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
【關鍵詞】辯證思維;是非觀念;教育智慧;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1-0079-02
2020年9月,我接手了一個四年級班。開學第一節課,我走進教室,借點名之由,希望熟悉一下所有學生。我照著名單一個個地念名字,學生們也用清脆的“到”字回應我,絲毫不拖泥帶水。突然,一聲足足拖了5秒之久的“到”字,讓整個班級沸騰了。我看了眼名單,再看了下發出聲音的這個學生,原來是小豪。沒想到剛開學就遇到這樣的情況,我自然要嚴肅處理。我嚴厲地對他說:“不許拖音,請重新答到!”
“到……”依然是長達5秒的拖音。點名、拖音,就這樣,我和他的“戰役”打了三個回合都沒取得勝利,濃濃的火藥味充斥著整間教室。
我改變了戰術,決定利用其他學生的是非觀來處理這件事情,試圖用正義“打倒”他。我轉而對其他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覺得小豪這樣對不對?”大多數學生選擇了支持我,表示小豪這樣做是不對的。盡管“戰火”沒燃燒起來,盡管最終的輿論是支持我的,但我心里清楚,小豪對我很不服氣,接下來他肯定還要鬧出其他“幺蛾子”。想要他心服口服,我還是得想其他辦法。
接下來的數學課,我帶著學生們一起學習《升和毫升》,其中有幅圖,上面是兩個大小明顯不一的玻璃杯,要求說說哪一個能盛的水多。班上的學生都認為大玻璃杯能盛的水多,因為大玻璃杯的容量比較大。然而,小豪卻故意大聲地說:“大杯能盛的水就一定多嗎?我看不一定!”
還沒等我開口,有學生就不服氣了,反問道:“怎么不一定了?明明就是大玻璃杯能盛的水多,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
“就是不一定!你們只看到了左邊的杯子高,就說這個杯子大,右邊杯子矮,就說右邊杯子小。萬一右邊杯子很長呢?長杯子裝的水也會多。”
盡管我知道,小豪又在故意“唱反調”,試圖點燃“炸藥包”,但我卻沒有之前那么生氣了。我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表揚他:“請大家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小豪,因為他說的的確有道理。”
本來大家都在期待我們的“二次大戰”,結果小豪卻被我表揚了,所有學生都感到驚訝,包括小豪自己。
“你們知道我為什么表揚小豪嗎?”我故意賣了一個關子。
“不知道!”小雨大聲地說道。
“因為他說對了?”小明試探性地向我求證。
我笑了笑說道:“小豪講得特別有道理,我們的確有必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物體。這部分內容我們以前接觸過,后面也會再學習。小豪時刻記得,并且學以致用,是不是該表揚?”大家會心一笑,對我這個觀點表示贊同。
“小豪,你能不能把你剛才的想法再跟大家說一遍?有些同學似乎沒聽明白。”我轉而向小豪提出了要求,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他。
雖然沒有成功惹惱老師引起“師生大戰”,但成功引起大家的注意,也算“得逞”了一半,他很得意。當然,他也確實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又一次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如果這個矮一點的杯子像火車那樣,而這個高一點的杯子像大巴車一樣,那我們就不能說左邊高杯子能裝的水多了。”
“那這兩個杯子到底誰裝的水多呢?就不能比較了嗎?”有同學提出了疑問。
“其他同學覺得呢?”我沒有直接回答,再一次將問題拋給學生們。
這時候,愛思考的小亮給出了他的想法:“盡管我們是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物體,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實際情況。通常杯子粗細有些許區別,但并不會出現像‘火車型杯子和‘大巴車型杯子那么大的區別。仔細觀察書上的這兩幅圖,其實我們能看出來杯口的大小,這兩個杯子都屬于常規的杯子,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左邊的高杯子容量大,右邊矮杯子容量小。
我再次看向小豪,問他:“你同意小亮的說法嗎?”“同意。”或許是因為得到了表揚,或許是覺得搗亂也沒有獲得太多樂趣,小豪后面半節課認真了很多。
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從多方面了解到了許多關于小豪的事情:小豪媽媽文化水平不高,不太懂如何教育孩子。小豪每天放學回到家,媽媽就讓他去書房寫作業,她則在廚房忙著炒菜。有時媽媽都做好了飯菜,小豪卻一個字都沒寫,這時他就會被媽媽暴打一頓……現在,小豪的媽媽懷孕了,用來照顧他的時間更少了,所以他就更加放肆,試圖通過犯錯誤來引起老師的注意,這樣老師就會打電話給家長,從而引起家長的注意……
了解了他的這些表現背后的原因后,我覺得小豪并不是一個壞學生,只是一個缺少關心、期待他人關注的孩子而已。于是我課后跟他進行了多次溝通,試圖了解他的想法,讓他明白老師和同學們都是關心他的,而調皮搗蛋只會讓他失去他人的信任。接下來,我也跟他父母進行了溝通,讓父母對他多點關心呵護,少些責備打罵。最后,我還跟其他任課教師打了招呼,讓他們多包容下小豪,減少小豪在班級“點炸藥”的機會。
期中考試后,班上的圖書管理員小雨由于父母工作原因,轉學去其他學校了,于是我安排小豪擔任班級圖書管理員,負責圖書管理工作。讓我驚訝的是,小豪自接手圖書管理員一職后,書柜里的圖書每天都擺放得整整齊齊的。后來,學校舉行演講比賽,小豪還主動報名要求參加,最后還獲得了一等獎呢。盡管他偶爾還有小脾氣和小毛病,但是所有人都看到了他的改變,同學和老師們也越來越喜歡他了。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只從一個方向去看待學生,但那是不夠的,學生是多樣的、多變的、復雜的,需要班主任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去理解,從而幫助他們實現新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文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