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圓圓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手術室 湖北 武漢 430000)
肝癌已經成為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且非常嚴重的一種惡性腫瘤類疾病,其發病率水平在所有腫瘤病變當中高居第3位,僅次于胃癌和肺癌。隨著近些年來臨床影像學及外科手術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肝癌患者治療效果也在不斷提升,患者的預后有了明顯的改善[1-3]。本文研究原發性肝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切除治療期間接受手術室整體式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匯報如下。
選擇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原發性肝癌患者86例,根據手術期間手術室護理模式的差異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接受常規手術室護理的43例患者為對照組,接受手術室整體式護理干預的43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性37例,女性6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56.8±6.5)歲;肝癌病史1~13個月,平均(4.1±0.6)個月;觀察組中男性34例,女性9例;年齡41~74歲,平均年齡(56.6±6.2)歲;肝癌病史1~17個月,平均(4.5±0.7)個月。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對照組:接受常規手術室護理,觀察組:接受手術室整體式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首先需要采用溫柔、和藹的語言與患者之間進行溝通,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拉進護患之間的距離,盡可能多的給予患者鼓勵與安慰,使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消除。將術中相關操作步驟及既往手術治療成功的實際案例向患者進行介紹,幫助其充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另對于存在負性情緒的患者,需要給予人性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其以良好的心態迎接手術治療。(2)手術室內溫度調節:患者入室之后需要根據其自述的實際感受,對室內的溫度進行調節。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輸注液體需要保持在37℃左右。如果需要輸注血液,在手術操作開始前30 min,將其置入到恒溫箱當中,在經過加溫處理之后再輸注,或實施暖風機保暖。(3)液體外滲的護理干預:選擇理想靜脈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保持通常,在穿刺操作成功之后,以膠布對針頭實施固定處理,并采用小夾板進行適當的固定約束。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要加強巡視,注意對液體輸注速度及部位進行觀察,有液體外滲情況發生的時候,需要第一時間停止操作,并在更換位置的時候,重新建立靜脈通道。以酒精擦拭或硫酸鎂濕敷的方式對滲液部位進行處理,使局部疼痛感減輕,從而避免腫脹現象的發展。(4)壓瘡護理。手術操作期間患者處于麻醉狀態,肢體的感覺能力較弱,如果體位不當,對局部組織造成壓迫而導致出現壓瘡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在操作期間需要保證床單無菌,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注意對約束帶的松緊度進行調節。結合人體力學擺放體位,使壓力盡可能減輕甚至消除。定時對受壓位置的皮膚情況進行觀察,通常情況下建議每隔30~60 min進行1次檢查,可對受壓的位置適當按摩,使血液循環速度加快。
(1)手術操作時間和操作期間出血量;(2)麻醉蘇醒時間、術后疼痛消失、下床活動、住院總時間;(3)術后感染發生率;(4)對護理服務滿意度;(5)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評分。
滿意度:以我院自擬問卷,采用不記名打分形式,在出院當天,調查護理滿意度,問卷滿分為100分。<60分不滿意,≥60分且<80分基本滿意,≥80分滿意[4]。
疼痛:采用VAS法評價疼痛程度,10分為最高分,分數低說明疼痛程度輕[5]。
以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計數和計量資料分別進行χ2和t檢驗,分別以[n(%)]和(± s)表示。
觀察組手術操作出血量較對照組更低,手術操作時間較對照組更短,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操作出血量和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手術操作出血量和時間比較(± s)
組別 例數 操作時間/min 出血量/mL觀察組 43 59.76±12.05 31.68±4.52對照組 43 72.38±14.92 69.72±5.13 t 27.413 32.160 P<0.05 <0.05
觀察組麻醉蘇醒時間、術后疼痛消失、下床活動、住院總時間較對照組更短,組間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麻醉蘇醒時間、術后疼痛消失、下床活動、住院總時間比較(± s)

表2 兩組麻醉蘇醒時間、術后疼痛消失、下床活動、住院總時間比較(± s)
組別 例數 麻醉蘇醒/min 下床活動/d 疼痛消失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3 51.06±4.851.83±0.28 3.13±0.68 6.35±2.52對照組 43 70.83±6.293.79±0.84 7.54±1.62 9.06±1.75 t 21.086 3.664 5.983 4.736 P<0.05 <0.05 <0.05 <0.05
兩組術后感染事件分別發生1例和6例,且觀察組較少,發生率分別為2.3%和14.0%,組間數據比較(P<0.05)。
觀察組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組間數據比較(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n(%)]
觀察組術后3 d VAS評分低于術后當天,組內比較,差異顯著(P<0.05),術后當天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3 d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術后當天 術后3 d t P觀察組 43 7.10±0.43 1.56±0.25 7.814 <0.05對照組 43 7.35±0.61 4.83±0.27 3.976 <0.05 t 1.037 4.221 P>0.05 <0.05
肝癌的臨床病死率水平較高,對廣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6]。大多數肝癌患者在病情被確診的時候,往往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階段,需要盡快通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7-8]。相關領域的報道指出,如果在中晚期肝癌患者手術過程中,沒有能夠實施全面有效護理,出現各種并發癥的可能性較大,以電灼傷、液體外滲、低體溫等最為常見,使病情的好轉受到嚴重的不利影響[9-10]。本次研究中,接受手術室整體式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達到93.0%,高于接受常規手術室護理的對照組患者76.7%,且觀察組術后僅有1例感染事件發生,少于對照組的6例,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操作期間出血量、麻醉蘇醒時間、術后疼痛消失、下床活動、住院總時間、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評分等觀察指標數據表現也均較對照組更為理想。充分說明,原發性肝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切除治療期間接受手術室整體式護理干預的優勢性和必要性,今后可以將該模式作為肝癌患者腹腔鏡圍手術期護理的常規模式應用,使患者的病情能夠得到更好的控制,使其轉歸更為理想。總之,原發性肝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切除治療期間接受手術室整體式護理干預,能夠減少術后感染事件的發生,控制操作期間出血量,縮短手術操作時間、麻醉蘇醒時間、術后疼痛消失、下床活動、住院總時間,大幅度減輕疼痛,使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