形式。其實,這里的“多練”不僅指練習的數量上,更多是在質量上的要求。而小組合作學習,一方面加大了學生的參與率,另一方面也是實施分層教學思想的有效形式,從而保證了練習的有效性。合作學習中,老師就要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重、難點,結合班級學生實際,選擇和設計能激起學生參與學習認知功能的思考題,討論題,提高同伴間合作的效率。如教學“長方體有幾個面”,讓學生在小組進行合作數,討論出不數漏,不易數錯的方法。由于數法有多種,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數法,同時在小組討論中,還能互相啟發與提示,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與積極性。
三、拓展合作學習形式
1.適時進行多樣化交流。
適時交流,給予了不同能力的學生展示自己發現的機會,每個人還將會得到來自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信息。交流時問題的設計,應具有開放性,能包容多種答案,應讓每個學生有話可說,一方面交流不會“冷場”,另一方面要遵守“有相同意見可不重復”之規則。交流中有述說、有補充、有傾聽、有啟發,使有效合作得以實現。
2.靈活運用多種合作形式。
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問題解決,積極運用“做數學,活動中學數學,合作學習也是教學目標之一”等先進理念,可以豐富小組合作的活動形式。如學習“角的認識”,學生在小組內人人操作,畫角、剪角、折角、然后交流每個人的發現,不一會角的基本特征學生就能完全了解。在學習“人民幣”時,可讓學生先自愿組成小組購物。在購物過程中鞏固對人民幣的認識或簡單計算。除此之外,還可利用同桌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形式。
四、重視合作學習評價
心理學認識: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識和力量。因此,恰當、有效地評價,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快樂,能激起學生參與合作的愿望。
1.課堂評價。“你的想法真了不起”,“這個小組辦法多,合作好”。許多教師能針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閃光點、成功點,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有的教師用“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先完成任務,就可奪得紅旗”來激勵;有的教師在黑板右邊畫一個統計表,對討論交流積極,獨立思考用心,匯報正確有代表性等,采取記紅星、記對號來評價和鼓勵。
2.定期評價。
在兩周或一個單元教學后,進行“個人與小組”評價活動。先是組內評價個人,后組間互評,最后教師綜合評價。如“愛動腦筋的學生、樂于助人的同學;紅星最多小組、進步最快小組、最團結小組”等均會產生出來。有的教師在開展“評價”前后,利用實踐活動等形式,現場組織一次小組合作研討,讓學生體會合作優勢,同時加強合作意識和合作習慣培養。
如何使我們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更上一個層次,我們教師只有認真分析影響數學課堂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因素,并在教學中加以探討,并進行合作學習的反思和總結,不斷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才能彰顯學生發展的價值。
多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由地去飛翔;多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多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獨自去探索。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獨特的感受,走進課堂,同教師、教材、同學對話,在小組合作中自主探索,親身體驗,生成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和獨特的見解,這將是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