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寧波財經學院)
為了跟上國家“強化審計監督”的步伐,審計署2016 年在《“十三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中提出“完善審計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審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試行)》(2012)明確提出:培養系統掌握現代審計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審計專門人才。2020 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強化審計監督”。為建設浙江“重要窗口”,通過分析寧波不同利益相關者在審計人才方面的訴求,構建起適應新時代的高水平審計人才培養體系迫在眉睫。
面向寧波地區,調研對象包括42 家企業及4 家事務所。涉及行業包括:制造業、房地產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11 個行業;調研企業規模多樣化,包括大(2)、中(7)、小(17)、微(18)型企業。調研內容包括審計的職業崗位需求及職業崗位對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用人單位對審計專業實習生的意見及建議。
面向我校審計系學生、家長和教師調研,其中大一至大四的學生126 名,家長69 名,審計系教師10 名。調查的內容主要是在課程滿意度、教學滿意度、課程設置偏好、平臺使用情況、畢業前景展望,以及審計專業后續建設和發展的意見及建議。
審計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財務知識和審計知識,畢業生就業崗位包括各類企業、金融行業、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等的會計工作、財務管理、內部審計崗位以及就職于會計師事務所或稅務事務所。寧波地區對審計人才的基本需求主要分為兩大類:初級崗位和發展崗位。初級崗位如內部審計助理、風險控制助理、審計助理等,對從業者的要求主要是知識和技能方面,包括具備專業背景、熟悉政策法規、數據處理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而發展崗位如內部審計經理、社會審計項目經理、風險控制經理等更看重從業經歷和高層次專業技能,如一定年限的工作經驗、CIA/CPA 等相關證書等。但無論是哪種崗位都對職業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師、家長、學生等對優質教育的多樣化需求各有側重。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審計人才、提供審計實踐對接平臺。家長們更傾向于孩子們能得到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學到有助于工作的技能,家庭的付出得到相應的回報。回到學生自身,他們則更看重獲得學習靈感、開放眼界、提升綜合素質、良好的就業機會。
目前,不同層次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人才培養層次、規格、類型等沒有明顯區分度,缺乏自有特色。
首先,是培養規格單一。高校審計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是“財會審計大一統”,致使學生只注重基礎財務方面基礎理論的學習,忽視了審計實踐能力的訓練。其次,培養層次趨高。現在國內很多高校都提出了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口號,但對于高水平大學的認知普遍停留在提高辦學層次方面,高等教育熱衷于“專升本”“碩博點”,過快地走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弱化了原本應有的鮮明辦學特色。再次,培養類型模糊。審計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起步較晚,開設審計學專業的高校數量也不多,基礎較為薄弱。審計專業未形成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體系,既缺乏高端發展的空間,又缺乏中間壯大的機會。
大多數審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都應用實踐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以及翻轉教學,這種模式和方法仍離培養全面素質的高水平人才有一定距離。
審計實踐教學模式普遍是直接實踐教學模式或間接實踐教學模式。不論哪種實踐都是模擬審計環境、審計業務,而只有真實的業務實踐才能更好地培養適用于審計工作的能力。在案例教學方面,審計案例教學所需要的一手案例、真實資料通常是欠缺的。缺乏針對性的案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失去對案例討論的興趣,致使案例教學徒有其表。雖然翻轉課堂提升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并不適用于每一門課。教師備課、錄課、平臺建設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生每門課程的預習、學習、作業也難以保障時間。
審計學科核心知識框架基礎是會計、財務、管理等知識。審計專業的發展至少需要跨越會計和管理學兩大學科體系,屬于一級學科層面的知識滲透與跨域,同會計、財務管理等學科母體知識存在一定的知識距離。財會類教學貫穿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在我國教育框架體系中具有一定的持續性,而審計專業在專業知識學習中需要一次“跨越”,由財務思維過渡至審計思維。在沒有任何前期積累時,學生對審計知識的認知屬于完全陌生的程度。
為了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基于各行各業對高水平審計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力培養具備健全人格、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審計類高水平人才,需要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專業技能方面:具備審計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熟練應用審計軟件。
學習創新方面: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能力;具備大數據學習能力和國際視野。
責任擔當方面:具備自我管理能力、責任擔當能力。
溝通整合方面:具備良好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問題解決方面:具備利用審計專業知識分析項目中實際問題能力;具備利用審計專業知識優化項目方案的能力。
職業素養方面:具備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嚴謹求實、遵守審計職業道德。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為了適應審計信息化、審計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對審計類高水平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高校應大力引入或培養既具備審計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化背景的優秀教師,并設置審計與信息化相結合的課程,如智能審計、大數據審計等。二是促進高校審計信息化教學方案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賽促學”不斷完善學生在知識掌握和知識應用等方面的能力。三是要注重多方合作,以“產學研”為契機,共同搭建審計實踐平臺。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提升數據采集、處理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圍繞落實“從心出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化頂層設計,整合審計教育、審計研究和審計實踐,培養學識精通的專業人才。推進任務驅動式教學改革,強化教學平臺的優化和升級,實現教學資源、實踐資源開放共享。通過教育、研究和實踐三者的整合,改革審計高等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教材內容和教學手段。高水平審計人才培養框架見圖1。

圖1 高水平審計人才培養框架
由學校、學院牽頭,堅持校企合作,以適應市場和個性化發展為需求導向,構建以“企業+學校”雙主體,以“學生+教師+家長”三對象,具有整體化、高質量、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的適用于高水平審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素質教育的加強、教材案例的升級、師資隊伍的提升、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來提高審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