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正式學習空間是相對于以教室為主體的正式學習空間而言的學習環境。非正式學習空間下的學校生活變革適應未來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構建非正式學習空間、設計基于正式空間和非正式空間融合的學習模式,能反促教學理念與實踐的革新,推動學校生活的變革。
【關鍵詞】非正式學習空間;非正式學習模式;學校生活變革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1-0020-03
【作者簡介】韓燕清,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新橋第二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100)校長,高級教師。
2020年,OECD發布了《回到教育的未來:經合組織關于學校教育的四種圖景》報告,描述了未來20年學校教育的四種圖景,即學校教育擴展、教育外包、學校作為學習中心和無邊界學習,預示教育將不再局限于課堂和學校。2011年起,江蘇省開始推進課程基地建設和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實施,積極探索新型育人模式。透視未來教育圖景和現代教育實踐可以發現,目前單一形態的班級授課已難以滿足學生全方位高質量的發展要求,固化的教學空間難以支撐多樣綜合的學習方式,拓寬學習邊界、重構學習路徑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之路。懷著“教育是創造未來的旅程”這一教育主張,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新橋第二實驗小學以培養創造未來世界的新人為核心,以跨學科的、融合的、指向協作共贏的教育為要求,著力建構“面向未來”的非正式學習空間,實現學習模式的突破性轉變,追求有意義的學校生活變革。
一、非正式學習空間構建
非正式學習空間是相對于以教室為主體的正式學習空間而言的學習環境,它突破了傳統教室的局限,將學校不規則的空間化零為整,增強了空間的開放性和教育性。從活動內容上看,學校非正式學習空間圍繞四條學科街區、四大基地體驗中心、STEAM課程主題園區打造面向未來的學習空間,所有的學習空間將技術與空間有效整合,無線網絡與電子設備、移動終端覆蓋學習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從功能分區上看,分為主、輔兩類功能區。主功能區由獨立思考中心、多人研討中心、實踐操作中心和展示表演中心四大中心構成;輔功能區包括調節區和通知區。六大分區相輔相成、自由開放,學生可按需自主選擇學習區域,開展學習活動(見下頁圖1)。

獨立思考中心主要用于學生自主閱讀、檢索信息、視聽體驗和自主創作。該中心由公用圖書區和獨立私密的學習艙組成,具備隱私性、便捷性和情境性。學習艙創設有不同的學習情境,有助于學生在安靜私密的個人學習空間中激發思維火花。檢索區提供學習所需的電子資源,記錄區提供紙筆和多媒體設備以記錄學習情況。學生能在真實而有深度的思考中擴展視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思維品質。
多人研討中心主要用于讀書分享、項目討論、研究學習等活動,分設于學校的四大學科街區,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小組合作探討問題的環境,具有支架建構、環境支持和契約規范的功能。中心根據師生的探討需求,設計了自由開放的討論區、設備齊全的檢索區和相對正式的會議區三個子空間,給予師生放松的交流環境和共同體思維建構的空間支持。
實踐操作中心主要包括STEAM課程主題園區,其中室內創作區包括趣味泥塑區、創客夢工場、機器人區、3D打印教室、數學實驗港等實踐分區。室外認知區設置了藥理花園、小小氣象站、竹文化區等;室外體驗區設置了魔豆莊園、立體智能種植園、美食實驗室等。學生在認知和實踐中親近自然,形成對事物的深入認識。
展示表演中心分準備區、展覽區、表演區和點評區四個部分。該中心多用于音樂課程、美術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擴展分享和社團活動的開展,利于學生提高自我展示能力,增強自信心。
作為兩個輔助空間,通知區的功能主要在于實時顯示非正式學習中心各個時間段的人數和使用進展,幫助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提高非正式學習的效率;調節區以舒適、寬敞、溫馨的環境幫助學生放松身心、讓學生稍事休息或換個心情再投入研討學習。
基于非正式空間的學習簡稱非正式學習。在校園中,非正式空間的學習作為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補充,要求學生能夠自我組織規劃學習。在技術支持下,以學習主題為主線,學生自主開展獨立思考、多人研討、實踐操作、展示表演活動。師生根據活動效果對非正式學習空間、非正式學習、正式學習提供有針對性的評價與反饋,優化空間建設和學生學習。
二、非正式學習空間下的學校生活變革
非正式學習空間通過對學校的格局、教室的布局、校園的環境等各種空間的重構,延展了學習時空,豐富了學習資源,重構了學習定義。非正式學習以內發的學習動機、融合的學習方式和深化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發展,也推動了學校教育理念與實踐的革新,實現了學校生活的變革。
1.打破學校教育邊界。
非正式學習空間將學校碎片化的空間化零為整,通過各要素的設計與整合,使原來平平無奇的設施成為體系化的非正式學習空間的一部分,賦予了每塊區域獨特而重要的功能。校園建設物盡其用,學生在校園的每個角落都能發生真正的學習。
同時,非正式學習讓學習時間更靈活。學校打破以往勻速運動的課程節律,改變課時學程的統一標準,為學生的校園生活創造特殊“節點”:或為學生預留短期主題學習的專用時空,或安排長期系列探索的學習時段,師生通過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靈活協調長期性任務。
非正式學習空間的構建有賴于硬件設施與資源支撐,同時還需技術設備賦能助推學習發展。學校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賦能教育,構建了一所硬件沒有圍墻、資源沒有圍墻、思維沒有圍墻的未來學校。
2.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從學習動機上看,非正式學習是學生受內在心理或外在情境觸動而引發的學習形式,它以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為明確的學習意圖。 因此,是學生“自我發起、自我調控、自我負責”的學習方式。非正式學習空間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情境的真實性利于學生尋找并探究自己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學習形式上看,非正式學習以多樣的形式自由開展,根據個人學習習慣和探究需要,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功能區,讓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單科學習與綜合學習、限定學習和選擇學習、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從學習效果上看,非正式學習不僅僅重視學習者在知識獲得、記憶、理解等認知層面的學習效果,還關注學習者在非正式情境下對自我身份的探索,對所在學習情境的文化、規范、習俗、語言的學習,以及在非正式學習情境下學習者對某主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影響和改變。同時作為正式學習的擴展和補充,非正式學習通過提升思維水平、提高學習能力等方式,最終促進學生正式學習和長遠學習的發展進步。
3.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非正式學習空間的構建和學生非正式學習的開展,要求教師理清非正式學習的概念、特點,把握教師在學生非正式學習中的輔助作用,明確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區別和聯系,并構建合理可行的非正式學習體系,將學習空間拓展與教育資源開發相結合,引導幫助學生非正式學習的開展。
非正式學習空間中大量的新媒體新技術也要求教師提升信息素養。教師不僅自身要能夠使用新技術,還需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新技術進行資源獲取、情景體驗和個性化創造,并且嘗試將數字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合理選擇和利用非正式學習空間中的資源,促進正式教學活動的開展。
非正式學習空間不是學生的專屬空間,也是教師自主成長的加油站。教師也應充分利用空間的資源和環境開展師生間、同事間的非正式學習,養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實現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吳麗娟,黃景文.基于非正式學習原理的高校教育技術培訓模型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09,19(1):72-75.
[2]季嬌,伍新春,青紫馨.非正式學習:學習科學研究的生長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