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潔,吳宏良,陳湘南
(1汕頭市金平區人民醫院中醫骨傷康復科 廣東 汕頭 515000)
(2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中醫科 廣東 汕頭 515000)
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高,已經躍居世界各種常見病的第7位,患者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絕經期后婦女[1],且大約16%女性和5%男性會出現有癥狀的椎體骨折[2]。骨質疏松性骨折最常見的是椎體骨折[3]。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是由于骨質疏松癥導致椎體骨強度減低、骨質量及骨密度下降,在沒有明顯外力或輕微外力的作用下即發生的骨折[4]。對于OVCF的治療,在治療骨折的同時,必須早期抗骨質疏松治療,有利于促進骨折的愈合,同時也可以降低骨折再發率[5]。本文通過對補肝腎強督脈為治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各項試驗指標的觀察,來探討其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于汕頭市金平區人民醫院骨傷科病房94例確診為肝腎虧虛型OVCF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隨機分成試驗組對照組各47例。年齡60~92歲,平均年齡(72.4±6.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脊椎穩定性良好,無神經系統損傷,無法耐受手術等符合保守治療的適應證。
排除標準:(1)排除繼發性骨松患者;(2)排除與可引起慢性腰背痛并導致骨質萎縮或骨折的疾病,比如骨髓瘤、轉移瘤、血管瘤、結核、化膿感染等疾病所造成的椎體病理性骨折者;(3)合并嚴重心、肝、腎等系統疾病者;(4)排除濕熱、淤血等其他證型的OVCF。
1.2.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骨密度的測定方法》,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測定股骨的骨密度值,Tsore≤-2.5,即為骨質疏松。且滿足以下條件:(1)經影像學(X線、CT、MRI)檢查有陽性結果的椎體壓縮骨折;(2)脊柱在體格檢查時出現局部的壓痛、叩擊痛,站立和行走時疼痛加重;(3)嚴重的腰背部疼痛史,伴有或不伴有畸形。
1.2.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要求》中醫癥候,經辨證論治為“肝腎虧虛型”,其臨床表現包括:腰膝酸軟,脊背疼痛,腰背彎駝,機體無力,身體怕寒,體溫增疼痛減,手腳冰涼,耳鳴眼花,記憶力降低,舌頭淡薄,脈弦緊,或舌紅,脈細滑等。
兩組基礎抗骨質疏松治療均使用阿侖膦酸鈉(70 mg/周)+鈣爾奇D(600 mg/d)。分期指導患者功能鍛煉、調整生活方式貫穿于患者治療的始終。
第1療程:前6周:試驗組應用阿侖膦酸鈉(70 mg/周)+鈣爾奇D(600 mg/d)+加味四斤丸顆粒劑(肉蓯蓉10 g、牛膝10 g、木瓜10 g、鹿角膠5 g、菟絲子10 g、狗脊15 g、杜仲15 g、續斷15 g,1劑/d),對照組應用阿侖膦酸鈉(70 mg/周)+鈣爾奇D(600 mg/d)。兩組均予椎體壓縮骨折整復,指導患者平臥硬板床休息、腰背部墊枕及指導患者在床上行五點支撐法、三點支撐法等腰背肌功能鍛煉。
第2療程:7~48周。試驗組選擇鈣爾奇D(600 mg/d)、阿侖膦酸鈉(70 mg/周)、加味四斤丸顆粒劑(每周3劑),對照組應用阿侖膦酸鈉(70 mg/周)+鈣爾奇D(600 mg/d)。兩組患者均停止平臥硬板床,分期指導患者下床行功能鍛煉。
疼痛指數: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6周、24周骨痛評價。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0~10分)。10分為難以忍受疼痛,5分為中等程度疼痛,0分為無痛。
通過X線檢查,測量治療前后椎體高度和Cobb角變化,評估患椎恢復情況。
骨密度選擇雙能X線吸收檢測法(DXA)進行評價。通過雙X射線骨密度儀進行測量,評價治療前、治療后48周患者髖部骨密度值。
觀察隨訪48周骨折再發率。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 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6周和48周后的VAS疼痛指數的變化情況
兩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6周、48周后分別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48周后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疼痛指數對比(± 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疼痛指數對比(± s)
注:⑴試驗組治療6周、48周后分別與治療前的對比,⑵是對照組治療6周、48周后分別與治療前的對比,各組內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兩組組間比較,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6周 治療48周試驗組 47 8.27±0.62 1.66±0.72⑴ 0.86±0.58⑴對照組 47 8.16±0.73 2.84±0.61⑵ 1.64±0.62⑵1.976 0.007 tP 0.362 0.791 2.162 0.014
2.2 兩組椎體高度和Cobb角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6周、48周檢查結果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治療能夠有效恢復壓縮椎體的高度和改善局部Cobb角。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椎體高度的變化對比(±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椎體高度的變化對比(± s)
注:⑴試驗組治療6周、48周后分別與治療前的對比(P<0.05);⑵對照組治療6周、48周后分別與治療前的對比,各組內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兩組間比較,治療后6周、48周(P>0.05)。
組別 例數 壓縮椎體的高度/mm治療前 治療6周后 治療48周后試驗組 47 16.26±1.15 24.48±2.35⑴ 24.18±2.77⑴對照組 47 16.19±1.74 23.85±2.68⑵ 23.76±2.53⑵0.576 0.132 tP 0.136 0.171 0.782 0.084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局部Cobb角的變化對比(± 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局部Cobb角的變化對比(± s)
注:⑴試驗組治療6周、48周后分別與治療前的對比;⑵是對照組治療6周、48周后分別與治療前的對比,各組內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兩組間比較,治療后6周、48周(P>0.05)。
組別 例數 局部Cobb角/°治療前 治療6周后 治療48周后試驗組 47 25.36±6.16 15.98±5.63⑴ 16.84±5.45⑴對照組 47 25.19±6.44 16.83±5.58⑵ 17.03±5.76⑵0.196 0.137 tP 0.862 0.261 0.629 0.094
2.3 骨密度變化的比較
試驗組治療4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4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治療都能提高骨密度。兩組間比較,試驗組骨密度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在治療前、治療48周后骨密度大小變化(± s)

表4 兩組在治療前、治療48周后骨密度大小變化(± s)
注:⑴試驗組治療48周后與治療前的對比(P<0.05)。⑵對照組治療48周后。與治療前的對比(P<0.05)。兩組間比較,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
組別 例數 骨密度值(T值)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7 -(4.12±0.74)⑴ -(3.16±0.82)⑴對照組 47 -(4.10±0.84)⑵ -(3.49±0.78)⑵t 0.462 2.000 P 0.152 0.049
2.4 治療后48周隨訪骨折發生率,94例患者中,試驗組骨折再發率為2.13%;對照組骨折再發率為12.7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骨折再發率[n(%)]
OVCF是一種由骨質疏松引起的椎體骨密度與骨質量減少、骨強度下降,低能量損傷的情況下即可發病的一種脆性骨折,在治療骨折的同時,還需早期抗骨質疏松治療,這有利于降低骨折再發率。
OVCF在中醫學屬“骨痿-骨折”范疇。中醫認為,督脈與脊柱疾病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素問·骨空論》曰:“督脈為病,脊強反折,腰痛不可以轉搖”。督脈起于會陰,沿脊背中央而行,貫穿整個脊柱,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統轄范圍,一旦督脈發生病變,往往涉及肝腎。督脈聯絡諸經,且通過其分支與腎相連,故葉天士有“八脈隸于肝腎”之說。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曰:“年老傴僂者甚多,皆督脈虛而精髓不充之故”,清晰揭示督脈失養,精髓不足,容易出現骨折等。綜上所述,我們提出了“從督脈論治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觀點。本研究選用明代醫家薛己《正體類要》中的四斤丸,該方主要藥物組成有肉蓯蓉、牛膝、木瓜、鹿角膠、菟絲子等,加味應用于臨床,觀察到其具有一定的抗骨質疏松、促進骨折愈合等作用,其中肉蓯蓉味酸咸性溫,補益肝腎,質潤又無燥性,牛膝入肝腎二經,強筋骨、散瘀血,引藥下行,木瓜利濕理脾,舒筋活絡,鹿角膠能溫補下元,補陰中之陽,通督脈之血,且能生精血,菟絲子亦有益精血、強腰膝、固下元的作用。縱觀該方具有強督脈、補肝腎的功效。
OVCF指南[6]建議,對于脊椎穩定性良好,無神經系統損傷,無法耐受手術的OVCF患者,可以行保守治療,保守療法包括臥床休息、藥物鎮痛、支具外固定等。中醫藥治療以補肝腎、健脾胃、活血祛濕等為辨證論治重點[7-9]。本研究通過從督脈論治肝腎虧虛型OVCF,試驗組除了應用OVCF指南常規推薦的抗骨質疏松藥物阿侖膦酸鈉(70 mg/周)+鈣爾奇D(600 mg/d)治療的同時,加用本院多年臨床驗證的以“補肝腎強督脈”為治則的加味四斤丸顆粒劑,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周、48周后臨床療效如VAS、椎體高度和Cobb角變化、骨密度的變化及隨訪48周再次骨折的發生率。研究結果,兩組治療后6周、48周的VAS評分、椎體壓縮率以及Cobb角度均優于治療前(P<0.05);治療6周、48周后,兩組VAS評分比較,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椎體壓縮率、Cobb角度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后,試驗組骨密度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骨折再發率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采用“補肝腎強督脈”為治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對于緩解OVCF患者的骨痛,促進骨折的愈合,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的再發率均優于單純西藥抗骨質疏松治療,本課題為臨床中西醫結合治療OVCF患者提供臨床依據。
本研究旨在OVCF患者強化骨質疏松防治意識,并通過補肝腎強督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OVCF的研究觀察,為臨床中醫藥治療OVCF提供參考,同時為更好地促進骨折愈合,抗骨質疏松,防止再次骨折貢獻力量。總之,從補肝腎強督脈論治OVCF,能提高OVCF的治療效果,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