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嶸
摘 要 文章分析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城市經濟學課程所面臨的問題,回顧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經典理論,探討了其對城市經濟學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分析了基于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城市經濟學教學實踐經驗,以期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城市經濟學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0.048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urban economics cours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reviews the classic theories of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explores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urban economics. According to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Keywords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Urban Economics; teaching practice
1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城市經濟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城市經濟學”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重要課程。該課程培養了規劃專業的學生對社會、經濟問題的關注,培養了學生以經濟學的理論知識與思維,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目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該課程教學上主要面臨以下問題:首先是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學習興趣。學生到了大三階段,學習積極性普遍下降,出現學習疲態。其次是學生對經濟學課程感到陌生,缺乏信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在此前的學習課程與城市經濟學聯系不大,對經濟學課程不熟悉,不了解為什么學習該課程,面臨學習新知識的困難和無目標感。第三是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度不高。傳統教學偏重理論的教學和知識的灌入,學生理解度和接受度不高,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較少,被動接受知識。第四是考核方式引導學生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記憶,缺乏對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視,應用性不足。第五是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主要是知識的傳遞和接受,老師難以走進學生心里,學生也難以獲得知識傳遞以外的情感交流,缺乏對課程學習的熱愛。
2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指導意義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源于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在對猩猩的長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格式塔理論。其主要觀點是,學習不是簡單的刺激和反應的簡單聯結,而是改組舊經驗的組織結構、重構建立新的組織結構的過程。該理論的豐富者托爾曼也表達了對學習是刺激和反應直接聯結的不滿,他認為二者之間還存在有機體的內部變化、學習者內部大腦活動這一環節,把學習認知看作是一種有目的的整體性的行為,強調有目的與認知是重要的中介變量。皮亞杰等的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者頭腦里的知識結構是新材料或新經驗與舊材料或舊經驗結為一體而形成的內部知識結構,這是主動形成的,而不是被動形成的反應。布魯納在對人的學習進行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認知發現說,提出了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發現并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的觀點,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獨立思考過程。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論強調學習材料本身的內在邏輯聯系,認為學習的實質不是通過聯想和機械的學習獲得文字符號的表面聯系,而是新的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學習材料被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同化和改組形成新的意義。加涅分析了學習者學習時的大腦內部活動的全部詳細過程,指出學習既受到外部條件信息輸入結構與刺激形式的影響,也受到內部條件學習動機和已有知識技能的影響。海德和韋納的歸因理論認為,學習者的行動受到內歸因和外歸因的影響,內歸因包括學習者內在的能力、人格、情緒、意志等,外歸因包括外在的工作難度、工作環境、機遇等。
綜上所述,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的刺激和反應間有機體的內部活動這一重要的中介過程;強調了學習者對發現信息資料的主動性,主動控制和理解周圍環境的心理;強調學習材料本身的內在邏輯聯系,新舊知識在學習者大腦內部的同化和改組;強調外部信息輸入結構與刺激形式的影響。這對課程的教學安排和應對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思想,教學設計上從學生接受知識的角度來組織和安排知識,選擇適合于學生的認知結構的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突出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在課堂中適當采用情景式教學促進學生在情境中感知知識從而提高接受知識的效度,組織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講演,調動其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在教學過程始終用關心關注關愛營造相融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目前,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運用于城市經濟學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 基于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實踐經驗分析
3.1 以學生為中心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是知識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而教師是學生構建知識的幫助者。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知識的傳遞和灌輸,以知識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在知識的組織和構建環節的主體性,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產生了學習積極性不高和學習興趣缺乏等問題。要從根本上改變這類問題,就要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如何學習新知識、在學習新知識時可能遇到什么困難,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教學對學生產生的影響。
對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而言,在專業基礎課方面主要學習了地理學和規劃學的課程,對這類課程比較熟悉,而對經濟學類的課程有點陌生。同時,由于缺乏經濟學原理等基礎經濟學知識,對城市經濟學這樣的課程感到困難。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前應選擇適合該專業學生認知水平的教材,并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日常生活的經濟學現象導入知識,突出新知識和已有知識間的邏輯聯系,幫助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去同化和順應所學的新知識。例如,城市經濟學第四章經濟區、城鎮體系與中心城市,學生在此前經濟地理學課程中區域空間結構部分有所聯系又有所區別,城市經濟學是以城市的視角講述城市所處的區域空間結構,旨在從整體觀講述城市與其所處區域的關系、城市與城市間的聯系,不單是從城市研究城市,而是從整體看城市。在教學中突出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賦予了舊知識以新的意義,也幫助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
3.2 在實際情境中教學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不是刺激-反應的簡單聯結,而是強調知識的刺激和反應間有機體的內部活動這一中間環節,因此,刺激的形式對有機體的內部活動產生影響,進而對有機體接受和掌握知識的效果產生影響。傳統的教學以講解為主,刺激的方式是知識通過視覺傳導進入學習者大腦經過想象、理解與記憶形成一種知識性的輸入。然而,人們在學習過程中,被體驗過的知識比被告知的知識更能產生深刻的印象,正如俗語所言“百聞不如一見”。將知識轉化為可體驗的情境,讓學習者在情境中學習。
為了提高學生對抽象理論和知識的理解,教師需結合實際情景進行教學。首先是結合當下發生的實時資訊和鮮活案例,引入與知識內容相關的國家及地方政策,促進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及在實際中的應用。其次是創造情境讓學生體驗所學知識,幫助學生更充分地掌握所學知識。例如,在城市經濟學課程的勞動力專題中,講述了城市流動人口數量巨大、男性占較大比例并有流失趨勢的特點。針對這一特點編排了一個以新冠疫情為背景,一個不了解城市農民工招工難而克扣農民工工資的老板在疫情穩定后難以復工,另一個了解城市勞動力變化趨勢而善待農民工的老板在疫情穩定后順利復工的劇,讓部分學生演出、其他學生觀看,促進知識內化于其心。參演學生穿插方言、自帶笑點,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熱情高漲。第三,教師應幫助學生將城市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導向其未來的城市規劃工作的情境。教師可將城市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與城市規劃緊密結合起來,突出城市經濟學與城市規劃的關系,避免學生產生課程與專業的培養目標、未來工作需要相脫離的感覺,幫助學生構建課程學習與城市規劃的聯系,服務于未來可能的工作需要。
3.3 促進學生協作學習,及時提供自然和反饋
協作學習是指在教師的組織下,教師和學生共同形成一個教學群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并匯報給群體,共同探究理論、觀點和假說的一種學習方式,發揮學生作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老師可在學生進行協作學習之初,從其所安排的多個主題中選擇一個來做引導和示范,讓學生獲得研究范式來模仿和借鑒,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例如選擇一個主題并介紹與之相關的理論,挑選兩三篇實證研究該主題的典型文獻加以分析,學生根據老師示范的方法自選一個城市對某一主題進行研究,學生在集體匯報時可以從其他同學的研究中獲得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觀察和見解,獲得更豐富的視角、思想觀點的碰撞,充分提高學習密度。
為了促進自主學習,教師還需在學生學習前提供充分的資源,學習后提供及時反饋。在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之前,教師需針對學習主題精選經典適當的學習資料(如文獻、案例等),用于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避免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沒有方向、漫無目的等問題,讓學生都能順利有效地參與協作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并匯報后,老師可以給予充分的點評和反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疑問和不確定之處,從老師的反饋中可以檢驗自己學習的效果,同時也能解開心中的疑惑,從而認識和提高自身的學習。這樣,學生獲得了學習前的引導、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探索和學習后的點評,便在心中形成了一個自主探究知識的閉環。
3.4 關心學生,建立師生間情感聯結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不僅強調了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愿望、知識內在邏輯聯系和外部刺激形式的重要性,還強調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海德和韋納的歸因理論表明學習者的行為受到內歸因(包括學習者能力、人格、情緒、意志等)和外歸因(包括外在的工作難度、工作環境、機遇等)的影響。學習環境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教室、課桌、講臺和課件,還有心理空間上的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積極地影響學習者的情緒和學習動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和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同樣重要,學習者常常因為教師親切熱心的關懷和平等友愛的人格特質而自然愿意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
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需改變大學課堂中師生以知識的傳授和接受為主、缺乏交流過程的現象。教師不僅僅承擔著傳遞理論和知識的角色,還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和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建立教師與學生在知識以外的多維互動,觀察學生的個性特質,根據其特質來進行個性化的溝通交流,給予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后進學生以關注和關心,構建師生相融的學習環境,在無形之中引導學生更好地將自我注入課堂。
4 結語
本文基于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分析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城市經濟學教學的實踐經驗。具體地,在外部條件上,改變知識輸入的結構與形式,從結構上選擇與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的教材,幫助學生同化和順應新知識、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從形式上采取便于學生感知和體驗的情境式教學,立體化信息刺激的過程,幫助學生充分而牢固地吸收新知識。在內部條件上,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促進學生協作學習,調動學生主動掌握和控制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習的密度和效果。期望這一經驗能夠在未來進一步推廣到其他課程的教學及改革當中。
參考文獻
[1] 陳勤,史秋衡.可見的大學教學:內涵、特征與實踐[J].江蘇高教,2021(1):89-96.
[2] 李書齊,史維琴,吳葉軍.基于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高職焊接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262-263.
[3] 郭昱麟.淺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研究及應用[J].黑龍江科學,2015(9):112-113.
[4] 楊笑樂,王明杰.基于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在線學習最佳實踐研究[J].農銀學刊,2020(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