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潑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 福建 廈門 361119)
隨著體育中考分值越來越高及各項目難度值增加,對學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身體素質要求更高,故許多體育教師會在體育課中安排一些相對大負荷量的、枯燥無味的跑跳類或與體育中考緊密相關的運動項目。然而一些學生會將因肌肉疲勞、乳酸堆積導致的肌肉酸痛誤以為是肌肉拉傷,從而抗拒訓練。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了解學生對肌肉拉傷的認知水平,通過理論課及網絡向學生講解肌肉疲勞、乳酸堆積和肌肉拉傷的表現特征及不同之處,打消學生心中疑慮,增加體育保健知識以及做到第一時間保護自己,更好備戰體育中考。
本文以廈門市某中學學生為例進行研究分析,共606人,年齡在13-15歲之間。其中初一年級203人,男生106人,女生97人;初二年級201人,男生101,女生98人;初三年級202人,男生98人,女生102人。
(1)文獻資料法:利用中國知網、維普、萬方數據庫查閱大量關于肌肉拉傷的論文以及翻閱運動訓練學,運動康復學等書籍了解乳酸堆積和肌肉拉傷的區別;
(2)訪談法:通過分別訪談專家和學生,訪談專家確定調查問卷的內容及信度、效度的檢驗,訪談學生了解其對肌肉拉傷相關知識的初步認識;
(3)問卷調查法:根據本次研究目的,本次問卷共設計了16道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進行選擇。共發放606份問卷,回收597份,有效問卷573份。問卷的信度值為0.85,效度值為0.88;
(4)數據統計法:對本次調查得到的數據采用Excle、Spss軟件進行處理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主要分為學生喜歡的項目及對項目的好惡、受傷部位、肌肉拉傷專業知識、學生自我感受及運動習慣幾個維度,通過學生對運動項目的好惡及自我感受和對專業知識的認識、運動損傷的處理方式分析學生對肌肉拉傷的認知。
第2題調查顯示男生普遍喜歡同場對抗的項目,最多的是籃球,其次是足球,女生比較喜歡隔網對抗項目,最多的是羽毛球,其次是排球和乒乓球。男女生的共同特點是不喜歡跑步等相對枯燥一些的運動項目;第3題調查顯示:學生反映普遍容易損傷的部位是下肢關節,最主要是膝關節,踝關節,關節損傷多為韌帶傷,很可能是學生膝踝關節力量不足導致;大腿前側和后側肌占比較少,上肢肌及上肢肩關節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傷,可能和女生喜歡的運動項目有關。學生普遍下肢肌及下肢關節損傷問題可能是因為體育課上體育教師安排內容多為跑跳類內容有關,也可能是因為初中生處于生長期導致的生長痛等原因。
表1 學生運動興趣及易傷部位調查表
問卷中第7、10、13、15、16題主要是對肌肉拉傷專業知識的考察。第7題主要考察學生對事例的判斷能力,其中因蛙跳、跑步等導致的乳酸堆積而造成肌肉酸痛被認為是肌肉拉傷的約占69.73%;只有30.08%同學明白肌肉拉傷會導致運動能力下降;第10題當中有約50%的學生不清楚肌肉拉傷后要休息多久,甚至有10%的學生認為拉傷后休息一會就可以參加運動;第13題中只有26.86%的學生真的了解肌肉拉傷的外部特征,73.14%的學生認為肌肉疼痛就是肌肉拉傷,顯然是錯誤的判斷;第15題中僅有24.8%的學生明確運動拉傷第一時間的處理方式,不清楚同學占20%,認為需要按摩或熱敷及涂紅花油的占55.2%。第16題中只有24.02%的學生聽到過“乳酸堆積”一詞,48.87%甚至沒有聽到過“乳酸堆積”一詞。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一是學生沒有主動了解肌肉拉傷相關知識,只是通過身體自我感知及自我判斷;二是混淆了肌肉拉傷和乳酸堆積的生理特征,認為肌肉疼痛及拉傷,其實多數情況下是乳酸堆積導致的肌肉酸疼。乳酸堆積會導致肌肉酸痛,但準備活動充分基本不影響下一次運動,肌肉拉傷主要表現為:腫脹、按壓有痛感、嚴重者甚至出現淤青、肌肉塌陷等,嚴重影響運動能力。
表2 學生對肌肉拉傷專業知識認知調查表
問卷中第4、5、14題從學生運動自我感受維度進行調查。第4題中60%左右同學認為肌肉拉傷需要休息,但其中25.46%的學生認為肌肉拉傷后可以進行籃球或足球的比賽;第5題中有80%的學生準備活動后肌肉酸痛感會減輕甚至消失,只有7.12%的學生運動后疼痛感加重,這部分同學可能確實是肌肉拉傷或過度疲勞導致,其他學生充分說明是因為乳酸堆積造成的肌肉酸痛;第14題中43.11%支持跑步比其他運動更容易拉傷肌肉,其實肌肉拉傷和負荷量及準備活動是否充分關系密切,和項目關系不大,學生之所以這樣認為,多數是因為不喜歡跑步。
表3 學生運動自我感覺調查表
問卷中第6、8、9、11、12題主要了解學生的運動習慣及好惡,學生如何了解肌肉拉傷相關知識。第6題中有95.98%的學生認為運動前有必要進行準備活動,只有4.02%的學生認為無所謂,然而第9題中只有25.2%的學生會進行按摩、拉伸、熱敷等主動性放松,有65.8%的學生都是自行恢復的;第8題有57.27%左右的學生會通過自我判斷或同學間商討判斷是否肌肉拉傷,只有25%左右學生會詢問專業人士;第11題中學生對肌肉拉傷的認知多為學生口口相傳或者自己的判斷的肌肉拉傷,真正通過網絡、書籍、專業人士了解肌肉拉傷的人數僅為21.35%。第12題調查顯示有35%的學生肌肉拉傷后也有從事喜歡的運動項目的意愿,項目多為籃球,其中男生占95%。研究表明:有一些學生是因為運動后不注意放松而導致的乳酸堆積,有些是因為學生對肌肉拉傷產生的錯誤認知,男生多表現為不喜歡跑步而喜歡籃球。
表4 學生運動習慣及好惡調查表
(1)學生對肌肉拉傷生理特征相關知識的欠缺。將乳酸堆積導致的肌肉酸痛和肌肉拉傷導致的刺痛混為一談,認為痛及拉傷;
(2)學生肌肉拉傷相關知識接受途徑的不科學。多數同學了解肌肉拉傷的知識多是從同學口中或自己判斷是否肌肉拉傷,而不是通過專業人士或書籍等比較權威的途徑獲取肌肉拉傷相關知識;
(3)多數男生比較喜歡籃球、足球項目,女生比較喜歡羽毛球、乒乓球及排球項目;男女生普遍不喜歡跑步及體能訓練。一些學生會因為回避跑步而以“肌肉拉傷”為理由向教師請假;
(4)運動習慣的不合理。有些學生因運動完后沒有及時進行放松導致乳酸堆積,造成肌肉拉傷的假象。
(1)專門開展體育理論課講解體育保健相關知識。向學生講解乳酸堆積和肌肉拉傷的生理特征及如何有效排除體內乳酸,減輕因乳酸堆積導致的肌肉酸痛;
(2)通過心理疏導,讓學生認識到體能在體育中考及體育運動中的重要性,消除學生對跑步類項目及跳躍類項目的抵觸心理;
(3)充分利用資源,優化體育訓練方法。體育教師盡量多利用中學喜歡競爭,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帶有競爭性的訓練內容,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4)體育教師應多教導學生重視訓練后的恢復放松。多數學生不重視訓練后的恢復,導致體內乳酸不能及時排除體外,體育教師應多向學生講解訓練后靜態拉伸、按摩的方法,才不會讓學生因不會放松而導致沒辦法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