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娟
內部控制是企業在運營管理過程中較為常用的管控工具和方法,但是隨著管理需求的增加以及技術方法的創新,傳統的內部控制體系已經與當前企業的運營管理產生了不適應性?;诖?,本文從分析企業進行內部控制創新與強化的重要意義出發,結合實務總結和分析企業在構建和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針對問題,以新的管理需求和信息化手段為依托,提出企業內部控制創新與強化的新途徑,希望能夠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及其管控有效性水平的提升有所啟示。
一、企業進行內部控制創新與強化的重要意義
內部控制體系作為企業合規、低風險運營管理的重要保障,對保持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隨著部分經濟業務的復雜程度增加,企業對風險的防控需求增加,因此也對內部控制的管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在創新與強化的必要性。具體來說,創新和強化內部控制主要能夠從三方面產生積極意義:
一是對于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具有促進作用。創新和強化內部控制可以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與管理進行有機統一,從而更有利于實現資源的統一配置,提升其使用效率,對企業最終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是更有效保障了企業的財務信息質量。創新和強化內部控制,能夠提升內部控制對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合規性和真實性的監督作用,從而使得進入財務核算環節的各項基礎數據能夠更準確、完整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改善了財務信息的質量。
三是能夠增強企業對風險的防控作用。創新和強化內部控制,能夠增強企業對潛在風險因素的事前分析和預警能力,從而實現從事前對風險的防控,大幅降低企業因風險的破壞性而產生經濟損失的概率。
二、企業在構建和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雖然創新和強化內部控制能夠從多方面對企業的運營管理產生促進作用,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受構建和實施成本、管理理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部分企業在構建和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集中體現在:
(一)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不夠健全和完善
內部控制環境主要與內部控制制度的具體構建和實施環境相關,實務中能夠對內部控制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較多,從總體來說,企業內部控制環境不夠健全和完善集中受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企業的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重視度不足,即部分企業管理層認為內部控制的成本支出與其具體收益不成比例,不愿意投入較多的人、財、物資源來對內部控制進行體系化的設計、構建和實施;二是對內部控制的內部牽制和監督思維運用有限,在縱向和橫向授權審批以及不相容崗位職責分離方面仍然較為欠缺;三是在內部控制體系構建和實施過程中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環境,對內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管控有效性和效率產生了弱化作用。
(二)內部控制的風險評估要素缺位
內部控制的風險評估要素主要涵蓋了風險的識別、分析、衡量、預警和應對等多個環節和內容,它屬于內部控制的要素范疇,同時也是內部控制的主要目標之一。當前企業在風險評估要素方面缺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風險的識別、分析和衡量缺乏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識別評價體系,多以管理層以及財務人員的主觀判斷、估計為主,無法對經濟活動在運行過程中的潛在相關風險進行全面、精準的識別,難以為風險應對提供準確的目標;另一方面則是對于風險的防控缺乏事前環節的防控,即沒有在企業內部建立風險預警模型和預警機制實現對風險的提前分析和預警,多在風險發生之后才被動采取應對措施,增加了風險對企業利益的破壞機率。
(三)部分具體控制活動不夠規范
具體控制活動與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內容相關,因此其規范與否會對企業最終所形成的財務信息質量產生影響。當前在實務中企業的具體控制活動不規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會計核算的規范性有待提升,部分企業的資金流、物流和數據流尚未實現完全同步,從而使得企業的會計核算數據存在延遲或者提前反映的問題,最終會影響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則是在資金管理活動中,部分企業在進行籌資決策時沒有遵循嚴格的決策流程和制度,沒有充分運用最優資本結構理論來嚴格控制負債籌資規模及長短期負債的結構比,對企業的流動性、償債能力及資金使用成本等產生了不利影響,增加了潛在風險因素。
(四)在信息與溝通機制方面存在不足
高效的信息與溝通機制能夠有效消除各種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由此所帶來的縱向、橫向利益博弈和潛在風險因素。從實踐來看,企業在構建和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在信息與溝通機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業務與財務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數據壁壘,沒有真正實現一體化融合,從而使得財務難以及時、快速地從業務端獲取足夠的基礎數據進行分析和決策,同時業務端也難以根據財務信息反饋及時對業務進行調整以規避和降低風險。
(五)內部監督機制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在內部控制體系中,內部監督的主要作用在于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執行過程中存在的缺陷進行評價并督促企業及時進行完善和修正。實踐中行使內部監督職能的是內部審計機構,但是內部審計機構易受實質獨立性不足的影響,并且在審計過程,沒有運用風險導向審計或者價值增值型審計模式,在審計內容、深度及發現問題能力有所欠缺,從而弱化了其內部監督職能的發揮。
三、企業創新和強化內部控制的主要途徑探討
如上文所述,通過對企業在構建和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分析表明,企業有必要對其進行創新和強化以提升內部控制管控的有效性。在此綜合考慮業財一體化、全面預算管理、財務共享、內部控制等相關理論,建議企業從如下角度對內部控制進行創新和強化:
(一)將內部控制與財務共享進行融合
財務共享是一種新型的財務管理模式,它把企業一些重復性高、規范性較強的業務進行整合,在有效降低財務管理成本的同時,大幅提升企業的財務管理效率。當前隨著大數據技術和信息共享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結合自身實際構建財務共享中心。在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的大部分業務都將通過財務共享實現線上操作,原本的內部控制體系也將會發生較大變化,因此考慮將內部控制與財務共享進行融合,以實現內部控制的創新和強化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將內部控制與財務共享進行融合,可從三個層次實現:一是從財務共享的軟硬件支持系統入手,通過對不同的軟硬件操作系統設置一定的權限來對相關信息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供保障,從源頭增強內部控制體系的管控強度;二是在功能層面將內部控制的具體制度和業務的關鍵控制點及風險點進行有機融合,在優化內部控制環境的同時,強化對具體控制活動的管控力度,提升信息傳遞溝通效率,降低風險,即在財務共享環境下,功能層面主要與企業的所有業務、財務活動相關,因此可考慮將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流程以及牽制思維與其結合起來,重新梳理共享環境下新的縱向和橫向授權審批機制、會計核算以及資金管理等具體活動新的關鍵控制點和風險點,并將其與財務共享的具體模塊和參數設置進行結合,在提升內部控制環境客觀性的同時,實現了對具體控制活動的全過程動態管控,有效強化了內部控制的控制強度。
(二)構建以全面預算管理為核心的業財融合一體化管理系統,并將內部控制機制與其融合
業財融合一體化主要是指企業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數據集成的智能化系統,在盡可能減少人員干預的情況下降業務數據信息自動傳遞到財務系統進行核算分析。由于業財融合一體化管理基本上實現了企業業務、財務的全部線上操作,因此十分有利于增強企業的信息傳遞效率,從而有效消除企業內部信息傳遞不暢出現的信息孤島,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各種利益博弈和潛在風險問題。
與本文之所以提出要構建與全面預算管理為核心的業財融合一體化管理系統,主要是因為全面預算管理的編制起始于銷售預算,然后以銷售預算為起點制定生產計劃、采購和銷售成本預算、生產經營費用預算,最終編制出預算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資本預算以及現金預算,貫穿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同時也有相應的定量指標數據為支撐,更易于操作。將內部控制與業財融合一體化管理系統進行全面融合,一方面要結合預算指標的設立,通過內部控制對預算執行進行干預和監督,形成“內部控制對預算進行干預,預算對業務進行指導和提供管控建議”的新管控模式;另一方面則要通過預算執行反饋企業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風險,然后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修正和完善,以此來增強內部控制的管控有效性。
(三)實行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通過增強內部監督力度來強化內部控制
之所以要提出在企業內部實行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從而來強化內部監督力度,主要是因為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與傳統審計模式相比具有三方面的優勢:一是內部審計路線的風險導向性更強,更有利于實現對風險的事前和事中防控;二是內部審計范圍不再局限于財務業務,而是把審計范圍擴展至對企業運營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所有風險因素;三是審計方法更加多元化,即在進行內部審計時,不僅運用傳統的詢問、函證等方法,還會綜合運用模型分析、計算機技術等新方法來獲取審計子。通過實行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模式,可以有效規避傳統內部審計的不足和弱勢,增強內部監督,改善內部控制管控有效性。
四、結語
本文以企業的內部控制為研究對象,以內部控制五要素為總體框架分析企業在構建和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從三個角度提出了創新和強化企業內部控制的新途徑,意在為企業有效改善其內部控制水平,實現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新思路。
(作者單位:義烏市水務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