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裕民
隨著時代的發展,初中的體育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F時期的體育課不同于傳統時代的體育課,僅僅是提供給學生們放松和娛樂的課程。當代的體育課是結合時代的特點,并運用新時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體育課體驗,并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從影響初中體育有效教學的因素出發,探討初中體育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
初中體育教學需要教師遵循相關的教學規律,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個體差異性,動態分層地進行體育的教學,以滿足學生的體育層面的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特點和喜好,并挖掘出學生的技能和興趣,從學生的喜好入手,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使得體育教學形成一個動態漸進的過程,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1 影響初中體育有效教學的因素
1.1 學生與教學內容的適應程度
初中體育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而體育教學是雙向的課堂活動。這便需要教師能夠熟練地掌握學生的身體發展狀況和對課程內容的適應能力。此前,在體育教師進行體育課程的授課時,由于教師并未了解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一些學生身體出現不良反應或者產生一些厭學情緒,這也導致體育課程的開展備受阻礙。因此,學生與教學內容的適應程度是影響初中體育有效教學的因素之一,會十分影響體育課程的教學進度。
1.2 教學策略得當與否
初中體育課程的教學方式得當與否也是影響體育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初中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認知較少,還是存在一些上體育課便是跑跑步、做做操這樣的觀念,但是這樣的觀念與當下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于初中體育生體育課程的要求理念不符。因此,教師應該挖掘出一些新的教學形式,以吸引學生對于體育課的上課興趣,進而更好地培養初中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巧。同時,教師還應該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師生氛圍,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得學習到體育相關的知識,并加強同學之間團結互助的氛圍。
1.3 時間、場地、器材的保障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每個地區的體育設施建設和體育器材的配置情況都是不同的。因而即便有些初中體育生想要鍛煉自己,也無處施展。同時,時間和場地也對學生的鍛煉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在缺少時間和場地的情況下,教師的一些新興體育教學方式也難以得以發揮,如教師構建的情境創設的體育教學方法,想要組織學生做一些體育游戲,但是沒有相應的空間,便難以實現。因此,學校需要注重對于體育場地的搭建和相關器材的購入,保證體育課程能夠正常開展。
2 初中體育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
2.1 教師要善于反思
初中體育教師應該學會反思并善于反思,反思是提高教學能力的有力工具。在體育教師上完體育課后,應該結合自己設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以及上課時學生的表現,進行全面的復盤和反思,總結出自己的問題和尚未達到的部分,在下節課時進行改進。這樣一來能夠逐步提高體育教學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的體育學習和身體素質的提高。
2.2 體育課教學要開放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課程在現在也應該發展為新的教學形式,并具備開放化的特點。體育課的教學不再以傳授性教學為主,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上課前,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教學任務安排給學生,使學生們去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策劃和安排,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對于體育方面知識的學習和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輪換安排學生進行課程的內容的策劃,能夠進一步豐富體育課程的豐富性和趣味性,長此以往能夠打造更加開放的體育教學形式和課堂的多樣化。此外,開放化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得他們在初中期間就有了主人翁和探索知識的意識,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
2.3 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對于初中學生體育課的教學和培養,教師能夠通過豐富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一些實體教具,例如教學投壺的時候,可以在網上買好投壺的工具,實務具有真實性、現場行的特點,當學生們真看真用真感受的時候才會真的對投壺這樣的體育教學產生興趣。同時教師可以自己先進行演示,過程中給學生們講解這種運動的操作方式,或者可以在同學當中開展競賽,幾個同學一起投,設立一些獎懲或者激勵機制。在這樣寓教于樂的體育教學中使學生們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和體育課程的樂趣所在。初中的體育課程對于幫助學生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也符合當下教育部門對于初中體育生的教學目標。
3 結束語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幾次課程改革都提到了初中教育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初中的體育教育是學生們必不可少的一堂課,那么如何更好地使學生們產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以及從體育課堂中感受到學習興趣,深入挖掘體育運動的新型教學形式和更新體育教學理念和方式是教師們必須學習和精進的內容。對于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機械設備不足,學校也應該予以重視,及時更新學校的體育教學設施,以更好的環境幫助初中體育生進行學習和鍛煉,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身體素質。
(作者單位:紹興市柯橋區浙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