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
摘 要:地理素養的培養,不僅適應了新中考的命題思想和目標要求,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形成良好的素養和地理行為。這種素質將使我們可以更好的適應環境,適應社會,也是我們新課改地理教學的最新目標。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地理素養;培養;方法
新一輪地理課程改革把地理素養教育置于地理課程目標的核心地位,將“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核心理念。初中地理是以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學科,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課改下注重初中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地理素養的構成與特點
1、地理素養的構成
地理素養是指學習者經過地理學習后所養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觀點、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態度、地理情感等構成要素,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地理素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任何一種尺度的劃分都會破壞地理素養的整體性。
①科學素養 地理科學素養是公共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了公共科學素養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學科的個性特征。地理科學方法、地理科學品質和地理科學意識是地理科學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能夠為地理科學知識的學習、地理科學技能的培養導引方向。
②人文素養 地理人文素養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識和地理學科中人文精神的兩個部分。具體體現在地理學科中,人文知識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經濟、旅游、人地關系等相關內容;人文地理精神是指人對自然的基本態度,主要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口、經濟與環境價值觀、國家意識以及地理的審美取向等問題。
③信息技術素養 地理技術素養是指公民應具有的對地理信息技術辨別、理解以及應用等能力,它主要包括地理技術知識、地理技術能力、地理技術觀點等。特別強調的是,地理技術素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習者具有不同廣度和深度的要求。地理技術素養的構成可劃分為地理技術知識、地理技術能力、地理技術觀點三個方面。地理技術知識是地理技術素養的基礎,也是養成地理技術能力和地理技術觀點的重要載體;地理技術能力是地理技術素養的核心,是對地理技術知識的深化與應用;地理技術觀點是地理技術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
2、地理素養的特點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的一門科學。它的特點在于:具有廣泛的研究范圍、豐富的研究方法、綜合性的研究內容,因此,從開始它便以其獨特的研究視角贏得了廣泛的生存空間。受地理學科性質的影響,地理素養與其他學科素養相比有共性也有差異。歸納起來,地理素養具有綜合性、空間性、動態性、終身性、現實性和實踐性等多方面的基本特點。
二、目前中學地理教育及學生地理素養的現狀:
首先,地理課普遍不被重視。本來屬于六大基礎學科和十大學科體系的地理學科卻被稱之為“副科”,在許多人心目中,地理無非是講講山川名勝、物產分布等,而對現代地理教育的內容、價值幾乎一無所知。地理課還常常被挪作他用,地理學科的地位低下,必然會影響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地理教學質量因此而受到很大影響。
其次,初中學生地理素養普遍不高。學校和家長以及學生之所以不重視地理學習就是考試指揮棒在起作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作用自然指揮了學生平時對各學科認識和重視程度的不同,也就必然會影響到各學科的學習效益,以至于目前初中學生地理素養普遍不高。
第三、生活化教學沒有得到切實實施。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多數學校紛紛開始投入教學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雖有創新教學方式的舉措,但成效不大,特別是生活化教學。許多初中地理教師在采用生活化教學時也只是走個形式而已,沒有切實實施其教學方式,導致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三、地理素養及課堂培養方法:
在當今的地理課改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熱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變革傳統教學方式,改變教學觀念,樹立新型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關注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自學能力,使其充分感知、理解和記憶,從而牢固掌握地理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素養。
我們面對邊境條件性課程資源不足,學生基礎根基差的條件下,如何才能達到新課標要求,怎樣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1、樹立新型的師生觀,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動者、支配者,學生是被動者、服從者。師生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氛圍里爭論問題,這種情況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因此,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學生創新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在培養學生地理科學素養的教育教學的工作中,要強調師生的互動,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抓住學生的心理,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求知和展示的舞臺,教師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欣賞者。
2、教學注重貼近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實際
地理學科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與生活關系密切,所以地理學科教育在課程目標設計中,要考慮學生現實生活經驗,在課程內容建設中,要用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關聯的素材構建地理課程資源,努力創建生活化的地理課堂。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地理事物出發,讓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地理,感受地理的作用和魅力,學會用地理的眼光觀察事物,增強地理應用意識。
3、創建新型課堂
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完成認識過程起引路人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是考慮怎么講好課,而是考慮怎樣引導學生自我獲得知識,怎樣引導學生把學習地理學科作為一種自我需求,使學生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4、結合現實生活案例學習地理
初中地理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結合生活實例,通過與實際生活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與思維能力。同時可以通過思考、分析、比較、研究各種各樣地理現象的生活實例,從中總結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規律,有助于學生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此外,教師結合的實例應該具有時效性與代表性,如與地理某個知識點息息相關的熱點問題,教師應結合熱點分析并讓學生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讓學生將學到的地理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提高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效率。
地理素養的培養,不僅適應了新中考的命題思想和目標要求,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形成良好的素養和地理行為。這種素質將使我們可以更好的適應環境,適應社會,也是我們新課改地理教學的最新目標。
總之,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能夠養成學生的地理素養,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地理素養,并且在教學實踐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實踐,不斷反思。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既是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也是地理教育的基本功能。因此了解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基本構成,有助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把握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為培養高素質的公民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初中地理教學大綱》
【2】《初中地理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