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五中學 王 芳 王 冀 曹 煜
如今的學校教育活動,將“線下”與“線上”進行有機結合,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讓主題班會發(fā)揮出更大的育人價值,是非常值得班主任研究和探索的時代性課題。本文對此進行了探索與嘗試。
秋季社會實踐總結班會設定在線上進行主要考慮到以下原因。第一,線下班會為每周固定時間進行,與活動間隔過長,學生熱情大幅度下降。第二,本次活動小組的總結計劃依托視頻、公眾號等網絡媒體的方式呈現(xiàn),線上交流有利于展示素材的直觀效果。第三,線上教學可能隨時啟動,為了讓學生習慣線下線上順利轉換,應該在平時對線上的組織形式進行學習和適應。
1.通過引導小組成員在活動前制訂計劃、活動中協(xié)作完成任務、活動后匯報交流,培養(yǎng)學生計劃意識,提升班級凝聚力。
2.通過班會課對活動得失的分享和班主任的引導,樹立目標意識、培養(yǎng)堅強品質、提升班級的集體榮譽感。
3.通過線上班會的組織,提升班級學生對網絡學習的適應性,為特殊時期及時開展班級交流打下良好基礎。

由于前期班主任和班長對每個小組的研究報告和展示內容都進行了梳理匯總,本節(jié)線上班會課總體來說比較順利。每個小組的代表均能夠清晰、生動地將研究成果和體會進行分享,學生在班會中積極互動,班會氛圍輕松愉快,并達到了預期通過交流總結進行班級建設的目標?;顒舆^程中,兩個小組的分享超時、兩個小組在演示前出現(xiàn)網絡故障,因此班會的時間有所延長。
合唱節(jié)即將到來,如何幫助學生協(xié)調好學習與活動之間的時間安排,順利完成學生班級活動,需要一個輕松又正式的動員。受疫情的影響,學生錯過了太多的活動,借此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全情投入活動,將更有助于班級建設。
1.通過班會選題,帶動學生在生活中欣賞美、體會美、尋找美。2.通過班會策劃,幫助學生學會做事前合理預設、詳細規(guī)劃,進而順利操作。3.通過班會互動,引導學生表達清晰且守時,做到有效和諧的溝通,提升班級凝聚力。

環(huán)節(jié)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 開麥、主持開始熱身分享班會前測試設備以保證活動順利進行二 互動(蒙面唱將、開門大吉)調動大家積極性、參與并享受唱歌帶來的快樂三 介紹并欣賞班歌讓全班同學了解班歌,知道班歌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四 簡單跟唱小組合作,初步嘗試“大家共唱一支歌”,感受合作、合唱的魅力

續(xù)表
1.積極采用學生建議。負責策劃的學生提議用“想唱就唱”的方式引入班會,學生更容易進入情境并融入參與。2.看重班會的過程。線上班會最重要的就是參與度,在線上如果可以同時做一件事,同學“在一起”的感受可能會更強烈。如同唱一首歌、同讀一本書等。3.選擇和培養(yǎng)好主持人。線上班會的主持人尤為重要,他的情緒調動、語言激勵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參與的同學。更要隨時應對因網速、技術等外界因素給班會進程帶來的影響。4.線上班會給了更多人機會。這一層屏幕,給了性格內向的同學一份安全感,讓他們放心展示。
活動設計要盡量讓學生合作,尋找每個行為或每個表達背后的積極意圖。同時,把控班會的時間,注意連貫性。班會的時間分配一般為:班主任導入(5 分鐘):主題構想、營造安全的班級分享互動氛圍。獨立思考(1~3 分鐘):認識問題、做出初步的分析。小組交流(1~3 分鐘):充分表達觀點、同伴解惑;班級分享(25~30 分鐘):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對話。
1.班會前——導入,聚焦問題。班主任可以將整體設想及具體要求錄制成微課,提前發(fā)至班級群中。學生根據教師的班會要求和自己的實際,進行分析,做出初步問題解決的方案,錄制課堂分享微視頻,回應教師提出的思考問題。
2.班會中——評估,分析問題;討論,解決問題。學生把班會前錄制的微視頻發(fā)到班級群中或線上班會時間進行現(xiàn)場分享,供全班探討交流,這就是同伴評價和達成共識的過程。
3.班會后——延展,改進問題;承諾,監(jiān)督問題。學生可以把自己落實行動的微視頻發(fā)到班級群中供同學交流學習,也可以是行動一段時間之后的做法、收獲、體會的分享。
線上班會無論是實施時間還是容量都相對靈活,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利用微信、騰訊會議等普及性軟件,隨時、隨地進行,時間可以從10 分鐘到1~2 小時不等,參加的人員也可以是部分學生以及家長等。
對于在校園生活中永遠“默默無聞”的學生來說,線上的形式給了他們一個可能登上班級舞臺的機會。此外一些十分內向的學生,線上班會中不用再因為自己的肢體動作僵硬而感到尷尬,也不用對他人的注視產生羞澀。當他們建立自信之后,就邁出了融入集體的第一步,回到線下改變將會不知不覺地發(fā)生。
邀請家長參加線上班會,可以將學校的教育意圖詳細地傳達給家長,可以將學生的成長表現(xiàn)細致地讓家長感知到,可以將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讓家長清楚和領會,因此是促進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
在校園生活中班會課上總是能夠看到、聽到學生之間互相爭論、互相傾聽的過程,其實這是教育真正發(fā)生的標志。在線上畢竟所有人面對的都是非生物的電腦,無論里面是不是能夠看到、聽到,但可能永遠也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感覺到”,這是人類生物屬性所決定的,也是互聯(lián)網中永遠無法帶給我們的。因此,盡管線上班會有著一些優(yōu)勢,但仍然無法達到面對面交流時的“場域”效應和人與人之間情感交融的力量。
對于線上班會時的學生,多數是不愿意打開視頻,有些即使在教師的要求下也是拒絕視頻的方式。同時,對于班會上的互動,也有部分學生不愿意參與,理由可能比線下課堂中的拒絕發(fā)言更多樣。因此,作為班主任首先應該降低對學生參與度預期,在班會過程中努力營造輕松氛圍的同時,多理解多等待,可以分成互動小組,讓學生帶動學生,慢慢打開網絡上學生的保護外殼,包容學生技術上的欠缺和表現(xiàn)上的躲藏。班主任以身作則,首先打開自己一方的視頻,慢慢地會發(fā)現(xiàn)有更多的學生愿意打開自己,參與度也會漸漸地提升。
總之,班主任就是要利用班會組織對話過程,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對問題、對自我更深入地探索;通過提問引導生生互助,發(fā)揮朋輩教育作用;通過對話、生成,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性,發(fā)展智慧、提升心智。而線上班會的三個階段,即班會前——導入,聚焦問題;班會中——評估,分析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班會后——延展,改進問題;承諾,監(jiān)督問題,這些階段需要班主任進行盡心設計。學生可以把自己落實行動的微視頻發(fā)到班級群中供同學交流學習,也可以是行動一段時間之后的做法、收獲、體會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