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可視化”指的是用一種視覺的方式將信息表達出來的過程,班主任可將可視化思維運用到小學主題班會中,通過捕捉信息、重構思維、改善評價讓主題班會更具實效性,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可視化思維;主題班會;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1-0060-02
【作者簡介】孫俊娟,南京市江北新區永豐小學(南京,210000)教師,一級教師,南京市第二屆德育青年教師,江北新區第二屆德育帶頭人。
“可視化”一詞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見的、清楚的呈現”,也可以譯成“圖示化”。筆者對南京市某小學1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85%左右的班會主題是由老師確定,說教式是主題班會開展的最主要的方式。顯然,這樣的主題班會的效果不會太好。如何改善這一局面呢?我認為班主任可以將可視化思維引入小學主題班會中,通過將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化,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
一、捕捉信息,讓主題“可視化”
主題是班會的最核心部分。針對低年級學生,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學生們的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最終凝練出符合他們年齡特征和班級特色的班會主題。
一年級學生經常在課間追逐打鬧,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面對這一常見現象,一位班主任利用兒童畫將這一危險現象畫了出來,并引出了“課間十分鐘,我們該怎么做”這一主題班會。課間不安全的現象通過一張張生動的圖片展現出來,低年級學生更容易接受。
而中高年段的學生可以自主提煉班會話題,并進行策劃和實施。如在學校的直飲機旁邊,經常會有許多水流出來,細心的學生將這一現象拍攝了下來,小組討論后就確定了班會的主題——如何正確使用直飲機,并以短視頻的形式向全校學生進行宣傳。我想,這樣貼近學生班級生活的主題班會才是生動的。
二、重構思維,讓形式“可視化”
小學主題班會要想取得較好的效果,除了主題形象化之外,還需要師生對主題的表現形式進行重構。
1.以調查問卷呈現。
通常情況下,小學生喜歡參加形式新穎、自主性強的活動,班主任要善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己設計主題班會的形式。如幾名六年級的學生組成小隊,針對“跳課間操時,學生們的積極性不高”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研究,并開展了相應的班會。
學生甲:同學們,我發現我們學校的大課間操活動不太理想,許多同學積極性不高,所以我們小組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分析。
學生乙:我們將全校學生按低中高年段進行了分類,然后分別選取30人進行調查,并選取20名教師進行了調查,發現75%的學生認為現在的課間操單調、無趣,64%的教師認為課間操形式可以再豐富一些。
學生丙:那么如何改進課間操的質量呢?大多數學生認為課間操形式可以再豐富一些,如增加兔子舞、啦啦操、軍體拳等,并且每幾個月變換一次。
學生甲:我們將調查和設想寫成了一份簡單的報告,大家請看——
…………
可以說,這樣的主題班會對學生而言是個極好的鍛煉,能讓他們真正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2.以實踐活動展開。
主題班會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應該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讓班會內容更豐盈、形式更豐富。如為了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班主任可以設計好家庭勞動學習單,讓家長在規定的時間內督促學生開展家庭勞動,并根據學習單學習勞動知識;為激發學生“尊老敬老”的思想感情,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班主任可將班會場地搬到學校附近的山上,讓學生和長輩們一起爬山登高,在活動中共享親情。
3.以多媒體技術展示。
現在,多媒體技術發展迅速,班主任可以借此豐富主題班會的開展形式。首先,提高班主任和學生對于多媒體資源的獲取、加工、利用的能力。其次,師生要學會搭配一些視頻、圖片、文字。當然,這些資源應來自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如在“校園文明禮儀”這一主題班會中,一位班主任改變以前說教式的教育方式,組織學生事先拍好這樣的視頻:見到老師如何行隊禮,見到同學如何打招呼……通過這種形象化的方式,學生能更直觀地了解文明禮儀的內涵。
三、改善評價,讓效果“可視化”
以往的很多主題班會都停留在“開展即結束”的局面,效果不夠理想,繼續教育,則有“炒冷飯”的感覺。要想主題班會具有更強的實效性,班主任的評價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班主任要聯合學生、家長、學校,建立合理的、多角度的、多方式的評價機制。如“個人衛生養成”這一主題,班會結束后,班主任可設計一張反饋表格(見表1),讓家長們提供信息,班主任根據此信息可以判斷主題班會的德育效果是否達成。

這樣持續跟進的評價方式,不僅僅是評價,還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幫助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教育,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總之,班主任可在主題班會的設計及實施時采用可視化思維,將抽象的、概念化的班會主題形象化,并采用豐富多樣的外在形式,建立可操作的、合理的評價機制,讓主題班會“活”起來,貼近學生生活,真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