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摘 要:在我國的語文教學中,有大量的文章、短文需要我們去閱讀。由此可見,閱讀在語文學科里占據了很大的比重。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良好的閱讀量能更快速地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也為“聽說讀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小學語文延伸閱讀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拓展延伸;策略
一、 引言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書籍是需要閱讀的,所以,大量的閱讀書籍是成功的基礎。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大量的閱讀沉淀和積累,是成功的保障,能為他們的以后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語文教學模式的落后、學生缺少閱讀時間、教材的不完善等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學生閱讀困難,所以探索語文閱讀的道路,找到正確的閱讀發展方向才是關鍵。下面,筆者就在小學語文延伸閱讀實踐探索這個內容談一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二、 什么是語文閱讀
什么是閱讀,閱讀就是人們通過瀏覽書面文字來獲取知識。閱讀是人們主動的行為,人們能從閱讀中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體會到人生百態。而語文閱讀和普通的閱讀不同,它需要結合一些跟語文有關的理論,從中獲取知識。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文時,最開始就要通過閱讀的方式將文章內容大概了解一遍,隨后再慢慢進行分析和理解。閱讀本來就是一件需要自我吸收和消化的事情,而語文閱讀更是如此,語文閱讀要從文章出發,找到重要段落,從逐字逐句的閱讀中分析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語文延伸閱讀更是如此,它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內所學的知識進行延伸,讓學生在掌握課堂內文章的基礎上,往課外知識進行延伸閱讀。這種語文延伸閱讀方式,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同時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素質涵養。在這個不斷發展進步的時代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最好從小學出發,它能幫助學生擴大自身的視野,為以后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語文延伸閱讀在小學的時候就應該培養起來。
三、 影響小學語文閱讀發展的因素
中文作為我國的國語,一直備受大眾的重視,而中文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所以國家教育部對于語文教學非常重視,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改和創新發展后,語文教學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還是有著許多因素在阻攔著語文教學的發展,尤其是阻攔了語文閱讀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在閱讀上的能力,也限制了思維分析能力。筆者認為,有三點重要因素阻礙了語文閱讀的發展,導致了語文閱讀進步的腳步。
(一)語文教學模式的落后
高校語文教學仍然采用傳統型教學,沒有轉型升級。我國教育部門雖然制定了一系列的現代型語文教學模式,但是反向卻不明顯,只有部分學校嘗試響應,其他的學校依舊采用傳統模式進行教學。而學校不轉型的有很多方面,比如:想要轉型,但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與老師重新磨合,去習慣新型語文教學模式;或者在轉型途中遇到了經濟問題,缺少資金來支持語文教學轉型發展等等問題。另外,學校的傳統型教學在一般情況下會采用“灌溉式教學”,而這種教學模式缺少主觀思考性,會讓很多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這種傳統式教學缺少實效性,對學生的發展不利。因此,想要提高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能力就必須要對語文教學模式轉型升級。
(二)沒有時間閱讀
在國家發展得越來越好的同時,社會的競爭者也越來越多,而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也背負著數不清的壓力。學生想要以后在社會上有競爭優勢,就必須要不斷地充實自我。在這些繁多的任務中,學生也就不可能有空閑的時間來閱讀,更不可能達到閱讀最終目的,靜下心去閱讀分析文章的內容。
(三)教材的不完善
教材相當于學生的老師,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現代教材有很多沒有完善的地方,缺陷比較多。而現如今社會發展十分迅速,文章、相關語法也在不斷更新,語文教材的落后,會導致學生對文章和相關用法的不了解。同時,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沒有接收到現代化知識,導致學生止步不前。另外,學校的傳統型教學在一般情況下會采用“灌溉式教學”,而這種教學模式缺少主觀思考性,會讓很多學生對英語失去興趣。這種傳統式教學缺少實效性,對學生的發展不利。
(四)語文閱讀體系不完善
語文閱讀體系的不完整,就相當于一個大工廠里沒有完整的次序制度,工廠沒有完整的次序就會變成一團亂麻。而語文閱讀體系也同樣如此,體系的不完整性會讓許多學生在閱讀練習時缺少目標,只能盲目地靠直覺模糊地訓練,這樣長期下去,不僅會讓學生對于閱讀失去興趣,而且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四、 小學語文延伸閱讀教學的有效實踐策略探究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趣味性閱讀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尊重學生。但是學生正是在心智不成熟階段,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可能會出現學生不感興趣、找不到閱讀方向的問題。再者,小學生的思維想法更加不成熟,想要他們老老實實地閱讀書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所以,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建立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趣味性的讀本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借此提高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在語文課堂上,老師需要跟學生保持互動,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或者設置懸念的方式來吸引學生。例如,當學生在學習《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內容之后,為學生介紹有關課文的出處——《伊索寓言》,并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伊索寓言》的名篇,比如《農夫和社》《狼和小羊》等等,這樣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集中聽講,在課下時,學生也回去閱讀更多的書籍,一日復一日,學生的閱讀書籍量就會越來越多,知識理論、見解思維也會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而提高。
(二)在語文課堂上分組閱讀交流,充分給予學生閱讀時間
在課堂中,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是起到主導的作用。想要將語文閱讀滲透進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來交流討論。老師在授課開始前,可以給每個小組自由交流的時間(時間控制在15分鐘,每個小組中要選出一個小組長,以方便收集每個組員的學習情況),學生在自由交流的時候,可以預習老師即將教授的課程,而后每個人在小組內相互交談自己的預習情況,小組長負責把小組成員提出的問題收集起來,以便在組際交流時能解決這些問題。老師要在學生自由交流的時間中巡視和參與,有的學生會在管控松懈時開小差,說話,老師就要對此做出處罰。在小組討論后,每個小組都要進行匯報。老師可以讓討論比較成熟的小組先進行匯報,小組組長說出本組對知識的理解后,其他組在該組理解的基礎上,對其做出補充和質疑。但在討論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做好相應的把控,讓學生的討論有一個度,話題必須圍繞課文中心。最后,老師再對學生的意見歸納總結,發表最終觀點。這樣,不僅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與參與感,使學生能夠自由、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也能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如此以往,通過引導、討論,最后進行總結歸納,這樣的完整知識體系,讓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逐漸提高。這可以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印象深刻,也能從中感受到語文閱讀的魅力,還能夠調動課堂氣氛,最終使教學內容得到完美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