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成大實驗幼兒園 呂 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和主動參與,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從而實現最有效的家園合作共育。”我園整合家長資源,分級分層建立資源庫,圍繞“如何引導家庭教養方式與幼兒自主成長理念有機統合從而形成教育合力”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究——通過“傾聽—對話—共識”逐步推進的模式指導家庭教養與幼兒園教育協調共進,以“微融合參與→半融合參與→全融合參與”層層遞進的模式引導家長從了解幼兒園活動到主動參與各類活動,再逐步過渡到獨立自主地組織開展相應活動。
“自主”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是“課程游戲化”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是教育“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集中體現。自主成長的幼兒是獨立的、主動的和具有創造性的,我們需要和家長共通這一教育理念,從而實現家庭與幼兒園理念的同頻共振。
家園共育,理念先行。家庭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統合融通是家園共育一致性、有效性的基礎。那么,如何讓家庭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實現同頻呢?
關于兒童的自主成長,家長要了解哪些內容?他們又有哪些想法和需求?首先,我們對家長進行了“兒童自主成長知多少”“促進兒童自主成長您需要的幫助”專題問卷調查。問卷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幼兒園了解了家長對于兒童自主成長的需求以及理解水平,而且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為后續工作的改進提供了有利依據。
其次,采用家訪、約訪同時進行的方式——利用家長來園接孩子的時間,班級教師約5~6名家長到班級進行訪談;利用休息時間深入幼兒家庭進行訪問。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溝通幼兒在園及在家的情況外,還應針對家長們對于幼兒園管理、師德師風建設、教科研管理等制度方式是否能夠促進兒童自主成長等問題征求意見和建議。同時,為了能夠及時了解家長們的教育困惑,在班級群、家長園地都開設了“促進兒童自主成長,育兒困惑大家談”欄目,通過家訪、電訪、記錄本留言、離園和來園時的交流,認真傾聽家長朋友的教育需求,找到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最近發展區”。
關于兒童自主成長理念,教師們可以通過課題研究學習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育研究方法,而家長們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因此,幼兒園要主動創造“對話”機會,通過向家長定期推薦相關教育理念的高質量讀本,引導其與書本對話——汲取理論知識;在家長學校中聘請領域專家,引導家長與專家對話——站上領域高度;在每學期家長會時特邀教育名師,引導家長與名師對話——學習教育藝術;同時不定期地開展家長間的教育經驗分享會,引導家長與家長對話——共享育兒經驗。讓家長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在與書本、專家、名師、家長的溝通互動中學習理論知識,提高育兒水平,使家園對話成為一個相互學習、相互分享、相互成長的智慧碰撞過程。
傾聽、對話是了解和認識、溝通和合作、互動和交往的過程,而共識則是創造和生成的前提。在家園同構搖籃文化、促進兒童自主成長中,我們“傾聽”家長,與家長“對話”,彼此相互認識、相互啟發、相互碰撞,讓許多新觀點、新理念跳躍出來,進而達成家園教育理念的共識與同步。
家園共育,資源共享。家長是幼兒園中極其廣大的群體,又是最直接、最信賴、最便捷的合作者。為了拓展幼兒園的教育資源,同時也讓家長有更多參與幼兒園活動的機會,感受自身與幼兒園教育合力的價值,我園建立了集全園1764位家長之長的大容量、多領域、廣信息的家長資源庫。
我園統一設計了“搖籃文化背景下促進幼兒自主成長家長資源情況調查表”,以班級為單位對家長的職業、愛好、特長以及能夠為幼兒園提供的信息與服務做調查收集,并分班級、年級組、幼兒園三個維度進行整理分析,了解家長資源的特點和優勢,以便思考如何開展有效的、適宜的家長活動。幼兒園進行資源整合,并對資源進行分類、分層,促使資源優化,實現資源共享。
廣博的家長資源如何運用也是一門藝術。根據集結資源時的分層分類,同時兼顧家長的參與意愿進行分批運用——讓態度積極的家長充分發揮輻射作用,影響并帶動其他家長;對于那些樂于參加幼兒園活動但又缺乏方式方法的家長應給予支持,努力為他們創設條件并進行具體指導;對于那些熱情度不夠的家長也不能忽視,而要真誠耐心地邀請,并挑選一些簡單的事務,適當地請這些家長幫助完成,同時有意識地多與之進行交流和溝通。
家長的熱情參與需要適時的肯定——對于給予幫助、熱心付出、真誠反饋的家長,幼兒園通過家園聯系欄、家長會、微信公眾號、網站、電子屏幕、QQ群、家校通等方式對家長給予肯定與感謝;對于貢獻突出的家長由幼兒園園長室進行統計,按學期給這些家長頒發“榮譽教師”證書,從而讓越來越多的家長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家長老師,讓積極參與幼兒園活動在家長群中成為風尚,讓提供資源、作出貢獻的家長感受到價值所在,同時帶動越來越多的家長積極參與到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來。
家園共育,實踐參與。在達成兒童自主成長理念共識的前提下,如何引導家長有序、有效地參與到幼兒園的各類活動中來,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們在融合家長參與、構建家園共育新模式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些方法與策略。

家長們首先從幼兒園負責策劃、組織、開展的活動切入,而后由家長代表們對此類活動進行評議反饋。在“家長半日觀摩活動”中,幼兒園分批邀請家長全方位、多角度參與、觀摩幼兒在園的活動情況。上午觀摩保健醫生的晨檢,各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生活、游戲情況,食堂工作人員的操作流程等;下午觀摩教師的工作會議、保育員的培訓、教師的課程審議、課題研討等。


同時,幼兒園開展了大型群團活動、師德師風宣傳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公益活動等。如在“國際家庭日”開展的大型公益活動中,家長們可以以菜單形式自主選擇具體的活動內容,如書法展示好家風、短視頻拍攝好家風、手工制作宣傳旗等等,將自己的家風亮出來,共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家長的關注點從單項的幼兒活動到全面的幼兒園運作,從了解幼兒在園一日生活、學習、游戲的表象到深層了解一日生活(學習、生活、游戲各個環節)的產生和依據,以及幼兒園在群團建設中的團隊成長、社會責任擔當等。開放的觀摩、靈活的參與、互動的反饋——在寬松的氛圍中產生家園間的信息互動,這種互動也是我園構建兒童自主成長園所文化的來源之一。

課程是幼兒園教育的主要內容,課程參與是融通家園共育最直觀、最核心的內容。幼兒園進行課程建構時可以邀請家長參與研討,并在課程方案完成后挑選一些難度適宜的活動與家長共同策劃、組織和實施;在活動過程中與家長充分溝通、商討方案、分配任務、組織協調、調整評價等。如幼兒園大班年級組每年冬季開展的“親子迷你馬拉松”主題活動,幼兒園組織家委會與教師進行專題研討,共同商議活動方案;接著家委會成員分頭將活動方案與全體家長共享,并根據家長資源與特長進行分組,形成安全保衛組、醫護保障組、場地聯系組、宣傳組、訓練組、策劃組,最后分頭落實各自組內任務,從而形成各組的可操作方案,如馬拉松專業訓練、宣傳口號海報制作、場地聯系制定路線、安全員站位、補給站食物采購……
活動結束后,教師和家長及時總結經驗,并將經驗與調整建議形成書面記錄傳遞給下一屆的大班老師。“親子迷你馬拉松”今年已是第三屆了,每一屆都在家長與老師的積極協作下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同時每一屆也在不斷地調整改進。幼兒園促進兒童自主成長的課程內容因為有了家長資源的補充而顯得更加飽滿、多元、豐富。

一開始家長們從單一的、簡單的活動入手,如“家長志愿護崗”——制定方案、安排人員、明確職責,家長在完全勝任活動后,逐漸過渡到組織開展“親子表演”“親子運動會”“新媒體內容制作”等稍復雜的活動。因為有了前面微融合、半融合參與的經驗,現在家長們能夠很好地籌劃此類活動,并且能夠做到有方案、有宣傳、有觀察、有評價,從而形成良好的活動組織與實施習慣,家園之間也更加信任。同時,產生了更多合作——家長們逐漸全融合參與一些教育專業領域的活動,如“國旗下講話”“主題背景下家長助教”“家長沙龍”等,此時,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不僅是家園共育的合作者,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關系,幼兒園促進兒童自主成長課程建構與實施也多了一股來自家長參與的主體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