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陽
在我國很多鄉村均十分偏僻,所以應順應振興鄉村的發展,積極興辦豐富多樣的鄉村福利,以改善鄉村生活條件,在鄉村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充分發揮福利項目的作用。再建構起來正式的福利系統,以最多大程度地達到鄉村福利需要。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鄉村振興視域下多元化選擇農村福利的模式,僅供參考。
新世紀下,國內鄉村在振興發展中,考慮到鄉村經濟沒有雄厚的基礎,事業未平衡發展,所以要求積極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并從我國鄉村整體實際出發,立足村莊資源基本特點、農村勞動力情況,大力發展鄉村福利。基于多元化的產業,來指引村民注意就近就業,重新塑造鄉村社會,并迅速發展鄉村企業。
一、鄉村振興下的福利發展介紹
在新的發展階段,我黨明確部署了鄉村振興方針。作為發展農村產業的重要任務之一,鄉村振興除了要求振興經濟外,還要振興人才、產業、文化、生態等方面。面臨新時代振興,鄉村上農村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主要旨在踐行農業的現代化發展目標,加快整個農村的全方位發展。身處鄉村振興的環境下,縱觀國內當前的鄉村發展情況可知,國內農村福利則要求選擇豐富多元化的渠道模式,并發動市場、政府、組織、力量等來支持鄉村發展,并充分凸顯農民的主體性,深入挖掘他們的才能,緊抓改革開放的發展機遇,進而真正振興鄉村,幫助農民更美好地生活。
二、多元化模式基礎選擇
(一)政府福利
在國際形勢的影響下,國內不得不快速發展工業化、重工業化。但在這個過程當中,卻不能夠直接走發達國家的道路。因此,我國只好另辟蹊徑,但大多數國家均選擇的是以內部交換來實現,也就是基于對農村、農業、農民的剝奪。在建國之初我國是不得不剝奪農民,但到了工業化完成時期,我國便不該再更多地汲取鄉村資源,而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至鄉村發展中,不可以放任鄉村衰敗。
據西方經驗顯示,過度過快發展工業化城市,往往會嚴重摧殘自然生態環境、鄉村文明、社會信任等。一直以來,鄉村均在逐步衰落,其中的人、財、物等大量流失。在鄉村嚴重滯后發展的情況下,非常不利于國家未來的發展,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但在發展鄉村中,并不是實施城市化、工業化方針,而鄉村本就具有價值,要謹記鄉村就是我國文明發源地,是國家的根。唯有破除城市與工業文明方面的思想,方才可形成生態文明思想理念,堅信“綠水青山”的重要價值,力爭保護好鄉村自然生態,幫助村民過上幸福生活。從全球范圍上看,發達地區也發生了過度開采鄉村資源、青壯年定居城市、農業難以盈利、基礎設施服務差等,但是,發達國家也有采取應對的措施,來遏制這種趨勢。例如,美國基于《農業改革、食品和就業法》,來防范農業生產風險,聯邦政府也在大量投入農業開支,法國更是直接補貼農業。這些農業十分發達的國家還是這樣,中國也要求逐步增大扶持農村、農業、農民等的力度,并全力建設、發展鄉村的設施、交通系統、技術配備、技能教育、服務系統、最低保障等。唯有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組織、生態等全面支援,國內才能振興鄉村、真正興旺農業,進而農民才能發財富裕。按照各種區域的特色,來做到因地制宜地規劃政策,充分發揮廣大鄉村的獨特優勢,來提出發展方針。自然,無疑國家政府要求對農村福利負起責任。
(二)社會組織加快成長
在一個國家的正常發展中,市場、政府至關重要。然而,其中不免會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社會力量、組織則能夠彌補市場、政府在推動國家發展上的不足。國家在政府、企業以外的總稱就是社會組織,并且還有其他一些稱呼,如“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 “草根組織”、“慈善組織”、“志愿者組織”等。在已經成熟的社會系統內,實際發展的社會組織狀態,會大幅促進國家的發展,并且能完成政府無法做到的事情。例如,有針對性地輔導社區內部家暴婦女;做企業考慮虧本而不會做的事情等。例如,可耗費一兩年,來提供給農村內部的貧困家庭理論知識與技術教育,以輔助他們成功脫貧。我國社會組織在諸多個方面,均能夠大有所作。但是,在計劃經濟的傳統下,卻打造出無限全能類型的政府。特別是在農村基層,存在嚴重的政府一切包攬的問題。甚至完全不信任社會組織而嚴格予以控制,以至于社會組織不得不非常緩慢地發展。盡管在部分貧困山區,存在針對貧困戶或少數民族的專門社會機構或組織,并且效果甚為理想,但社會組織國內鄉村還只是相當零星、分散地發展,整體勢力不夠雄厚,沒有草根性質,無法達到鄉村振興要求。
在當今社會上,各種組織緩慢的發展,令國內的鄉村建設,只有政府下的市場力量與親人朋友的扶持,無法深入發掘整個社會的力量融入鄉村,并謀農民的福址。盡管近些年國內政府在建設美好鄉村、振興鄉村、精準扶貧等上,投入大量的資金,比任一時期均要多,但因為國內貧困人口非常多、貧困原由繁復、區域差異性明顯、嚴重返貧等,以至于各地政府難以按實際情況,來處理農民貧困事情。盡管部分愛心企業也為捐贈物資扶持國內貧困問題等,但是卻均很難達到貧困戶個性化要求。因此,在鄉村振興下,國內需要大力扶持、有效培育各種社會組織,引導他們參加鄉村發展,并發揮出應有的特色,來大力培育鄉村源動力,達到農民上的實際要求。其中社會組織的統一介入,并不會替代鄉村社會基礎組織的進步,而是進行增能,以發展社區能力,培育、發展起來鄉村社會的整體內生力量。基于外部資源融合及社區資源的有機整合,來從社區發展起來互助、自助、他助的綜合能力,以引導貧困鄉村內部社區走出內源發展之路,通過融合和內外生力量,來發展好農村社區。
(三)社會市場化福利
與計劃經濟相比,市場經濟存在十分獨特的優勢。基于市場條件,能優化配置資源,激起人民積極生產勞動的動力。正由于市場化改革,方才終結了國內大多數農民饑餓貧困之事,并一步一步跨越溫飽,邁向小康富裕。這些年來,國內農村日益翻天覆地,并且有大幅提升糧食產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是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所獲的結果。但是,在獲得極大成果的同時,也出現了很明顯的弊端。在貧富兩極嚴重分化中,雖豐裕物質卻荒漠了文化,在片面追求提升GDP中,誤以為這無疑會促使經濟進一步增長、發展。但是,伴隨經濟的增長,卻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生態、污染環境、滑坡道德等現象。就此,則應進一步深化改革,大力放開市場,基于市場來配置資源,并在發展過程中妥善處理出現的問題。因此,鄉村振興就應積極發揮市場力量,積極發展經濟。但在經濟增長中,必須充分融合生態建設、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等,再一起推進鄉村發展。其中強調任一發展均不夠準確,需要及時加以杜絕。面對市場化缺陷,政府應正確指導、嚴格監管,大力促進鄉村進行有序化發展壯大。
(四)家庭福利
在傳統的國內社會上,就是基于家的最基礎單位所形成的,這從本質不同于西方以個人為基礎本位的情況。在倫理本位中,提出國內社會結構屬于差序格局:“己”就是核心,就如同石子投到水中,與別人進行聯系并形成社會關系,恰似水波紋,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并且推得很遠、很薄。在當今社會上的關系就是逐漸從人人進行推出,并有維系私人關系,整個社會范圍就是私人聯系并形成的一個網。在民眾的生活中,家庭占據著很重要的到位。在春節國內的大遷徙,便屬于最典型的例證。不管多遠、多難、需要花費多少均會回家和家人一起團聚。然而,在成立新中國以后,卻逐步打破了該文化傳統。各種土地革命、村落合作社,特別是人民公社,集國內政治經濟融入一體的村落單位的發展與建立,基于集體福利來代替家族、家庭的福利,迫使國內的家族基礎功能備受打擊。盡管保留下來家庭作用,但卻還是嚴重沖擊了家庭。
在聯合家庭的承包制,可以在全國以內飛快廣泛實施,也能說明基于家庭的傳統本位倫理,即便是在政府的強力干預下,也并未完全消失殆盡,出現了很大的發展張力。然而,基于土地均分的大包干,迫使全國以內的集體村落經濟幾近完全瓦解,以至于失去了強大的集體經濟基礎保障,迫使集體變成了空殼,也即消失不見了農民的福利。這么一來,在國家政府難以提供給廣大農民基本社會保障下,這些農民的福利又轉回至家庭福利主要供應。特別是在計劃生育制度下,伴隨國內人口及家庭的不斷變化,國內也已經步入到低生育水平領域,國內家庭也變得越來越核心化、小型化、多樣化。同時,人口也變得更加高齡化、老齡化,以至于60歲以上的人口大量存在。其中更是不乏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群體,這樣除了嚴重影響國內村民進一步提高福利外,還嚴重影響了國內社會經濟的增長、安定、和諧。面對這樣的情況,便應積極推行家庭福利方針政策。就家庭卻并不是個人來提出并實施福利政策,以扶持農民真正過上充實、體面、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下,我國有全面部署鄉村振興的偉大方針戰略。根據我國國情,位于振興鄉村的視域下,唯有選擇多元化的農村福利模式,方才能在黨及政府的正確引領下,充分調動全國各方力量,來加快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