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亦超
云浮市博物館藏宋代“長命富貴”銅鏡為嚴氏后裔整修祖墓時出土于肇慶市郊嚴挺臣夫婦墓,由嚴氏后裔嚴福年、嚴秀等捐贈,1994年5月28日入藏云浮市博物館。
嚴挺臣,字堯佐,號瑞框,1089年生,卒年不詳,東安縣都騎洞源村(今屬云浮市云城區都騎鎮洞坑村)人。據清道光《東安縣志》記載:“書山,在城東六十里都騎都,高數百丈。其子諷,以特奏知韶州,孫挺臣,以正奏通判廉州,官至光祿大夫。累世仕宦,因名1?!?其祖父嚴諷,慶元特科進士,知韶州。嚴挺臣從八歲開始讀書,二十六歲時鄉試中舉,三十一歲時登宣和三年辛丑科甲進士。歷仕科部、監察御史、樞密使,后出判廣南西路廉州,進光祿大夫。就任光祿大夫時,宋徽宗問嚴挺臣為何偏居嶺南也能夠考中進士,嚴挺臣說這全是其父親修筑“云蓋里”書齋讓他能安心讀書的功勞,宋徽宗聞后大為感動,遂降旨封嚴挺臣少年時讀書之山為“第一書山”。嚴挺臣去世后,朝廷追封其為一品上柱國。據清光緒二年《肇慶府志》記載,嚴挺臣墓在“高要縣云秀臺2”。
“長命富貴”銅鏡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作為隨葬的生活用品,能夠反映宋代社會生活的信息。嚴挺臣作為地方名人、嚴氏后裔共追的祖先,對其墓中出土銅鏡的保護研究對地方文脈的傳承、地方氏族譜系的認識和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件銅鏡的造型規整,兼有銘文,在同類文物中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銅鏡的鑄造工藝反映了宋代金屬鑄造工藝的發展狀況,是古人智慧的象征,也是當時科學技術的體現,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長命富貴”銅鏡在地下埋藏多年,后被發掘出土,其腐蝕病害受到廣東中西部土壤和大氣的影響,有一定的地域環境特征。對其的保護修復工作可為廣東出土與館藏青銅器的保護修復提供參考。
“長命富貴”銅鏡屬三級文物,厚0.52cm、直徑14.9cm,破碎為三個部分。銅鏡圓形、圓鈕,鈕兩側有兩處對稱的銘文,一處為“長命富貴”,另一處因斷裂難以辨識。銘文字體優美整齊,寬素緣。

圖1 “長命富貴”銅鏡修復前狀況
銅鏡斷裂為3個主要部分,另有3個較小的碎塊,斷裂處均被膠結痕跡所覆蓋;鏡面通體被黃色及白色表面硬結物覆蓋;背側僅邊沿有4處、總面積約14cm2的黃色及白色表面硬結物;面積最大的一部分碎片,其斷裂邊緣處有輕度的變形。具體病害情況見圖2。

圖2 宋“長命富貴”銅鏡病害圖
為了揭示該文物的保存狀況,探討腐蝕特征及腐蝕機理,對銅鏡的本體進行了X射線熒光分析(XRF)。同時采集了部分銅鏡銹蝕產物的樣品進行了拉曼光譜分析,并對文物進行X光探傷檢測。測試結果為文物保護修復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1.X射線熒光分析
檢測使用的X射線熒光光譜儀為,美國Thermo Niton手持式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HXRF),型號為XL3t 950 GOLDD+series,分析元素范圍為Mg-U。X射線熒光分析的檢測部位為鏡面中部,X射線熒光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X射線熒光分析檢測結果
通過X射線熒光分析得出結論:該銅鏡為銅錫鉛合金。
2.拉曼光譜分析
檢測使用的拉曼光譜儀為英國雷尼紹invia_micro_raman顯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譜儀。使用拉曼光譜分析了銅鏡背部銹蝕。拉曼光譜分析結果見圖3。

圖3 宋“長命富貴”銅鏡銹蝕分析
通過對拉曼光譜特征峰的分析,銅鏡背部銹蝕成分應為藍銅鈉礦、孔雀石與碳酸鉛。
3.X光探傷檢測
檢測使用的X光探傷儀為德國YXLON MG226/4.5和Y.TU225-04系 統, 最 大 電 壓225kv。X光探傷圖像見圖4。

圖4 宋“長命富貴”銅鏡X光探傷圖像
通過對X射線探傷圖像分析,發現銅鏡本體在銹層下隱藏有4處較大的裂隙和一些小裂隙。
從檢測結果可知,銅鏡的主要組分為銅錫鉛合金,銅的含量為44.9%,鉛的含量較高而錫的含量較低。此外,檢測結果中還存在有少量的鐵、鋁等元素,可能來自于埋藏或保存過程中外界環境的污染。銅鏡的銹蝕產物主要有藍銅鈉礦、孔雀石與碳酸鉛,其中孔雀石(堿式碳酸銅)是銅器較為典型的銹蝕產物,藍銅鈉礦和碳酸鉛則相對比較特殊,可能是銅鏡在特殊保存環境下的銹蝕產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銅鏡保存的狀況和銹蝕形成的機理,值得在未來進行深入的研究。
銅鏡表面的硬結物及膠結痕跡部分覆蓋了銅鏡的銘文,影響了銅鏡的展示及研究價值;膠結痕跡屬于之前修復的遺留,但目前粘接的位置仍處于斷裂狀態,為了避免膠結痕跡對本次修復工作及修復完成后銅鏡整體外觀的影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清除膠結痕跡。
文物斷裂成三個主要碎塊及三個較小碎塊,通過對X射線探傷圖像分析,發現銅鏡三個主要碎塊在銹層下都隱藏有裂隙。這些碎裂的情況影響文物保存的安全性與完整性,應對其進行加固和粘接。
在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下,依據相關規定和行業技術標準,采用傳統和現代科技方法,完成銅鏡的保護修復工作。清除銅鏡表面有礙于文物研究與展示的銹蝕、硬結物與膠結痕跡。完成殘缺斷裂器物的拼對、粘接、補配處理。完成對銅鏡的緩蝕封護處理。完成文物保護修復檔案及修復報告的編寫。通過保護修復恢復文物原貌,認知文物的科技價值,展現其歷史、藝術價值,進一步優化收藏保管環境,發揮文物在陳列展示等方面的文化作用。
先采用去離子水清洗銅鏡表面,去除表面附著的灰塵及污染物。對于文物上斷口附近及其他較為脆弱的部位,用棉簽蘸取去離子水滾動擦拭,其他部位,用小水流進行沖洗,清洗后用熱風槍烘干文物。
用無水乙醇清洗文物表面,去除或軟化文物上的有機污染物,并去除殘留水分。對于文物上斷口附近及其他較為脆弱的部位,用棉簽蘸取無水乙醇滾動擦拭。
對于銅鏡表面的硬結物及覆蓋紋飾的銹蝕,使用手術刀、超聲波潔牙機和打磨機通過細心的挑、剔、削、錘、鑿、刮、磨等機械操作,除去銹蝕及表面污染物。對于精細的紋飾銘文部分,在放大鏡下進行操作。對于頑固銹蝕和附著物,采用濃度為3%的EDTA溶液等進行濕敷后除銹。經過X射線熒光分析和拉曼光譜分析,未檢測出文物上有有害銹成分,因此未覆蓋紋飾銘文,不影響后續文物保護及保存的表面硬結物,不強行去除。對于膠結痕跡,使用乙酸乙酯進行擦拭,使其軟化后,再用機械方法小心去除。
用手術刀和打磨機仔細地進行機械方法清理,結合用無水乙醇和乙酸乙酯的化學方法清洗,去除斷面覆蓋的銹蝕,附著物和膠結痕跡,盡量使斷面整潔,保證之后粘接的效果。
對完成清理除銹工作的銅鏡,用3%濃度的苯駢三氮唑乙醇溶液涂刷三遍進行必要的緩蝕處理。
對于斷裂的部分,因銅鏡銅本體殘留較少,不宜采用焊接,選擇進行粘接。在進行預拼對后,采用UHU PLUS ENDFEST 300環氧樹脂膠粘劑進行粘接。在粘接時,為保證拼對整齊,用沙盒、膠泥、夾具對銅鏡進行固定24小時,直到粘接劑完全固化。
用1%濃度的B-72 丙酮溶液涂刷X射線探傷圖像顯示有隱藏裂隙處,對其進行滲透加固,之后用3%濃度的B-72 丙酮溶液涂刷表面一遍,進行必要的封護處理。文物表面產生的眩光,用棉簽蘸取丙酮擦拭文物眩光處,直至眩光消失。
用普施PSI QuikCopper速成銅膠棒對器物上小面積殘缺形成的孔洞進行補配處理,以加強連接強度。并保持銅鏡的外觀完整。

圖5 “長命富貴”銅鏡修復后狀況
用丙烯顏料對銅鏡補配部分進行作色處理,使補配部分與文物本體外觀協調,作色工作應遵照文物保護可辨識原則進行。
“長命富貴”銅鏡保護修復完成之后,并不能一勞永逸地確保文物不產生病害,為了確保文物的安全,文物存放庫房的保護措施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
綜合考慮廣東的氣候環境與云浮市博物館的館藏環境,銅鏡應保存于相對濕度小于35%,溫度保持在18-24℃,溫濕度變化幅度較小的環境中,保持文物庫房環境整潔,沒有塵埃和空氣污染物,杜絕銅鏡接觸有害化學物質。可以采取小環境干燥方法和充氮的方式保存銅鏡。將銅鏡存放在囊匣中,再置于保險柜中,避免搬運時產生多余震動損害銅鏡。
總之,要讓保護修復后的銅鏡處于低濕、缺氧、密閉的相對穩定的微環境中,能有效防止銅鏡繼續銹蝕,達到長期安全保存的目的。
宋“長命富貴”銅鏡的病害除受到廣東中西部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受到云浮市博物館館藏環境的影響,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對館藏文物的保護修復是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宋“長命富貴”銅鏡的保護修復工作基于前期的調研與檢測分析工作進行,采用成熟的保護修復方法,延長了文物的壽命,恢復了文物的完整性。即保護了文物的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也為廣東地區青銅器保護修復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注釋:
1 (道光)汪兆柯纂修:《東安縣志》,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年。
2 (道光)屠英等修,胡森等纂:《肇慶府志》,清道光十三年(183))刻本,光緒二年(1876)重刻本,《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