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偉 李春輝 李花杰
【摘要】目的:研究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選擇剖宮產術中肌瘤剔除的效果。方法:研究自醫院抽取32例入院患者,時間為2020年1月至12月,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人數均等的兩組(n=16),其中選擇常規剖宮產手術為對照組,實施剖宮產中腫瘤剔除術為觀察組,評估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長(P<0.05),縮宮素劑量、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兩組差異小(P>0.05),結論:在選擇剖宮產術中腫瘤剔除術,出現并發癥機率低,對患者機體產生傷害較小。
【關鍵詞】妊娠;子宮肌瘤;剖宮產術;腫瘤剔除
子宮肌瘤屬于臨床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良性腫瘤,一般患者癥狀較輕或無癥狀,伴隨腫瘤體積增大,則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月經失調等癥狀[1]。若子宮肌瘤患者處于妊娠期,則可能導致激素對肌瘤產生刺激,可能導致早產、流產等情況產生,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需要選擇有效的方式對患者腫瘤進行剔除[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自醫院抽取32例入院治療患者,時間為2020年1月至12月,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人數均等的兩組(n=16),其中選擇常規剖宮產手術為對照組,實施剖宮產術中腫瘤剔除術為觀察組。觀察組,年齡25~35歲,平均年齡(30.18±1.45)歲,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
(38.17±1.08)周;對照組,年齡25~35歲,平均年齡(30.21±1.51)歲,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8.20±1.12)周。兩組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選擇常規剖宮產手術,觀察組選擇剖宮產術中腫瘤剔除術,操作步驟如下:首先對患者進行硬膜連續麻醉,同時選擇有效的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沿恥骨聯合上兩橫指處做一橫切口,在分娩完成后,對子宮內殘留物進行清除干凈、沖洗縫合;隨后對肌瘤的大小、位置等信息進行確定后,采用腫瘤剔除術進行治療,若肌瘤體積較大,則需要注射縮宮素,隨后將其剔除,術畢。
1.3效果判定
1.3.1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尿潴留、疼痛、出血。
1.3.2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縮宮素使用劑量、術中出血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長(P<0.05),縮宮素劑量、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兩組差異小(P>0.05),見表2。
3討論
子宮肌瘤產生的原因尚無明確說法,但是與性激素、遺傳易感性、干細胞功能失調等有明顯的關系。激素能夠提高子宮腫瘤的生長速度,因此處于青春期女性發生子宮肌瘤的概率較小;然而當女性處于妊娠期時,機體內會分泌大量雌激素,因此為肌瘤提供生長的條件,從而誘發子宮肌瘤。處于妊娠期的子宮肌瘤患者,可能會因肌瘤對子宮產生長期壓迫而導致產后出血、流產等情況,因此為確保母嬰安全性,需要對患者選擇有效方式進行治療[3]。
目前在產婦進行剖宮產術后再進行肌瘤剔除治療,但二次手術可能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二次傷害,并且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機率較大。在選擇剖宮產術中進行子宮肌瘤剔除,屬于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式,雖然延長手術時間,但是避免進行二次手術,減少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傷害,同時減輕患者家庭經濟負擔,但是在手術期間也需要動態化地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避免出現嚴重并發癥[4]。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P<0.05);由此可見在選擇剖宮產術中腫瘤剔除術,可有效地降低患者在術后出現并發癥的風險,能夠有效地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減輕患者心理負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長(P<0.05),縮宮素劑量、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兩組差異小(P>0.05),并且在手術中除手術時間稍長外,其余手術指標差異小。
綜上,在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采用剖宮產術中腫瘤剔除術后,可達到較高的腫瘤剔除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路莉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同期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9,35(18):2878-2880.
[2]楊曉鴿.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腫瘤剔除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5):95-96.
[3]于曼,王雪燕,楊亞君.剖宮產同期行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4):60-61,66.
[4]胡社英.剖宮產術中肌瘤剔除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治療效果的影響[J].浙江創傷外科,2019,24(4):72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