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攀峰
培養創業型人才是教育領域應該重視的一項任務,新時期中,隨著社會與經濟不斷地發展,大學生創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當前創業型經濟發展現狀,對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新視角進行了研究,以期能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創新和創業型人才。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新時代高校創新創業工作。”進入21世紀以來,創業型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創業已經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而大學生創業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創業型人才明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亟需培養出大量高素質的創業型人才,才能進一步促進我國創業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實價值
創業教育旨在培養人的創業精神能力,英譯為創業精神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從廣義上來說,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具有開創性的人才;狹義上來說,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在特定時期自主創業的個人。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社會對人才規格、創業能力的需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并且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不斷擴招,就業人數大幅度增加,鼓勵有能力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成為教育的必要,構建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促進創業、就業成了新時期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其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價值:
一方面,大學生創業教育能夠緩解社會就業壓力。隨著社會經濟不斷地發展,在不斷改革發展中,大型企業開始向技術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發展,企業結構不斷調整,這導致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但同時,中小企業成了緩解就業的最佳途徑,對于勞動力來說,中小企業的吸納能力越來越強。并且進入新時期之后,大學生創業的機制潛力也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大學生創業不但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還能刺激經濟,對社會就業壓力具有緩解的作用。
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教育能夠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目前,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強調發揮人的主管能動性,注重個性發展,是為了提升人的道德水準、知識技能以及心理素質等,針對全體學生,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激發人的創新精神。而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生創業教育旨在促進就業,以實踐促進學業的發展,能夠讓大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得以成長,使其具備創新創業精神,并不只是將大學生培養成為成功的商人或者創業者,是在實踐中提升大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不是讓學生變成唯利是圖的人,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且,大學生創業能夠將高等創業教育中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創業實踐中不斷學習。
二、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困境
截止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從空白狀態,發展到了大部分高校開設關于創新創業必修課。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創業教育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在大學生創業教育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
(一)教育觀念落后,定位不正確
新時期中,在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中,部分高校對學生創業教育投入精力不足,將教學重點集中在增強學生專業素養等方面。并且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創業教育觀念存在明顯的滯后現象,對于創業知識來說,教師認為應該是商科類學生應該關注的內容,學生只要學好本專業知識就行,這導致大學生創業教育僅僅停留在形式上,難以實現創業教育的目標。同時,部分高校對創業教育理解不深、重視不夠,缺乏正確的定位,沒有意識到大學生創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步;部分高校還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學校領導對創業教育缺乏重視,沒有專項資金支持創業教育;部分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并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是為了培養優秀的企業家。另外,雖然部分高校開始探索創業教育,但教學活動缺乏實踐性,只注重理論教學,難以讓學生將理論融入到實踐中,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極大地降低了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導致很多大學生在真正創業中失敗。
(二)學生缺乏創業意識,就業觀念落后
新時期中,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教育逐漸轉變成為大眾化教育,高等教育不斷地深入改革、發展。但社會以及許多學生缺乏創業意識,依然認為創業不是就業方向,沒有真正理解高等教育模式轉變的目的。并且在衡量高校教學水平以及大學生就業能力上,我國教育部門依然將畢業生在大中型企業工作、政府部門工作作為重要指標。同時,大學生就業觀念比較落后,受社會輿論以及家長教育觀念等影響嚴重,缺乏創業意識。另外,新時期中,受家人和老師的影響,很多畢業生認為創業存在較大的風險性,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就業和創業選擇時,很多畢業生很少去深入了解創業信息,更偏向于職業選擇。并且在步入校園開始時,很多學生很少有時間參與到創業教育工作中,只是將自己的學習重點集中在專業知識方面上,很少有學生自主去選擇創業之路,很少有時間去接觸創業教育,就業觀念落后。
(三)師資力量薄弱,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
新時期中,就當前教育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著師資力量薄弱的困境,部分高校存在著明顯的師資力量不足問題,嚴重影響了創業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如:部分高校負責創業教育的老師很少接受過專業創業培訓,往往是學生專業課負責人員,對學生的專業指導存在明顯不足,僅僅是在形式上給學生傳授創業知識。并且在給學生傳授知識時,相關教師不具備系統的創業教育理論和經驗,嚴重阻礙了創業教育的發展。另外,目前雖然國家鼓勵創業,重視創業與創業教育,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優惠政策。但這些政策缺乏整體長效性,大多數都是短期扶持政策,時間大多都在1年左右,通常都是在3年之間,甚至還有一部分是一次性,嚴重影響了創業教育的發展。并且除了相關扶持政策不完善之外,大學生創業初期還存在著信用累積不夠等問題,優惠政策門檻要求過高,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和申請創業政策扶持。
三、新時期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教育觀念,增強實踐教學效果
近些年來,我國逐漸進入了創業型經濟社會中,社會經濟取得了明顯的發展。但高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創業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創業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應更新教育觀念,增強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效果。一方面,需要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應重視創業教育,從管理理念入手,創新教育觀念。同時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創業教育,在不斷增強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結合新時期學生創業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承擔引導學生自主創業任務,站在學生的角度上,通過適當調整創業教育,讓學生做出適合自身實際發展的選擇,充分掌握創業信息,從而不斷提升創業教育效果。另外,在創業教育實踐教學中,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專業內容、特點加強實踐教學,進一步完善創業教育教學實踐模式,如:以校園師生為目標定位,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基礎性以及公共性創業活動等。
(二)增強學生創業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創業氛圍
從本質上來說,大學生創業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創業能力、全面發展。因此,新時期中,為了提升大學生創業教育效果,應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創業氛圍。一方面,在教學工作開展的初期,應將創業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上,通過將創業教育適當引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進一步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并通過分析就業與創業的利與弊,激發學生創業激情,促使學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就業的真正價值。同時,高校還應積極鼓勵學生能夠利用閑暇時間參與到創業教育活動中,促使學生做好個人職業規劃,真正接觸到創業教育知識;教師還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想法,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教學方案,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鼓勵學生能夠積極地迎接新時期的挑戰,提升學生創業意識,不斷突破自身,從而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另外,創業教育應面向全體大學生,營造“人人皆可創業”的氛圍。如:社會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機會,適當降低大學生創業門檻;高校應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創業教育改革,在遵循“激發-實踐-創業”的規律上,開展創業教育宣傳,最終激發大學生創業的興趣與激情。
(三)增強師資力量和支持力度,健全政策保障體系
一方面,創業教育離不開教師、政策的支持,因此,新時期中,高校應做好創業教育師資力量儲備工作,并經過嚴格的程序和制度,培訓和選拔出負責學生就業指導的管理人員,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系統的創業教育理論。同時,在開展創業教育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位學生創業教育提供必備的專業理論支持,還應將創業教育適當地與商科類商科類專業結合起來,通過聘請專業的創業指導教師進行授課,讓學生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參與到創業就業選擇中。另一方面,應健全政策保障體系,根據大學生創業的實際需求,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持續的政策保障,如:在前期減免稅收時,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大學生創業領域,幫助大學生創業開辟創業融資渠道,盡量簡化創業注冊、審批手續,建立科學、合理、可行的申請流程等。同時,相關部門還應針對學生就業比創業更具有穩定性這一想法,加大對創業者的支持和宣傳工作,讓學生能夠大膽作出創業選擇,給予他們更多的補貼,不斷推動創業型經濟的穩步發展。;另外,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多層次的教學工作,提升學生創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力度,充分釋放學生的能量。如:通過;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情況下,開展多層次的教育工作,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創業信息,從而不斷提升創業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西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