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琦 張晨光
(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隨著我國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金融服務的水平越來越無法滿足農民的需求。村鎮銀行的建立則有效填補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空白,為所在區域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增加了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支持力度。但是村鎮銀行的風險管控機制尚不成熟,存在很多深層次的困難與問題。因此,建立村鎮銀行風險管控體系,是推動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本文以河北省村鎮銀行發展為例進行分析,提出針對當前風險管控的可行性建議,以期推動村鎮銀行的長遠發展。
自2008年河北省第一家村鎮銀行——張北信達村鎮銀行成立以來,至今村鎮銀行在河北省縣域及農村建立、成長,在河北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服務農戶和小微企業的金融主力軍。截至2019年年底,河北省共有村鎮銀行總行108家,村鎮銀行的縣(市)覆蓋率達到近80%。
由圖1可以看出,河北省村鎮銀行總數逐年上升,增長數量呈現上升到減緩再到上升又減緩的趨勢,其中2013年和2017年增幅最大,分別是21家和24家。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展普惠金融等政策在農業領域落實的結果;2017年提出要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支持村鎮銀行服務“三農”的重大方針政策,使得村鎮銀行總行數量出現了2008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總體來看,在國家支持政策與當前河北省農村發展現狀下,河北省對村鎮銀行的建設越來越重視,數量越來越多,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

圖1 2008年~2019年河北省村鎮銀行總數及增長數
由圖2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年底村鎮銀行已在河北省各地實現廣泛分布。其中保定的村鎮銀行總數最多,有15家,占比14%;其次是滄州,有13家,占比為12%;石家莊有12家,占比是11%;廊坊有11家,占比為10%;邯鄲、張家口和衡水村鎮銀行總數相同,均為10家,占比為10%;秦皇島村鎮銀行總行數最少,僅有4家,占比4%。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普遍村鎮銀行總數較高,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設立村鎮銀行的積極性不高。雖然張家口也屬于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但由于第一家村鎮銀行在張家口建立,因此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張家口建立村鎮銀行的動力。而秦皇島屬于沿海港口城市,更傾向于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對于建立村鎮銀行的需求不大,因此村鎮銀行數量也最少。

圖2 河北省村鎮銀行總行區域分布情況
由表1可以看出,全國與河北省村鎮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呈現穩步增長,服務縣域經濟能力持續增強。2018年年初全國村鎮銀行資產總額約為14000億元,年末增長至15100億元,增加比率約為7.9%;其中貸款總額從8156億元增加至9400億元,增長比率高達約15.25%。2018年年末河北省村鎮銀行資產總額高達約448億元,約占全國村鎮銀行資產總額的3%,且比2018年年初增加了3億元,增長百分比約為0.67%;其中貸款余額為258億元,占全國貸款總額的2.7%,且比2018年年初增加了9億元,增長比率約為3.6%。

表1 2018年全國與河北省村鎮銀行資產負債對比表 (單位:億元)
(1)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金融交易一方因某種原因,不愿或不能履行合同而違約,致使金融機構、投資人或交易雙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村鎮銀行的主要風險是信用風險,信用風險管理的核心是做好貸款的管理。河北省當前村鎮銀行信用貸款產品占比較低,主要以抵押類貸款為主,但對抵押擔保的要求高、限制多,且大部分村鎮銀行存在虛報財務數據的情況。因此,河北省村鎮銀行信貸資產管理需要建立一個完整、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防范信用風險的產生。
(2)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主要產生于銀行無法應對因負債下降或資產增加而導致的現金流動性困難。當銀行缺乏流動性時,就不能依靠負債增長或資產變現來獲得足夠的資金,進而影響其盈利能力。由于當前河北省大部分村鎮銀行在社會認可度不夠,公眾不愿把錢存入村鎮銀行,使其吸儲能力不足。由于沒有足夠的現金支持,獲取資金較為困難,獲得資金的成本過高,致使銀行流動性面臨巨大的風險。
(3)操作風險。操作風險是由于內部人員違反銀行監管規定,進行賄賂、欺詐等違規行為,或是外部事件、宏觀趨勢以及不合理的決策機構與內部控制體系、信息系統等造成的損失。村鎮銀行成立時間不長,大部分工作人員是從當地招聘上崗,因此從業人員的素質總體偏低,合規操作意識不強,風險意識也較為淡薄,進而使得一些內部人員鉆了監管漏洞,違反銀行監管規定,進行賄賂、欺詐等違規行為。工作人員當前的職業素養與現代復雜多樣的金融需求不相適應。
(4)支付風險。近年農村支付環境不斷改善,逐漸加入了大小額支付系統和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服務,普惠金融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但河北省的村鎮銀行資金少、業務種類單一、風控能力差,大部分村鎮銀行都以間接代理參與者身份參與支付,僅有少部分村鎮銀行以直接代理身份參與業務,甚至有些銀行盲目拓展業務,使風險防控相互分離,加大了發生支付風險的可能。
當前有些村鎮銀行雖成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經營管理層,但董事長等管理職位不是由專職人員擔任,且不常駐于村鎮銀行,不能及時處理銀行存在的風險問題,董事會與經營管理層的權利與職責模糊,法人治理結構有所欠缺。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河北省村鎮銀行在監管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缺陷,如上下級相互監督制度、內部責任追究制度等尚未健全完善,缺少針對村鎮銀行支持農戶和中小微企業發展業務特點的特色化監管制度體系,監管指標的針對性、可操作性較弱,致使內部監督制度較弱。
河北省村鎮銀行成立時間短,農民對其缺乏了解與信任,同信用社、商業銀行等發展成熟的金融機構相比缺乏認知度和競爭力。甚至有些人認為村鎮銀行是“私人的銀行”,抵御風險能力弱,再加上村鎮銀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全,營業網點覆蓋范圍小,自助設備少,導致村鎮銀行吸收存款有限。河北省大部分多為農村,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對外來高素質專業人才缺乏吸引力,教育水平不高,本地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不足,不利于村鎮銀行的健康發展。
根據村鎮銀行名錄統計,河北省村鎮銀行有62.89%的主要發起行是外省銀行,主發起行有絕對控股權的占比71.15%。因此在經營模式、風險偏好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大都受主發起行影響,使得金融產品本土化程度偏低,缺少特色性與獨立性。大部分村鎮銀行沒有開展理財產品銷售、代理保險、代繳水電費等中間業務,僅僅辦理存貸款、轉賬和支付結算等基本業務,不能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在貸款期限、額度和抵押物等方面不符合當地的農村發展要求,農民受固定資產土地及住宅的制約,使得可供抵押的資產和物品不足。截至2018年上半年,河北省村鎮銀行貸存比低于20%的占比20.62%,顯示出村鎮銀行貸款業務發展緩慢,有待加強。
農村農業生產容易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使得生產效益低下,再加上農村地區的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農民無法達到預期收益。另外,河北省大多數村鎮銀行設立在相對發達的地區,注冊資本平均約為 5003.8萬元,最高注冊資本為1億元,占全國村鎮銀行最高額的1/6,資本規模小的問題突出,一旦出現較大的信用違約銀行將面臨生存危機。除此以外,河北省相關政策與監管措施不到位,如農村地區的信息系統不完善,征信系統不健全,信用擔保體系滯后等。村鎮銀行工作人員對客戶的信息收集存在較大漏洞,放款業務貸前調查不夠到位,對擔保人的擔保能力分析不充分,對借款人的經營情況分析也不夠全面,很容易形成違約貸款。
村鎮銀行在存款競爭中缺乏優勢,存貸比率較高。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村鎮銀行規模小,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不足,更傾向于貸款而不是儲蓄,因此較高的存貸比導致銀行流動性與管理難度加大。另外,村鎮銀行自有資本規模有限,投資渠道少,流動性管理水平與意識較低,相關機制不夠健全,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也會導致流動性不足。由于村鎮銀行較小的資金規模,沒有足夠的預算來完善風險預警機制,面對較多的不良貸款時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來維持其正常運轉,抵御風險能力不足。
建立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相互監督的法人治理結構:董事會與高級管理層負責決策,各職能部門與風險部門負責執行,內部審計與外部監管負責監管,董事會雖然不參與經營但有否決權,經營管理層相互監督。村鎮銀行內部根據嚴格的治理體系進行單獨管理,設立風險管理模型,建立規范的內控與退出機制,實行內部審計制度來發現潛在危險,健全內部責任追究制度。
利用發達的網絡與媒體平臺,加大村鎮銀行的宣傳力度,加深人民對村鎮銀行的了解,加大營銷力度,完善支付結算系統;增設分支結構,取消地域限制,增強村鎮銀行的競爭力與活力,從而提高吸存能力,擴大資金規模。建立健全人才引進與培養保證機制,實行員工激勵制度,借鑒大型金融機構的培訓經驗,建立培訓機制,開闊從業人員的視野,豐富金融理論知識,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技能。
針對客戶不同需求與地域經濟發展,積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產品,如“家庭農場貸”等信貸產品,降低信貸風險,滿足農民對金融產品多樣性的需求;以“三農”為中心不斷拓寬服務對象與業務范圍,重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代理保險和銷售理財產品等中間業務;促進人力資源與管理決策本土化,由本地人才擔任領導者與管理者,減少主發起行對村鎮銀行決策的干預,實現村鎮銀行的自我運轉,降低人員跨地區流動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為村鎮銀行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與經營保障。
政策的扶持是村鎮銀行持續發展的推動力。地方政府要提供更為實惠的扶持政策,如實行減免稅收優惠政策,降低經營成本,提供多種類的農業保險,降低自然風險。擴大涉農貸款擔保范圍,創新信貸業務種類,分散信用風險,同時加快村鎮銀行信用體系建設,建立與銀保監會等相關機構連接的信息管理系統,建立信用檔案與信用評級體系,加強對客戶信息的管理,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
創新金融產品,利用自身優勢吸收更多的存款,加強資金頭寸的管理,控制貸款數量,加大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從而減少不良貸款的形成;積極開發中間業務,提高資產變現能力;完善流動性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流動性指標的識別、分析、監測和控制,當流動性指標尚未達標時應提出預警,制定流動性風險處理應急方案,及時采取對應措施,減少損失。
加大對村鎮銀行的資金投入,提高信貸員工的工作待遇,加強信貸員工對于法律的認知,吸引高素質、有經驗的專業人才加入到信貸員工隊伍中。建立信貸者的信用檔案系統,調查農戶及小微企業的歷史信用信息,建立完善客戶征信系統,提高客戶信用意識。銀行要定期開展貸款風險排查,及時發現經營風險漏洞,對產生的不良貸款按損失程度和責任大小予以責任追究。
夯實風險管理基礎是風險管理的前提,因此要充分認識風險防范和業務發展相互作用的關系,在風險防范的前提下進行業務發展,業務發展過程中要注意控制風險的發生。與此同時要樹立風險管理理念,加強對于風險管理的意識。加大對于風險動態量化監管力度,加深對風險的識別和監控,加快風險管理的重心從事后風險化解向事前風險防范的轉變和風險資產管理向資產風險管理的轉變。
當前河北省村鎮銀行的發展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因此村鎮銀行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措施來有效規避風險。一是提高吸儲資金的能力,擴大資金的規模;二是加大金融產品本土化供給力度,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產品;三是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加強內部監管力度;四是樹立風險管理文化,提高風險監管的意識,加強風險管理的控制,建立科學高效的風險預警機制,確立成熟的風險管控體系。風險管理對于河北省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使農村地區經濟與金融事業實現長期繁榮發展,加強風險管控力度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