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媛媛

摘要:目的:分析針對性護理在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負面情緒及生活質量中的作用。方法:選取2018年9月~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2例,按照隨機摸球法分為對照組46例(采用基礎護理)、觀察組46例(采用針對性護理),對比兩組負面情緒、生活質量。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心理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心理評分更低(P<0.05)。護理前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結論: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針對性護理,可有效改善負面情緒,提升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年冠心病;針對性護理;負面情緒;生活質量
冠心病為常見心血管系統疾病,發病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動脈阻塞有關,如不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則會誘發心絞痛和心肌缺血等。現階段臨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該疾病,因治療時間長需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在常規性護理中,多數患者會因疾病產生消極情緒,進而直接影響治療。針對性護理則依據患者的情緒和生活質量等進行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升其生活質量[1]。本研究旨在分析針對性護理在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負面情緒及生活質量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2例,按照隨機摸球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71.64±2.16)歲;病程7~15年,平均病程(11.64±1.97)年。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71.53±2.28)歲;病程6~16年,平均病程(11.72±1.6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為患者講解冠心病發生原因和常用藥物具體作用機制、服用方式、效果、重要性。觀察組采用針對性護理。(1)心理干預。護理前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態評估,對心理負擔較重的患者進行放松訓練。指導患者平躺,播放舒緩音樂,從頭部開始放松,逐步至上肢、下肢,想象藍天和微風。每次訓練30 min,訓練結束后給予患者語言鼓勵,幫助患者放松心情。(2)生活控制,主要從飲食、運動以及康復方面進行干預。飲食干預:早餐以雞蛋和牛奶為主;中餐以低鹽、低脂食物為主,如芹菜、豆腐、水果、瘦肉,以滿足身體所需熱量;晚餐以清淡為主,每天適當補充新鮮水果。運動干預:指導患者晨起后散步,下午打太極拳,患者感覺輕松舒暢為宜。同時對喜歡游泳或者其他運動患者,可依據其喜好適當調整,但所有運動均以患者可承受為宜。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1周后的心理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價,得分越高心理狀態越嚴重。(2)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1周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6)進行評價,總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s)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心理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心理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心理評分更低(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見表2。
3討論
冠心病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心悸、胸痛和胸悶。患者多采用長期服藥治療,但因護理方式不當,常會出現抗拒治療或生活質量降低等問題。為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主要提出針對性護理[2]。首先為患者予以心理評估,之后為患者進行放松訓練,引導患者逐步從身體放松過渡至精神放松,不僅可有效降低患者心理和精神負擔,同時也可促使患者積極學習,正確面對疾病。為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主要從飲食和運動兩個方面進行管理,飲食上對每次攝入量和食物種類進行細化;運動則劃分時間段,依據運動原則要求患者進行身體鍛煉。散步主要作用為幫助患者鍛煉下肢力量;太極拳則可調和周身血脈,加速血液循環,恢復身體素質。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焦慮和抑郁評分更低,P<0.05。當患者接受放松訓練和鼓勵后,心理更為積極,因此各種評分更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更高,P<0.05。患者接受針對性護理后態度積極,生活習慣良好,臨床癥狀改善更為顯著,因此生活質量更高。
綜上所述,為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可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升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龍曉敏.針對性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負面精神狀態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8,12(2):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