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相愛香
(山東省膠州市人民醫院外科 山東 膠州 266300)
胃腸道腫瘤疾病主要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別。相較而言,胃腸道良性腫瘤較為少見,如胃腸道腺瘤和腺流行息肉等;此外,還包含多見于胃部的平滑肌瘤、纖維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經纖維瘤等體積較小、生長緩慢,致命性較弱的腫瘤。針對胃腸腫瘤疾病進行治療時,主要采用外科手術切除以及放化療等方式進行治療。老年患者由于年齡大、耐受力差,如果患有良性腫瘤或早期惡性腫瘤,主要采用手術切除的方式。在治療的同時,還需在保證治療成效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方式為患者提供護理,目的在于減少術后應激反應的發生率,加快術后康復速度[1]。本研究圍繞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應用于老年胃腸腫瘤手術患者圍手術期間時能夠產生何種效果,現對有關結果進行全面梳理,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消化內科、腫瘤科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老年胃腸腫瘤疾病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各56例,觀察組:男33例,女23例,年齡61~76歲,平均(68.49±2.05)歲;疾病分布如下:胃癌20例、結腸癌15例、平滑肌瘤8例,其他13例;對照組:男32例,女24例,年齡62~77歲,平均(69.01±1.98)歲;疾病分布:胃癌19例、結腸癌16例,平滑肌瘤9例,其他12例。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年齡滿60周歲且經過胃鏡、腸鏡等檢測,確診為胃腸道腫瘤疾病的患者;(2)所有患者均采用手術切除的方式進行治療;(3)有家屬全程陪護的患者;(4)治療依從性較高,能夠聽從醫護人員指引,盡量配合的患者。
排除標準:(1)送抵本院時病情已經嚴重惡化,已經失去治療價值或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患者;(2)身體素質較差,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3)出現嚴重感染,合并重癥心腦血管疾病、其他嚴重臟器疾病的患者;(4)因多種原因導致精神失常、意識渙散,無法與醫護人員正常交流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在圍術期內,為對照組患者提供一般性護理服務,包含健康宣講、術前準備、術后給藥指導、各項生命體征檢測、詢問患者是否疼痛難耐,是否需要注入鎮痛藥物等。在此基礎上,額外為觀察組患者提供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服務,具體內容如下。
(1)術前健康教育。①向患者本人及陪護家屬介紹患者所患疾病的具體情況,包含疾病類型、嚴重程度等。②患者盡管年齡較大,機體綜合素質及免疫功能等不可避免地出現下滑,但能夠接受手術治療,表明機體承受能力滿足相關要求,故患者應當增強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無需過度擔心。③告知患者圍術期內的全部流程,重點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輕柔的語氣,向患者講解疾病的誘因以及治療原理,以極大的耐心解答患者方提出的所有疑問,避免其胡思亂想。④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其他病例中出現的突發情況,叮囑患者家屬做好一切必要的準備,提高重視程度[2]。
(2)術中護理。①摒棄傳統外科手術前的機械性腸道準備,如必須提前多少小時禁食禁水等。可使患者口服營養液,并在術前2 h左右飲水300 mL。②若患者的焦慮程度較重,可給予其抗焦慮等藥物,待其心緒平穩后,開始手術。③將患者送入手術室后,幫助其躺臥在手術床上,根據麻醉醫師的指引,在麻醉引導過程中,注重對患者血壓、心率、血糖等指標的檢測,發現任何異常情況均需立刻告知醫師。④手術期間,避免非手術區域暴露在環境中,需注重保暖;術中麻醉維持時,同樣需要監測各項生命體征是否處于正常范圍內。此外,還需嚴格控制液體的輸入劑量,防止術后出現水鈉滯留等不良現象[3]。
(3)術后護理。①手術結束后,在醫師的指導下,做好善后工作,統計醫療器具的使用情況,避免出現醫療事故。確認無誤后,將患者安全護送會病房。②待患者蘇醒后,告知其手術已經成功,叮囑其好好休息。③當麻藥藥效降低,患者感到疼痛難忍時,可注入適量的丙泊酚等藥物,達到鎮痛的目的。④在術后24~48 h內,即可鼓勵患者下床活動,防止長時間躺臥產生褥瘡及出現腸梗阻、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⑤如果患者出現惡心、干嘔等不良反應,可給予其口香糖,叮囑其咀嚼,向胃腸道釋放“進食”的信號,促進其蠕動,加快康復速度,縮短麻痹時間。⑥基于患者充足的營養,合理膳食。⑦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處于全面恢復狀態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應盡快拔除管道,使患者各項生理機能自主運行[4]。
(1)記錄并比對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手術結束至可下床活動時間間隔、住院總時長四項指標。
(2)統計兩組患者肺栓塞、下肢深靜脈栓塞、手術切口感染、腸梗阻四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本研究產生的所有數據均納入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針對計量資料行“t”檢驗,所有結果均以(± s)的形式予以呈現;針對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相關結果以“n(%)”的形式呈現;當P<0.05時,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可自主排氣時間間隔、可自主排便時間間隔、可下床活動時間間隔、住院時長分別為(39.54±1.79)h、(76.28±3.41)h、(33.58±4.34)h、(8.68±0.58)d,均少于對照組的(51.27±2.64)h、(89.63±5.93)h、(52.67±2.49)h、(15.47±1.25)d,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等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等指標對比(± s)
組別 例數 排氣時間/h 排便時間/h 下床間隔/h 住院時長/d觀察組 56 39.54±1.7976.28±3.4133.58±4.34 8.68±0.58對照組 56 51.27±2.6489.63±5.9352.67±2.4915.47±1.25 t 12.524 15.617 17.536 26.932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7.15%,具體為1例下肢深靜脈栓塞、2例切口感染、1例腸梗阻;對照組總發生率為21.43%,具體為2例肺栓塞、2例深靜脈栓塞、6例切口感染、2例腸梗阻。對比之下,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在臨床醫學中,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概念源自歐洲發達國家,是一種較為先進的理念。在傳統的外科術后護理工作中,一方面,醫患雙方均較為“保守”,認為過早出院很可能遺留后遺癥,導致住院時長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原本就緊張的醫療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浪費,并使患者額外支出不菲的費用。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下,在整個圍術期內,無論是治療還是護理工作,均在保證治療成效不變的前提下,盡量減小手術切口,避免患者機體承受更大的傷害。在術后康復期間,當患者希望下床活動,且能夠保證安全性時,醫護人員可給予支持和幫助[5]。基于此種模式,患者術后恢復效率大幅度提升,各項生理機能在短時間內即可恢復至較為理想的狀態,且避免長期臥床引發褥瘡等現象。本結果顯示,接受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在術后可自主排氣時間間隔、可自主排便時間間隔、可下床活動時間間隔、住院時長4項指標方面的統計值均低于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肺栓塞、下肢深靜脈栓塞、手術切口感染、腸梗阻4項并發癥的總發生概率也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能夠顯著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