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彥雄 鄭翔宇
編者按:自《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頒布實施以來,學科核心素養、結構化知識、大單元教學等成為當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關注的焦點。各地結合地方具體實施方案,積極開展圍繞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如浙江省出臺的《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轉型原則、轉型內容、轉型具體指標、轉型行為表現和轉型價值意義等課堂教學轉型的實施路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于此,本刊以202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教學展示活動為背景,結合課例《乒乓球正手斜線平擊發球的練習方法:定點區域正手平擊發球》《運球組合技術運用方法1:運球+運球突破》,圍繞“指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轉型”展開主題征稿,以期為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體育課堂轉型以及在課題教學中的有效落地拓寬思路(附課例視頻網址二維碼,供讀者觀摩學習)。
浙江省針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地發揮作用,出臺了《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的轉型原則、轉型內容、轉型具體指標、轉型行為表現和轉型價值意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做了課例研究。通過觀摩《乒乓球正手斜線平擊發球的練習方法:定點區域正手平擊發球》(以下簡稱《乒乓球》)、《運球組合技術運用方法1:運球+運球突破》(以下簡稱《運球》)2節課例,筆者看到執教教師緊緊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將課堂教學目標通過學會、勤練、常賽的方式進行呈現。在此筆者就教材解析、教學評價分析與實施,以及學科核心素養下如何將體育與健康課堂評價從第一課堂向“三個課堂”評價等方面轉變,與各位同仁分享自己的所觀所想。
一、有效評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1.以評促教。在《乒乓球》一課中,執教教師將積分運用貫穿于整節課堂,學生完成每一個練習都會獲得相應的分數,同時教師明確講解了本學期的評價要求,即學期中每一節課的積分都會進行累積,并在學期末進行總結。在本課中,教師提出關于如何評判自己平擊發球質量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在課堂練習中設置不同的發球高度并給予學生相應的分數,最終通過積分反映學生掌握該項技術的程度,并利用積分對學生進行評價。在《運球》一課中,執教教師在教學比賽中記錄每個小組的比賽得分,在課后點評中公布每個小組分數并提醒學生會將得分納入本學期考評中。教師這種將過程性評價可視化,并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的做法值得學習。在2節課例中,教師通過課堂積分方式掌握學生學習動態,了解學生對已學過和正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進一步組織學生分層練習;這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和造成學習困難的原因,并根據不同原因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由此體現以評促教。
2.以評促學。教師在多種教學情境中利用具體的分值指標使學生學習的信息及時得到反饋和評價,有效激勵了學生對獲得積分的渴望,促進了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運動能力的提升。但2節課例中,執教教師只是針對學生本節課的表現進行評價,建議教師在評價時將教學延伸至課外,如,提醒督促學生在課余時間繼續通過多媒體學習、技能練習、參與比賽等方式來提高運動技能水平,以便在課堂中獲取更高的分數。由此,學生的成長空間從課內拓展到了課外,可以進一步擴大以評促學的效果。再如,在《運球》一課中,教師在過程性評價中多次讓學生進行互評,讓學生說出其他學生哪里做得好,并對學生的評價進行總結和客觀點評,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學練內容,加強學生對評價意義、方式方法的認識,幫助學生學會評價,學會學習。
3.以評促育。教學評價應緊扣學科核心素養,不僅要評價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也要關注學生健康知識、運動認知以及團隊協作等方面。在《乒乓球》一課中,教師將學生分為黃隊與綠隊,每名學生的課堂積分都會累積到團隊總分中。在《運球》一課中,每個小組的教學比賽進球得分也都會累積到期末考評中。當然在團隊評價中,不能僅僅依靠得分,教師也應關注學生團隊的合作行為、探究意識、角色擔當、遵守規則和尊重他人等優秀品質。
二、探索有效教學評價路徑
1.借助多媒體強化評價引領。2節課例中,2位教師的專業素養較好,講解清晰,但由于教學環節緊湊,技術動作示范環節較少。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進行技術動作演示、知識拓展等,使學生通過反復觀看,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并將這些內容納入課堂教學評價與考核中;或者課堂上不具備多媒體教學條件,或者有關內容不太容易融入具體教學內容中,又或者由于內容較多沒有更多時間,均可以提供優質課件供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體育與健康必修全一冊》教材為例,前5章內容分別包括高中體育與健康課學習、科學發展體能、培養體育品德、塑造健康行為、體育文化,這些知識包含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較多理論方面的內容,如運動能力中的發展肌肉力量、健康行為中的營養與健康、體育品德中的體育精神等。這些知識較難融入課堂教學中,對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課余時間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
2.統籌“三個課堂”豐富教學評價。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貫穿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其中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往往容易被忽視,課堂評價尤為薄弱。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具有特有的育人價值,體育教師應該統籌這“三個課堂”,并將評價貫穿于“三個課堂”,為培養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基礎,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方面,統籌考慮“三個課堂”,學習目標設置、教學內容選擇和整合、教學方式方法運用、學習評價的使用等,都要緊緊圍繞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進行。在2節課例中,教師對第一課堂的教學評價覆蓋全面,但幾乎沒有涉及對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評價。
結合日常調研可知,第二課堂有大課間體育活動、社團活動、運動隊訓練、校園比賽等形式,建議教師可根據各自學校的側重點,開發校本課程,統籌考慮第二課堂,將課堂教學的重點和目標進行調整,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如,有的學校田徑運動開展較好,學校訓練隊成績優異,學校運動會不僅設有常規項目的比賽,還有“十五人十六足”“毛蟲過河”“絲綢之路”等全員參與的活動,可以讓所有學生與教職工都參與進來,而且在日常的教學中也會融入類似項目的內容并納入教學評價中,由此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銜接,并引導第二課堂建設與實施。這就在實際上將課堂教學評價拓展至了第二課堂,是對課堂教學評價內涵的豐富。第三課堂作為校外的學生活動場所,在課堂中相對難以體現。第三課堂與校園體育的融合需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周末等課余時間,將學生的學習場所拓展到社會當中去。第三課堂中體育的學習途徑主要有各類體育比賽、夏令營、參觀博物館、重大賽事志愿者等。本次教學活動的2個課例中,教師采用的積分式過程性評價與開放式問答等方式可以有效引導和促進學生在第三課堂中繼續學習。學生通過參與第三課堂的方式可提高專業技能、豐富專業知識,進而可以在課堂中獲取更高的積分,教師對于此類學生可以采用獎勵積分等評價方式進一步激勵學生加入到第三課堂的學習中。B301D2F0-CEED-4F11-B041-BBB857F082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