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小學 戴媛媛
所謂對話教學,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參與者的溝通與交流,達到深入理解知識并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下面,筆者從發揮教師引導作用、做好教師的組織工作、落實教師的點撥價值等角度對數學對話教學進行探討。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切實發揮教師的課堂引導作用,讓學生可以主動產生疑問、探索疑問、解決疑問。對話教學模式的引入,可以讓教師有效把控學生的疑問情況,恰當地進行必要的點撥和講解,并給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夠更加高效。
例如,在學習《因數與倍數》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課件展現了兩個班級學生排出來的不同隊形,分別標注了排數與列數。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出一個計算問題:“請大家算一算兩個班各有多少學生?”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整數乘法,因此能很快通過計算“排數×列數”得出答案。接下來引入“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以“9×4=36”這個算式為例,教給大家“4和9是36的因數,36是4和9的倍數”這樣的說法,然后給學生列出一組算式,組織學生討論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并鼓勵學生自主列算式,指出數字之間因數和倍數的關系。再如:“王老師是一名幼兒園教師,她帶著48塊糖分給小朋友們,剛好平均分完。問幼兒園班里可能有多少小朋友?”學生思考之后提煉關鍵數學信息:48塊、平均分完、因數。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小朋友人數的范圍:“不可能是1個小朋友,也不可能多于48個小朋友。你們想一下應該是多少呢?”列出48的因數:1、2、3、4、6、8、12、24、48,排除1,所以可能有2、3、4、6、8、12、24、48名小朋友。
小學數學教材涵蓋的知識是多種多樣的,在學習的過程中,許多小學生會把相似的知識混淆在一起,導致學習效率大大降低。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使小學數學課堂的授課過程更加和諧高效,任課教師應當圍繞教學內容優化自己的教學組織,巧妙地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對話教學,引導學生與數學知識、數學文本之間實現深度對話,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探究相關的知識,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學習“24時計時法”的時候,題目:“周末,小明去圖書館看書,已知圖書館下午5點30分閉館,且圖書館白天連續開館8小時,問幾點開館?”該題中,下午5點30分不能直接減去8,換成24時計時法是17點30分,減去8得到9點30分。題目中學生要理解題目文本,把題目的文字信息換成數學語言信息。變換題目:“已知下午5點30分閉館,且圖書館白天開館8小時。中午12點到下午1點閉館一小時。問早上幾點開館?”這個題目更為復雜,可以計算出下午開館時間后再算上午的時間,也可以直接把中午休息的1小時“暫借”給開館時間,成為“開館”8+1=9小時,得出結果。兩種計算方法雖然結果一樣,但是思路意義是不一樣的,學生需要理解好文本含義。
數學教師可以點撥學生進行“自我對話”,讓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更加深刻地審視自己,及時尋找有效的解決措施。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合對話教學,不僅要重視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做好自我對話,使小學生可以在自我對話的時候發現不足和問題,及時地進行完善與反饋,防止出現問題積壓的狀況。比如,在學習了“角的度量”這節課之后,題目:分別寫出表盤上的時間,并口算時針和分針之間的角度。
圖片里面分別是2點、5點和8點,還可能是14點、17點和20點。角度的口算,可以把180度角平均分成六份,1點時候夾角是一等份,這樣2點、5點、8點分別是二等份、五等份、四等份,分別是60°、150°、120°。第三張圖片,部分學生會寫240°,這是錯誤的,引導學生自我分析,夾角的范圍是0到180°,如果題目的意思是時針從0點開始掃過的面積對應的角度,那么結果才是240°。通過自我對話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對話模式,通過對話達到啟疑、理解、反思等多重教育目標。任課教師要善于通過對話教學及時地了解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有效的解決措施,讓小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