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蘭 趙尚梅
摘要:目的:分析產后盆底中醫康復護理對女性盆功能障礙的影響。方法:選取于我院接受診療的18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常規組采取傳統護理,觀察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穴位按摩﹑艾灸﹑情志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臟器脫垂﹑盆腔肌改善情況及性生活滿意度。結果:護理后觀察組肌纖維整體狀況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產后盆底中醫康復護理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的影響作用顯著,可改善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盆底中醫康復護理;產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生活質量
女性產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的概率較高。女性盆地功能障礙主要指分娩后女性盆底直至結構發生障礙或損傷,進而產生的一種功能障礙性疾病。根據不完全統計結果顯示[1],女性產后存在的性方面問題發生率在50%~82%,相較于妊娠之前的1%~38%,明顯更高。本研究選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于我院診療的180例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探究進行產后盆底康復護理的干預效果,旨在改善女性產后盆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診療的盆底功能障礙患者180例,以隨機抽樣法分組,每組90例,分別納入常規組和觀察組。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在18~45歲。
1.2 方法
常規組90例患者均給予傳統康復護理,即在產后42 d后實施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心理指導﹑運動康復 。觀察組90例采用中醫康復護理,在常規康復護理基礎上采取盆底中醫康復護理,即穴位按摩﹑艾灸﹑情志護理等,在中醫康復護理之前向患者講解開展中醫康復護理的目的和重要性,并耐心回答患者相關問題,提高患者認知程度和依存性,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臟器脫垂﹑尿失禁和性生活滿意人數。(2)采用盆底康復治療儀測定盆底盆腔I﹑Ⅱ類肌纖維情況,Ⅲ類以下為異常。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基本情況
常規組臟器脫垂率26.15%﹑尿失禁率27.25%顯著高于觀察組的6.10%、7.22%,觀察組患者性生活滿意度89.67%高于常規組的62.14%,差異有統計學學意義(P<0.05)。
2.2 盆腔肌力情況
干預前,兩組I類肌纖維和Ⅱ類肌纖維收縮力良好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6.10%vs27.17%,P>0.05,;干預后,觀察組I類肌纖維和Ⅱ類肌纖維收縮力良好率95.68%高于常規組的74.16%,差異有統計學學意義(P<0.05)。
3討論
盆底功能障礙性是女性產后易發的綜合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壓力性尿失禁、盆腔陣痛,嚴重可導致盆腔器官脫垂與性功能喪失。為預防該疾病的發生,傳統手段是以支持結構受力盆腔,患者自行提升盆腔基礎肌群,收縮括約肌,恢復肌肉細胞活力,并且輔以電刺激共同實現患者康復訓練,但該法受限于患者自覺性,且部分重癥患者無法自行完成整個康復進程。中醫特色護理是以中醫理論為醫學整體觀念,注重于產后體質虛弱患者的陰陽調和,運用艾灸、穴位按摩、情志護理等手段,避免患者受外風侵襲的前提下,舒緩受阻的臟腑脈絡,從而激活自身的筋脈。由于患者盆腔無需自主受力,在通經活絡護理后,不會造成二次盆腔損傷,是現實可靠的治療方案。
中醫康復護理是以中醫理論為依據提出的,患者產后往往存在情志失常、勞倦內傷表征。中醫康護護理是從心神與體征兩方面共同出發,在臨床施護過程中刺激穴位或反應點調節臟器、疏通經絡、運行氣血,達到防治盆底功能障礙疾病目的,最終幫助患者快速恢復盆腔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陸蒨,潘娜.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防治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