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全”育人是在政策層面對大德育觀的具體表達。就學校德育而言,“三全”育人與大德育觀具有內在一致性,分別指向德育工作主體的廣泛性、行動的完整性和工作的系統性。在實踐層面,空間延展是落實大德育觀的重要抓手,學校既要探索有形空間的開放與延展,也要探索無形空間的關系重構。
【關鍵詞】大德育觀;“三全”育人;德育空間;中小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1-0011-03
【作者簡介】周蓉暉,南京市第一中學(南京,210001)教師,高級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價值?!盵1]事實上,道德教育始終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關注,道德教化更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走進新時代,在全社會育人的理念下,學校德育如何走出過去“假、大、空”的窠臼,提升其實效性,以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正成為全社會的共同關切。
一、大德育觀是歷史的必然與現實的期待
學校德育如何進行?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孔子從個體與社會的角度都倡導德治,他認為德化社會在于追求“禮”,德化人生則在于追求“仁”,要從個體的“仁愛”走向社會的“仁政”,關鍵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徑暢達。這其中,修身是起點,也是根本,是人人皆可為的,而治國平天下則是德性的最大功效,是人人都應該追求的。受此影響,當下的道德教育,也特別關注個人的道德修煉,同時也指向社會治理。從本質上來看,道德既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而個人永遠是社會的人。
當下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形勢、各種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學生成長中的各種身心遭遇,迫切需要道德教育確立具有開放性、系統性和整體性的大德育觀。當下的學校德育普遍缺失整體思維和系統設計,對于絕大多數的學校德育工作者而言,德育更是停留于單一活動層面,缺乏基本的課程思維、實踐意識和全局觀念。由此,確立大德育觀,可以很好地整合學校教育行動,整合全社會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在與他人、自然、社會的交往中,鑄魂培根、涵養家國情懷。
二、“三全”育人是大德育觀的政策表達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大力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逼渲校叭庇说墓ぷ鞲窬终菍Υ蟮掠^的政策表達。
全員育人,強調德育主體的廣泛性,這是一種德育參與度的“大”。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然而隨著市場經濟和信息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受應試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學校教育也逐步被功利化,教師更多的只是聚焦學科教學,從教育行政到校長、從班主任到普通教師,關心的主要是學生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德性發展,學校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較為普遍。與此同時,信息社會之中,各種利益群體所販賣的教育焦慮與日俱增,家長、學校乃至全社會都被卷入其中,學業競爭儼然成為兒童成長中的唯一任務。如此看來,要克服這些弊端,需要改變的不只是教師,還包括家長、教育行政人員和社會大眾,為此必須樹立大德育觀,動員一切教育力量參與其中,這就是全員育人。
全程育人,強調德育行動的完整性,學校德育是階段性與終極性的統一,是過程性與全局性的統一,這是一種時序的“大”。傳統的學校德育,幼兒園階段學習基本道德規范,小學階段注重人生價值和家國情懷,但是到了中學,隨著考試壓力的增大,德育往往會陷入“說起來重要,但是做起來‘不要”的窘境。為此,學校德育必須樹立一種時序上的大德育觀,要從片斷、零散的活動定位、學段本位中走出來,指向學生的終身發展,指向各年段的有機整合,從而讓德育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學段和學生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期,都有德育的“在場”。即便是單一的德育課程,也要從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全過程保持德育的“在場”。這種時時在場的德育,就是全過程的德育,就是大德育觀。
全方位育人,強調德育工作的系統性,學校德育是一個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人的重大事業,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所謂“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學校德育要“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2]傳統的學校德育,囿于自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視野,習慣于“關起門來搞教育”,對學生也是重道德規范的教育,輕道德情意與行動的培育,從而使學校德育工作在相當長的時期,與學生的客觀需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社會發展相脫離。我們知道,人是社會的產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德性發展也必然是在一個開放的場域中,受到諸多要素的影響。為此,必須以系統的思維、全局的觀念來有效整合當下道德教育的各種項目、載體和資源,以大德育觀為引領,通過系統的、整體的學校德育設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空間延展是大德育觀的實踐抓手
“三全”育人的政策表達很好地闡釋了大德育觀的基本內涵,然而德育觀的放大,也容易使德育走向空心化,因此,在實踐層面就需要一個抓手,一個切入口。
審視傳統的學校德育,之所以出現“假、大、空”的低效現象,一方面是傳統的學校道德規訓機制使然,在相對封閉的校園內,學校以規訓機制為德育實踐方式,通過層層的權力控制,以道德灌輸、言行約束和考核評價,促使學生遵循外顯的道德規范,卻往往忽視了學生德性的內在養成。另一方面,學生在日漸繁重的課內學業和社會焦慮助推的課外補習中,缺少閑暇時光去接觸社會、體驗生活、反思成長,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德性修煉的時間、空間和主動性,進而成為置身于“全景式監獄”的被動的道德受眾。
如此,學校德育的突圍,關鍵在于建設一個開放的、能夠激發多主體參與的德育系統。換言之,學校德育唯有向學生開放、向家長開放、向社區開放,才能激發每一個主體的參與熱情,實現全員育人;唯有開放,才能發現和利用每一個可以使用的教育項目和資源,實現全方位育人;唯有開放,特別是向學生的個性需要和現實生活開放,才能讓學生作為真正的“人”走進德育,使每一個學生的每一份成長“可見”,實現全程育人。由此,要在實踐層面真正確立大德育觀,落實“三全”育人,就必須在德育的開放性上做文章,而空間延展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這里的空間,既是最初的有形的空間,即場所(如校園、社區等),也是后現代社會學所倡導的無形的空間,即“關系”(如網絡空間、公共領域等)。
首先,從有形空間來說,大德育觀體現的是全社會教育的理念,學校是德育的主場域,但不是唯一的場域,要實現“三全”育人的大德育觀,需要在立足校園的基礎上,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發揮學校教育的專業優勢,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在與社會、與他人的交往中,體悟生活,審視成長,進而涵養德性。比如,國家倡導博物館資源向中小學生開放,學??梢曰诖伺c地區的場館資源合作,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場館德育課程。
其次,從無形空間來說,大德育觀是對道德規訓機制的變革,體現的是一種平等的、民主的教育關系空間的重建。從平等的角度分析,在學生的德性養成過程中,教師、家長和社區人員都是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是道德教育的對象,也是德性養成的主體、是道德教育的施教者,因為在如此平等的道德交往中,學生也會通過自身的成長去影響教師、家長和社區人員,從而使每一個人都以主體的身份,以平等的關系卷入其中。從民主的角度分析,大德育觀還意味著學校教育治理的變革,從規訓機制走向民主協商機制,校園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校長還是班主任,都可以在學校德育中,對學生的德性養成有應有的話語權,有民主的表達通道,從而讓校園成為一個道德學習的共同體。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8.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